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自然生态
 
  • 全球变暖背景下ENSO海温变率将显著增强

    [内容预览]

    | 2022/2/7 9:54:34
    2021年,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六次评估报告《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评估了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未来可能的变化。报告指出,厄尔尼诺-南方涛动降雨变率在21世纪下半叶增强的可能性非常大。但是,基于海表温度的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强度如何变化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不过,一项最新研究对此结论提出了质疑。国际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主任、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蔡文炬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海

    [阅读全文]

  • 白皮书:我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总体保持稳定

    [内容预览]

    | 2022/1/19 20:10:05
    1月19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第26个世界湿地日中国主场宣传活动,活动主题为“珍爱湿地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活动现场,国家林草局发布了《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白皮书》(简称《白皮书》),启动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预热宣传及LOGO征集活动,青少年代表发出湿地保护倡议。 我国现有国际重要湿地64处,其中内地63处

    [阅读全文]

  • 这些自然生态纪录片,你“心水”了吗?

    [内容预览]

    | 2022/1/19 13:45:55
    本报记者王琳琳 新年伊始,不少喜欢纪录片的观众惊喜地发现,许多电视台将自然生态类纪录片作为2022年开年大片重磅推出。 如央视纪录片频道,开年的首播大片就是时隔5年重磅归来的纪录片《自然的力量》第二季《自然的力量·大地生灵》,续档的则是由BBC自然历史部倾力打造的《绿色星球》。 “国字头”媒体一马当先,省级卫视也当仁不让。东方卫视从1月4日起,在每周二晚10点档黄金时间,拨出1小时时段,播出精品

    [阅读全文]

  • 守护生态安全 为建设美丽中国保驾护航

    [内容预览]

    | 2022/1/19 13:37:52
    本报记者张黎 回首走过的2021年,“生物多样性”无疑是年度热词之一。 多彩云南,因举办以“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会议,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习近平主席出席高级别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向国际社会宣布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建立首批国家公园,展示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会上通过的《昆明宣言》,为

    [阅读全文]

  • 2021年成为有记录以来海洋最暖一年

    [内容预览]

    | 2022/1/14 10:00:07
    新华社北京1月11日电(记者张泉、袁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发布的2021年度全球海洋变暖报告显示,2021年,海洋升温持续,成为有现代海洋观测记录以来海洋最暖的一年。地中海、北大西洋、南大洋、北太平洋海区温度均创历史新高。 该报告由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牵头,联合全球14个研究单位23位科学家共同研究完成,11日在学术期刊《大气科学进展》发表,是国际首份2021年海洋变暖报告。

    [阅读全文]

  • 多组学手段揭示苦荞“不怕冷”的奥秘

    [内容预览]

    | 2022/1/14 9:56:32
    苦荞       董玉梅摄 低温胁迫是影响植物生化、分子、代谢调控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长期在暴露于低温而引导植物胁迫耐受性的提高,即耐寒性或冷驯化。阐明植物对低温响应的分子机制对育种和基因发掘至关重要。 有研究表明苦荞可以通过增加花色苷和原花青素的积累增强其耐寒性。苦荞的每个器官几乎都含有芦丁,包括种子、子叶、叶片、根、茎和花等器官。在苦荞种子中,高含量的芦丁和

    [阅读全文]

  • 我国首次专门针对湿地保护立法

    [内容预览]

    | 2022/1/13 9:46:13
    核心阅读 湿地保护法近日经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并将自今年6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首次专门针对湿地保护进行立法。 为什么专门立法保护湿地?湿地保护法有哪些亮点?如何推动落实? 冬日的江西鹰潭信江国家湿地公园,一片片浅滩湿地引得水鸟驻足栖息。“湿地公园沿信江及其支流而建,开阔的水域、大片的滩涂,为迁徙候鸟提供了停歇和觅食场所。”鹰潭市林业资源监测和服务中心主任朱志平说。 科学定义

    [阅读全文]

  • 中国科学家最新研究揭示2000万年前犀牛沿青藏高原北缘迁徙

    [内容预览]

    | 2021/11/28 21:58:25
    中新网北京11月23日电 (记者 孙自法)在数千万年前,地球上的犀牛迁徙都是途经当时的青藏高原南缘吗?中国科学家对史前犀牛化石的一项最新研究揭示,在约2000万年前的渐新世-中新世过渡期间,并角犀沿青藏高原北缘迁徙。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邓涛团队通过对产自山东山旺盆地、早中新世地层矮脚犀族中最新修订为并角犀的骨架化石进行深入研究,对其演化迁徙历史提出新的假设——它

    [阅读全文]

  • 专家:外来入侵植物防控需建立长效机制

    [内容预览]

    | 2021/11/28 21:55:54
    今年初冬,因为发生在武汉的一则新闻,被称为“生态杀手”的加拿大一枝黄花火速“出圈”。当下又正赶上它的花期,所以格外惹眼。随即,全国各地陆续开始“通缉”这株外表修长、顶端如稻穗般的黄花,一经发现便要“杀”它个片甲不留。 在环保部门先后发布的4批威胁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外来入侵名单中,除了加拿大一枝黄花外,还有紫茎泽兰、飞机草、薇甘菊等71种物种。它们不仅是相关部门重点盯防和“围剿”的“外敌”,更是生物

    [阅读全文]

  • 关于寒潮的那些事:全球变暖为啥还寒潮频发?

    [内容预览]

    | 2021/11/25 16:30:19
    今年第一波寒潮的后劲刚过,第二波寒潮又来了。寒潮,是指大规模强冷空气的南下活动过程。根据我国《冷空气等级》标准规定,某地冷空气过境后,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8℃或48小时内下降10℃,并且日最低气温在4℃以下,才可称为一次寒潮过程。为什么会有寒潮?不是说全球在变暖吗,为啥还寒潮频发?这些问题,我们来一一回答。 寒潮起源于哪里? 一切的根源都得从太阳辐射讲起。由于地球是个球体,不同纬度接收到的太阳辐

    [阅读全文]

  • 80年,青藏高原柳属高山灌木线爬升59.3米

    [内容预览]

    | 2021/11/24 21:38:40
    近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生态系统格局与过程团队联合南京林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学院研究发现,在1939至2010年期间,气候变暖导致了青藏高原柳属高山灌木更新速率增加,分布空间范围扩大,这是促进青藏高原变绿的因素之一。 80年来,青藏高原柳属高山灌木线显著爬升,最大爬升幅度为59.3米,爬升速率约为每10年5.16米。近10年来,柳属高山灌木更新速率呈下降趋势,灌木线倾向于保持静止状态。研究为预

    [阅读全文]

  • 【IUCN报告系列】自然保护地与人类发展

    [内容预览]

    | 2021/11/23 14:39:23
    自然保护地是遏止受威胁物种数量下降及栖息地丧失的重要途径,IUCN也推出了自然保护地绿色名录,以一系列标准和指标帮助促进更多优秀实践。 报告详情及下载:微信文章

    [阅读全文]

  • 双重压力让土壤微生物“崩溃”

    [内容预览]

    | 2021/11/22 14:17:44
    土壤是各种微生物群落的家园,它们循环养分、支持农耕并捕获碳——这是缓解气候变化的一项重要“服务”。在全球范围内,约80%的陆地碳储量存在于土壤中。由于气候变暖和其他影响土壤微生物的人类活动,这一重要的碳汇面临风险。 美国卡里生态系统研究所社区生态学家Jane Lucas领导的一项新研究调查了气温上升和一种常见的牲畜抗生素对土壤微生物的交互作用。结果发现,高温和抗生素破坏了土壤微生物群落,降低了土

    [阅读全文]

  • 气候变化加速大堡礁珊瑚白化

    [内容预览]

    | 2021/11/19 10:52:43
    据新华社电 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日前在美国《当代生物学》半月刊上发表论文说,过去20多年,气候变化及由此导致的海水升温对大堡礁造成了严重危害,在此期间仅有约2%的大堡礁珊瑚能避免白化。 珊瑚的色彩来自其体内的共生海藻。水温升高或酸碱度变化时海藻会减少,珊瑚逐渐变成白色。如果环境无法恢复,珊瑚甚至会死亡。 论文第一作者、詹姆斯·库克大学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珊瑚礁研究示范中心教授特里

    [阅读全文]

  • 联合国:本世纪末全球城市可能平均升温4℃

    [内容预览]

    | 2021/11/4 14:16:27
    在第26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3日发布了与美国洛基山研究所(RMI)合作编写的《战胜高温:城市可持续降温手册》,旨在提供一份帮助全球城市降温的参考指南。报告指出,全球城市变暖的速度是全球整体平均速度的2倍。如果温室气体继续保持高水平排放,到本世纪末,许多城市的气温可能会升高4℃。即使在全球变暖1.5℃的情况下,23亿人也可能容易受到严重热浪的影响。

    [阅读全文]

  • 今冬拉尼娜发生已成定局 我们会被冻哭吗?

    [内容预览]

    | 2021/10/28 12:04:04
    近日,国家气候中心官宣了一个重要消息:今年7月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持续下降,预计10月进入拉尼娜状态,并于冬季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 消息一出,那个大家关心了好几年的老问题又来了——今冬会不会是冷冬? 明确一点,拉尼娜≠冷冬。 据气候中心数据统计,通过分析1951年以来历史上15次拉尼娜事件发现,有10个拉尼娜年我国冬季气温偏低,5个拉尼娜年我国冬季气温偏高。也就是说,不是每个拉

    [阅读全文]

  • 国家公园来了,网友关心“好玩不”?

    [内容预览]

    | 2021/10/21 15:55:08
    本报记者 肖琪 登录“大猫谷”网站,找到预约入口,留下预约的人数、名字和邮箱等信息,等待工作人员联系,以上操作成为走进三江源国家公园参与生态体验的第一步。人们预约的是三江源国家公园于2018年启动的昂赛大峡谷雪豹自然体验项目。 日前,第一批国家公园名单公布,包括三江源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和武夷山国家公园。网络上,人们热议着如何进入国家公园、前往国家公园

    [阅读全文]

  • 天边的阿里 生物的王国

    [内容预览]

    | 2021/10/13 21:11:34
    扎日南木错周边牧场的牦牛。赵晓宇摄 牛秋鹏 邓佳 赵晓宇 你听说过“遥远的天边”吗? 呼啸而过的强风,强烈刺眼的光照。那是位于青藏高原西端、羌塘草原腹地,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西藏阿里地区。 你到过“世界屋脊之屋脊”吗? 生灵草木生机勃发,万水千山迤逦多娇。那是生物的王国,你几乎又很难把它与“无人区”“高原荒漠”联系在一起。 神山圣湖、札达土林、暗夜星空……西

    [阅读全文]

  • 保护植物多样性的“诺亚方舟”——植物种子库

    [内容预览]

    | 2021/10/9 14:46:22
    新华社北京10月8日电 在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的北极永久冻土中,在澳大利亚悉尼市远郊的安南山地区,在英国南部的韦克赫斯特植物园……有几家特殊的“银行”,其巨大的“金库”中储存着绿色“财富”——种子。在全球多地设立这些种子库的目的是保护植物多样性,以防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作物和某些野生植物因灾害而绝种。 在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的北极永久冻土之下,有一座冰封地窖存放着100多万份植物种子“备份”样本,这些种子

    [阅读全文]

  • 国家公园全民共享 美丽中国生机盎然

    [内容预览]

    | 2021/9/26 11:25:25
    本报记者刘晓星 切保,是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黄河乡白玛纳村的一位普通牧民。2012年,切保由“草原的人”转变成了“国家的人”,成为了一名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 从戴上红袖章的那天开始,他就穿梭在山林、湖畔、河边,默默守护家乡的这片草场、湖泊、高山。 作为我国110.2万名建档立卡的生态管护员中一员,切保与其他众多生态管护员的职责一样,就是守护好家乡的山山水水。 2015年,我国陆续启动

    [阅读全文]

2371 篇资讯  首页 | 上一页 | 1 2 3 4 5 6 7 8 9 | 下一页 | 尾页  20篇资讯/页  转到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