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自然生态
 
  • 康世昌教授:青藏高原冰川消融可能导致温室气体排放

    [内容预览]

    | 2021/8/17 15:39:03
    冰冻圈是指地球表层具有一定厚度的负温圈层,对地球的气候与环境系统具有重要影响。冰川是冰冻圈的重要组成,近期冰川整体呈萎缩状态,特别是北极地区格陵兰冰盖的急剧消融,使得原先以冷冻状态存储于格陵兰冰盖的温室气体正在大量释放。青藏高原是除了南北极以外,中低纬度冰冻圈最为发育的地区,分布有大量冰川、冻土和积雪。然而,青藏高原冰川变化及其与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尚属空白,制约了我们对冰冻圈全面退缩状态下,全球

    [阅读全文]

  •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珍稀濒危植物大理铠兰和铠兰在高黎贡山竞相

    [内容预览]

    | 2021/7/22 16:18:50
    新华社昆明7月22日电(记者林碧锋、赵彩琳)记者从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护局腾冲分局获悉,生长于高黎贡山保山段腾冲境内的两种珍稀濒危植物大理铠兰和铠兰近期竞相开放,目前已进入盛花期。 高黎贡山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具有全球意义的陆地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被誉为“世界物种基因库”。近年来,随着我国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科研人员在高黎贡山发现的珍稀濒危动植物越来越多。 高黎贡山国家级

    [阅读全文]

  • 长江中下游等地强降雨持续 华南高温发展增多

    [内容预览]

    | 2021/7/1 16:50:42
    央视网消息:今明天(7月1日至2日),南方强降雨主要集中在贵州、广西北部至长江中下游一带,部分地区有暴雨或大暴雨,需防范持续性强降雨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气温方面,北方高温暂时缩减,华南高温发展增多,广州、福州等地将现连续高温天气。 长江中下游等地强降雨持续 华北东北多雷雨 6月26日以来,南方强降雨频繁,昨天强降雨主要集中在江南北部等地,像是湖南怀化,昨天8时至今天6时,局地雨量达到280毫米

    [阅读全文]

  • 做好生态备份 传下物种基因

    [内容预览]

    | 2021/6/24 22:15:35
    本报通讯员 汤洁 张健 “就像我们为了防止某些重要文件的丢失,把它们备份到云盘,生态备份也是一样的道理。”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林业站的工作人员郑爱春向记者解释生态备份的概念,“我们不仅对老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濒危物种进行了就地保护,还在保证物种不发生变异的前提下通过对濒危物种繁殖进程的干预,对其进行多次的‘复制粘贴’,力保老山国家森林公园的生物多样性不被破坏。” 其中,最令林业站“护林人”们津津乐道的

    [阅读全文]

  • 世界海洋日·关注海洋生物多样性 | 我国实施重大工程 改善海洋生

    [内容预览]

    | 2021/6/8 22:45:01
    央视网消息:今天(6月8日)是第十三个世界海洋日,今年的主题是“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近年来,我国一批珍稀海洋生物的栖息地和种群得到有效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恢复明显。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的最新监测结果显示,我国4个典型珊瑚礁生态系统均呈健康状态。   西沙珊瑚礁区域是我国沿岸地区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发源地,在海面之下,一场特殊的“造林”行动正

    [阅读全文]

  • 世界海洋日,我们一起守护每一片蔚蓝

    [内容预览]

    | 2021/6/8 22:41:04
    今年6月8日是第十三个“世界海洋日”和第十四个“全国海洋宣传日”,主题是“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碧海银滩也是绿水青山,美丽的中国离不开美丽的海洋。海洋与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她孕育和守护万千物种,为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海洋生物多样性,不仅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维持者,也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第十三个“世界海洋日”

    [阅读全文]

  • 亚洲象“出走”:与人类的无声交流

    [内容预览]

    | 2021/6/8 22:33:41
    本报记者张倩 那是2005年的秋天,研究亚洲象行为生态学的潘文婧跟随师兄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寻找着野生亚洲象的“足迹链”,希望了解象群活动的情况。途中,走到一条公路边。这时,她听到一声很刺耳且很长的“鸣笛”,误以为有重型卡车经过。 这时,师兄拉着潘文婧就跑向声音传来的方向,说“快走,那边有象。”那是潘文婧第一次听到亚洲象的叫声,后来她知道这是它们召集同伴或是发出警

    [阅读全文]

  • 白洋淀进入治污与生态修复并重新阶段

    [内容预览]

    | 2021/4/19 15:16:28
    本报记者 张铭贤 通讯员 艾皆臻 “这里原来是一条污水沟,夏天的时候根本不敢开窗户,味儿大、蚊虫多。经过两年多的治理修复,现在变成了林地、花海。村里人没事了都愿意到这里溜达溜达。”紧邻河北省雄安新区唐河污水库的安新县沈家坯村村民说起变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唐河污水库库尾紧邻白洋淀,对白洋淀的水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由于污染物成分复杂、治理难度大等原因,唐河污水库污染问题成为多年来困扰当地的一大

    [阅读全文]

  • 留住蓝天碧水,也要留住万物生灵

    [内容预览]

    | 2021/3/10 22:25:00
    本报记者王珊 童克难 “这张照片里可爱的小松鼠是我们大院的常客,每天上班路上,我都会看到松鼠嬉戏,还有成群的灰喜鹊盘旋尾随,深感万物有灵,自然丰富而美好。”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杨忠岐向记者展示了他用手机拍下的小松鼠。 杨忠岐所在的中国林科院位于北京香山脚下,院内树木葱茏,花草多样,近百年的白皮松林与牡丹园、丁香园等相映成趣,犹如一个大公园,是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阅读全文]

  • 给地球上最奇怪动物测序

    [内容预览]

    | 2021/1/11 10:31:35
    鸭嘴兽 图片来源:Lukas / stock.adobe.com 18世纪末,欧洲人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鸭嘴兽,它长得像海狸,通常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奇怪的哺乳动物。鸭嘴兽表现出一系列奇怪的特征:产卵而不是胎生,分泌乳汁,没有牙齿,有毒刺,有10条性染色体。这种古怪的半水栖动物一直困扰着研究人员。 近日,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张国捷领导的国际团队对鸭嘴兽基因组进行了独特的研究定位,首次绘制出了完

    [阅读全文]

  • 自然资源部发布绿色矿山评价指标

    [内容预览]

    | 2020/6/5 15:48:56
    本报6月3日北京讯 为做好绿色矿山遴选工作,近日,自然资源部印发《绿色矿山评价指标》和《绿色矿山遴选第三方评估工作要求》,对评价指标标准进行了统一,并对第三方评估工作进行了规范。 《绿色矿山评价指标》明确了绿色矿山遴选的先决条件:一是《营业执照》《采矿许可证》《安全许可证》证照合法有效;二是近3年内未受行政处罚且未发生过重大安全、环保事故;三是未被列入矿业权人勘查开采信息公示系统异常名录;四是矿

    [阅读全文]

  • 我国新指定7处国际重要湿地

    [内容预览]

    | 2020/2/5 19:42:10
    人民网北京2月5日电(初梓瑞)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我国近日新提名指定了7处国际重要湿地,分别是天津北大港、内蒙古毕拉河、黑龙江哈东沿江、江西鄱阳湖南矶、河南民权黄河故道、西藏扎日南木错及甘肃黄河首曲国际重要湿地。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工作,通过不断完善法规制度建设、强化湿地保护修复、加大生态效益补偿财政投入等措施,全国湿地得到有效保护。截至2019年底,我国共有湿地面积5360.

    [阅读全文]

  • 别让洄游成为鲟鱼的梦想

    [内容预览]

    | 2020/1/10 21:51:33
    本报记者张倩 一条洄游鱼,在江河的上游产卵,然后溯江而下,奔入大海迅速成长,再回到江河里。这是它们的一期一会,畅游于故乡和远方,完成洄游和繁育的天职。但这种再自然不过的过程,已经不会在长江白鲟身上看到。   日前,中国长江特有珍稀物种长江白鲟被宣布功能性灭绝的消息,再次将公众的目光拉向这群流域中特殊的群体——洄游鱼。从全球范围来看,它们的生存形势不容乐观。 全球鲟鱼面临普遍生存危机

    [阅读全文]

  • 气候变化导致外来物种进入英国

    [内容预览]

    | 2020/1/3 15:11:01
    据新华社电 英国国民信托组织近日发布一份报告指出,受气候变化影响,2019年有许多外来物种进入英国,给本地物种带来了多方面影响。 据报告介绍,英国今年上半年早期天气偏暖,导致蝴蝶、飞蛾和蜻蜓等大量物种从南边和东边的国家来到英国本土。比如,报告提到发现了超过42万只的小红蛱蝶,如此大规模小红蛱蝶到来还是十年来首次出现。 今年夏季,英国经历了较多暴雨天气。进入6月以后,大量蜻蜓出现在英国;一些罕见的

    [阅读全文]

  • 它为什么叫“驯”鹿

    [内容预览]

    | 2019/6/21 15:07:43
        驯鹿为什么是人类唯一驯化的鹿?它为什么能适应不分昼夜的北极生活?6月21日,《科学》(Science)杂志发表的一篇论文解答了上述问题。   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下称特产所)特种动物营养与饲养创新团队联合西北工业大学、苏州大学、挪威生命科学大学、中国科学院等,揭示了驯鹿适应北极环境的分子机制。该成果是《科学》同期发表的反刍动物基因组研究计划3篇论文之

    [阅读全文]

  • 全球逾五百种两栖动物数量锐减

    [内容预览]

    | 2019/4/22 11:00:10
    据新华社电 由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主导的一项国际研究显示,过去半个世纪里,一种名为壶菌病的真菌性传染病导致全球超过500种两栖动物的数量锐减,其中90种已被确认或推测在野外灭绝。 日前,美国《科学》杂志的研究显示,壶菌病目前存在于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受影响最严重的是澳大利亚、中美洲和南美洲。壶菌病造成两栖动物数量“史无前例”地下降,使其进入“世界上最具破坏性的入侵物种之列”。 论文第一作者、

    [阅读全文]

  • 我国发现2.48亿年前头部像鸭嘴兽的龙化石

    [内容预览]

    | 2019/2/21 14:24:35
      卡洛董氏扇桨龙生态复原图   卡洛董氏扇桨龙化石照片及素描图   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对我国湖北南漳—远安动物群的研究中,首次发现了与现生鸭嘴兽具有相似捕食方式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这一发现对于研究现代海洋生态系统形成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科学报告》。   据介绍,本次发现的远古生物化石共有两个,都是生活在早三叠世的卡洛

    [阅读全文]

  • 全球变暖将使俄南部干旱北部冻土消融

    [内容预览]

    | 2018/11/20 9:55:59
        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地球冰冻圈研究所副所长德米特里·德罗兹多夫对卫星通讯社称,全球变暖现象至少会持续到21世纪末,会给俄罗斯人带来许多新的困扰。南部地区会遭受干旱,北部地区的土地倒是会变得更加肥沃,在北极圈内的房屋需要盖得更结实一些。     根据气候学家最新预测估计,全球变暖还将继续,这会导致北极的海上

    [阅读全文]

  • 气候变化 袋狮灭绝

    [内容预览]

    | 2018/10/25 16:48:10
      澳大利亚袋狮的灭绝引发诸多争议。 图片来源:Peter Schouten 一项最新分析显示,澳大利亚迄今最大的有袋类动物捕食者——袋狮可能以茂密森林中的动物为食。 这种动物饮食习惯在日前于美国新墨西哥州阿尔伯克基市举行的北美古脊椎动物学会会议上得以展示,并支持了一种观点,即气候变化导致袋狮在4万~3万年前最终灭绝。 该研究领导者、范德堡大学古生态学家Larisa DeSantis

    [阅读全文]

  • 研究表明南方冷水鱼类已对高温胁迫作出应答反应

    [内容预览]

    | 2018/8/13 9:09:03
    新华社武汉8月12日电(记者谭元斌)我国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南方冷水鱼类已在种群层面对高温胁迫作出应答反应。这一研究成果警示,南方冷水鱼类受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更大,需要加强保护。 记者12日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获悉,该所鱼类行为与进化学科组采用临界温度法研究了尖头鱥不同地理种群的耐热能力差异。他们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了高温胁迫下不同地理种群间的基因表达差异,从而初步解析了尖头鱥

    [阅读全文]

2353 篇资讯  首页 | 上一页 | 1 2 3 4 5 6 7 8 9 | 下一页 | 尾页  20篇资讯/页  转到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