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受污染之痛 滇池和洱海缘何命运迥异
[内容预览]
| 2007/6/28 15:09:11这是滇池蓝藻暴发后的景象(6月26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长山 摄 6月24日以来,由于连日天气闷热,著名的高原湖泊滇池蓝藻严重暴发,湖水绿浪翻滚,带来阵阵腥臭味道……继太湖蓝澡暴发之后,湖泊的命运再次引起全社会的强烈关注。 与此同时,在云南的第二大高原湖泊大理洱海,清清碧波和舒适的海风却让人感到惬意。总体水质已连续3年保持国家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水体透明度达3米-[阅读全文]
-
“蓝藻危机”可否助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
[内容预览]
| 2007/6/28 9:55:01无锡目前正逐渐从太湖蓝藻暴发引发的公共水危机中恢复过来,但水危机深深刺痛了环太湖沿岸各利益攸关方的神经,“联合治污”成为太湖流域的必然选择。“蓝藻危机”会助推长三角一体化迈开实质性的步伐吗? 太湖污染,呈现“一体化”趋向 太湖蓝藻不仅在无锡引发了水危机,也引起太湖流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阅读全文]
-
一江难洗众污
[内容预览]
| 2007/6/28 9:53:19闹得沸沸扬扬的无锡太湖蓝藻事件刚过去不久,位于合肥市和巢湖市之间的巢湖也断断续续出现局部蓝藻,面积最大时达到数平方公里。6月25日,安徽省水利部门打开凤凰颈排灌站闸门,引长江水入巢湖。滚滚长江水以每秒100立方米的流量流入西河,经过近百公里的河道,最终进入巢湖,将为巢湖水质改善起到积极作用(6月27日《钱江晚报》)。 笔者的家乡在长江中游的一座小城,我们这里解决湖泊污染的办法,也是“引江入湖”,[阅读全文]
-
马凯:做好节能减排必须依靠转变观念
[内容预览]
| 2007/6/28 9:50:30记者华斌报道 6月16日至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马凯率调研组在江西省就节能减排任务的落实情况进行调研。马凯强调,2007年将是我国节能降耗最关键的1年,也是节能降耗效果可能出现重要转机的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的工作力度,加快建立科学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考核体系和监测体系,以推动地方政府和重点企业落实年度节能目标。 在赣调研期间,马凯一行先后深入南昌、宜春、吉安的11家企业[阅读全文]
-
为什么每年都要告“蓝天危机”?
[内容预览]
| 2007/6/27 23:53:34“到6月21日,咱们才完成8天的蓝天,去年同期是17天。”昨日,北京市环保局大气处副处长王春林在做客首都之窗“政风行风热线”时透露,今年北京市政府定的目标是67%的蓝天,即245天,到昨日为止完成103天,还差142天,与前几年同期相比处于较差水平。王春林说,今年进入6月份之后,蓝天形势很严峻,“我们心情很沉重。”主要原因是受周边地区焚烧秸秆的影响,同时,天气状况也是一个原因,气温较高,风很小,气[阅读全文]
-
胥树凡:节能减排与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监督管理
[内容预览]
| 2007/6/26 21:17:346月20日,国家环保总局科技标准司副司长胥树凡以“节能减排与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监督管理”为题,在“重点行业COD减排实用技术研讨会”上做了精彩发言。中国水网会后对胥司长发言做了整理,发言主要内容如下。环境形势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带来环境污染负荷的增加。当前环境质量日趋恶化,生态系统日益脆弱,环境健康问题突出;资源有限,消耗量大;技术落后,利用率低;粗放型的生产方式,管理落后……这[阅读全文]
-
我们是否到了该为环境付出代价的时候
[内容预览]
| 2007/6/26 18:29:56太湖蓝藻危机刚刚落定,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卫星监测又发现,太湖水域中西部及北部出现大范围蓝藻,巢湖西北部也出现明显的蓝藻信息。经估算,前者范围约800平方公里,后者范围约280平方公里(6月16日中新社)。两湖蓝藻的再度大面积爆发,是否预示着我们该为环境付出惨重代价的时候到了? 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曾走过一个经济增长与环境破坏不和谐的时代,这种噩运如今同样降临在我们的头上。中国20多年的[阅读全文]
-
蓝藻之灾:切忌先污染后治理
[内容预览]
| 2007/6/26 18:27:29本报记者 丁品 编者按: 6月12日,本报《事件》版对无锡水危机事件进行了报道。在水危机过去两周后的今天,我们再次编发《蓝藻之灾:切忌先污染后治理》和《无锡将关闭772家小化工》两篇稿子,希望传达这样一个理念:只有从根本上改变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才能从根本上防止类似无锡水危机事件的再次发生。 太湖发生蓝藻之灾主因是富营养化,主要是氮磷指标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其含量比2006年分别[阅读全文]
-
治沙学者生态试验:禽北上畜南下
[内容预览]
| 2007/6/26 18:21:38“禽北上”和“畜南下”的思路,或许为困扰国家的草原退化、沙尘暴、食品安全等问题找到一个突破口。 “我们必须寻找吃上放心鸡肉的出路。”近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蒋高明提出了在内蒙等生态良好的广阔空间尝试放弃养殖牛羊而改育散养鸡建议。 “禽北上”和“畜南下”的新思路来源于蒋高明曾负责国家“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中内蒙古正蓝旗浑善达克腹地的试验,那正是离北京最近的沙尘源。 “多年的试[阅读全文]
-
半月谈:太湖水危机过后的反思
[内容预览]
| 2007/6/26 10:49:38受蓝藻污染的太湖水 今年5月底,太湖蓝藻大规模暴发造成无锡上百万人用水危机,直接威胁周边数千万人的饮水安全。经过各方共同努力,目前这场水危机已得到缓解。面对再次敲响的太湖生态环境警钟,人们在反思:太湖治理路在何方? 政府的环保责任不容推卸 从1996年开[阅读全文]
-
蒋高明:秸秆变油,且莫过早“叫好”
[内容预览]
| 2007/6/22 12:46:49据报载,某研究所采用自主创新的工艺路线和装置,成功完成了年规模50吨的生物质合成高品位内燃机燃油中试,其化学成分与矿产标准柴油相近。该研究所已对15种生物质原料(如稻草、麦秸、棉花秸、玉米秸、大豆秧、红薯秧、花生秧、油料作物秸秆、树叶、木屑、果壳等)进行了试验,认为利用秸秆等生物质合成高品位燃油在经济上是可行的。 作为一项重要的技术储备,“秸秆变油”无疑是重要的科研成果。但是,在推广时我[阅读全文]
-
水利工程非水害工程 不会加剧长江水矛盾
[内容预览]
| 2007/6/22 12:41:07人民网科技2007年6月22日讯 2007年6月18日某报刊登文章“极端天气事件和重大水利工程 加剧长江水矛盾”对此,笔者不能苟同。 目前,由于地球变暖导致的气候异常、极端天气增多是全世界都公认的一致看法。然而,实际上目前世界的气象科技水平,对为什么气候变暖会导致极端天气异常的机理,却还都不能搞得十分清楚。因此,大多数人也[阅读全文]
-
不能忽略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生态责任
[内容预览]
| 2007/6/22 0:58:31最近一个多月来,长江各江段已发现五六头死亡江豚。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专家提出警示:由于生存环境持续恶化,近年来长江江豚数量急剧下降,目前仅剩1100头左右,如不加紧抢救保护,江豚可能陷入灭绝境地。专家介绍,酷捕滥捞、水上运输、污染物排放、过度采砂以及水利工程建设等,是让江豚面临灭顶之灾的几大“杀手”。不可忽视的是,大型水利工程建设、水闸和堤坝的修建,会改变水文环境和含沙量,阻断水生生物的洄游通[阅读全文]
-
蓝藻告诉我们
[内容预览]
| 2007/6/21 9:01:59蓝藻,生命中的一种,有它生存的位置,鱼吃藻,人吃鱼,链条而已。蓝藻,藻类中的一种,湖泊之中,星星点点,略而不计;待到兴旺发达,遮天蔽水,走向极端,吃掉水中氧,自身尸体腐败,腥臭冲天。太湖浩浩乎三万六千顷,一夜之间,可以成为死水,小有小的能耐,团结起来,惊天动地。 蓝藻告诉人类,江河湖泊不是垃圾桶。蓝藻的发福是日夜分裂,一个变成一万个。水中开花,人类叫“水华”,鱼要死,水不能喝,罪过罪过。如若人[阅读全文]
-
泥山 金山 青山
[内容预览]
| 2007/6/20 8:42:36据报道,山东胶州湾畔的三家企业联手启动的白泥与二氧化硫双向治理项目,彻底处置了长期以来屡遭市民指责的21万吨“铬渣山”和15万吨“电石泥山”。该项目的实施,每年可消化多达14万吨废弃物白泥,相关企业可节约能源消耗支出和减少污染治理费用超过2000万元。科学技术的推广和使用,使得曾是污染源的“泥山”、“渣山”,成了创造经济效益的“金山”,同时还换回了“绿水青山”,这一嬗变令人惊喜,也给人启示。[阅读全文]
-
光明日报:中国并非是“越治越污”
[内容预览]
| 2007/6/20 8:40:38“为什么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会出现越治越污的情况?”“蓝藻事件最新进展如何?”由中宣部宣教局主办的“关注民生——形势政策宣传教育网上谈系列活动——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今天举行。中宣部宣教局副局长李晓军、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巡视员陈祖新、国家发改委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司巡视员翟青、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污染控制司副司长李新民与网民进行了在线交流。 座谈会期间,主办此次座谈的新华网发展论坛最高同时在线人数近2[阅读全文]
-
地球正在发烧人类不妨“清贫”些
[内容预览]
| 2007/6/20 7:56:40聚焦理由 全球冰川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萎缩,海平面在上升,台风飓风频繁登陆,动植物死亡率增加……这样一些事件提醒我们,气候变化正日渐影响人们的生活。 任意攫取,无度挥霍,人类在追求“高质量生活”的同时,也在破坏着自己的家园,现在正遭到报复,全球变暖所带来的气候灾难,已经不仅仅是科幻大片中的影像。 全球变暖,人类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日常生活,以一种新的道德观念:吃有机的天然食品;不要频繁更换手[阅读全文]
-
环境治理越治越污?政绩考核机制是关键
[内容预览]
| 2007/6/19 21:20:51近几年,环境变化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我们也付出了资源和环境的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群众对环境污染等问题反映强烈,尤其是近年来一些地方的环境污染给当地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影响,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从世界范围来看,气候变化问题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成为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新的问题。 6月19日上午,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举办座谈会,特邀请中宣部宣教局副[阅读全文]
-
加强环境保护仍然任重道远
[内容预览]
| 2007/6/19 12:23:256月19日上午,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在新华网举办“关注民生――形势政策宣传教育网上谈系列活动”,围绕“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主题,邀请中宣部宣教局副局长李晓军、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巡视员陈祖新、国家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巡视员翟青、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污染控制司副司长李新民等与会嘉宾重点阐述当前工作面临的形势,中央的高度重视、出台的相关方针政策、采取的具体措施和取得的实际成效以及发展前景,并结合加强[阅读全文]
-
姜彤:极端天气事件和重大水利工程加剧长江水矛盾
[内容预览]
| 2007/6/19 9:24:09本期关注:南方水灾 近日,中国南方部分地区遭受严重水灾。国家防总办公室统计显示,截至6月15日,今年洪涝灾害已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1224千公顷,受灾人口2272万人,因灾死亡128人,失踪24人,直接经济损失89.2亿元。 而在5月下旬,国家防总就曾公布预测指出,长江流域今年的气象、水文特征与1998年十分相似,且长江已多年没有发生流域性大洪水。根据大洪水发生规律,今年长江发生[阅读全文]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