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专题]气候变化
 
[专题]气候变化文章列表
   
    普通资讯 G8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作为"世界整体目标"[07-08]
        日本首相福田康夫8日说,八国集团当天一致同意把在2050年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至少一半的目标作为“世界整体目标”。……

    普通资讯 八国峰会再次把世界气候变化定为最重要议题[07-08]
    与去年德国海利根达姆八国峰会一样,今年在日本洞爷湖举行的八国峰会再次把世界气候变化定为最重要的议题。这反映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事实证明,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并非一路坦途。那么,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7日开幕的洞爷湖峰会能否搭起从印尼巴……

    普通资讯 气候变暖有可能使青藏高原部分植物物种快速消失[07-05]
        新华网呼和浩特7月5日电(记者李来房 勿日汗 柴海亮)一项由中国和美国的科学家开展的研究表明,气候变暖有可能导致青藏高原上植物物种的急剧减少,但畜牧可以减弱这一负面影响。  &nbs……

    普通资讯 汪光焘代表中国重申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立场[07-02]
    率团出席气候变化议员论坛的中国代表团团长、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汪光焘在东京重申,应对气候变化是一件有益于人类的事情,中国是一个对人类高度负责任的国家,将会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原则基础上,为应对……

    普通资讯 美国:联邦报告说气候变化危及作物和水[07-02]
    联邦报告说气候变化危及今后25年的作物和水  丹佛(美联社)——气候变化正越来越危及美国粮食歉收,退化国家水资源以及造成侵入物种和昆虫的爆发,根据联邦报告的说法。  美国牲畜和森林产业的那些和其它问题会至少持续今后25年,周二的报告说,报告……

    推荐资讯 中国代表重申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立场[06-30]
    新华社东京6月29日电(记者刘浩远)率团出席气候变化议员论坛的中国代表团团长、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汪光焘在东京重申,应对气候变化是一件有益于人类的事情,中国是一个对人类高度负责任的国家,将会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

    普通资讯 秦大河院士:我国应尽快提高气候系统监测能力[06-27]
        新华网北京6月26日电(吴晶晶、史竞男)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26日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我国目前的气候系统观测已严重滞后,为更好地提高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应尽快提高气候系统监测能力,建立较……

    普通资讯 研究:气候变化将造成“植物难民”[06-27]
    路透芝加哥6月24日电(记者Julie Steenhuysen)---美国研究人员周二表示,在下个世纪,气候变化可能将许多加州本地植物变成“植物难民”,因为它们将寻求更佳的栖息地。  他们宣称,气候变化将影响数以百计的本地植物物种,包括该州……

    普通资讯 潘基文呼吁发达国家率先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06-27]
        新华网联合国6月26日电(记者王湘江 吴志强)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26日发表讲话,呼吁发达国家率先采取切实举措,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危机和发展问题所带来的挑战。    ……

    普通资讯 海洋能"清除"温室效应气体[06-27]
    据雅虎新闻网报道,一项新研究显示,海洋在低大气层消除温室气体的速度超出科学家们预料。   英国研究人员对佛得角群岛的臭氧和甲烷含量进行了一年的分析,他们发现该地区海水雾气和微生物在清除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  在较低的大气层,臭氧是一种污染物……

    推荐资讯 [图文]本世纪末孟加拉国注定将被海浪吞没(本站原[06-26]
    秋水縠纹 翻译孟加拉国——地球上最拥挤的国家——本世纪末将注定消失在波涛之下,而我们应当对此负责。Johann Hari去到孟加拉国,亲眼目睹了西方人的放肆和冷漠使1.5亿人所面临的悲伤和毁灭,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被海水吞噬所造……

    普通资讯 美官员称全球变暖可能危及美国家安全[06-26]
    新华网华盛顿6月25日电(记者杨晴川 王薇)美国国家情报局负责情报分析的副总监芬加25日说,全球变暖可能触发人道主义灾难,导致一些国家政局动荡并增加恐怖主义威胁,从而可能危及美国的国家安全。  芬加当天在国会就有关问题作证时说,全球变暖可能……

    普通资讯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科学家希望国会批准进行更多的[06-26]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和气候学家今天在国会听证会上表示美国最大的潜在水问题是我们对水和气候变化“一无所知”。  “我们不知道真相如何……我们不清楚气候变化是如何影响水资源的。”亚利桑那大学地球研究所所长乔纳森•奥弗帕克(……

    普通资讯 美澳科学家称海洋变暖速度比预期快一倍[06-26]
    澳大利亚和美国的气候科学家共同发布最新研究报告说,受气候变化影响,过去40年来全球海洋变暖的步伐比此前预期的加快了50%。  这份发表于英国《自然》杂志的研究再次提高了科学界警告海平面上升速度和后果的呼声。导致海平面上升有两个因素:海水热膨……

    普通资讯 低碳经济:中国跨越式发展的契机[06-25]
    编者按: 每年的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200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戒除嗜好:走向低碳经济”。承认气候变化正在变成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正在要求国家、公司和社区把重心集中在温室气体排放和该如何减排之上。世界环境日将会……

    普通资讯 加紧培育“抗暖作物”的时候到了[06-25]
    本报基辅6月22日电(记者 程刚) 2008年第七届独联体粮食论坛日前在乌克兰雅尔塔举办,论坛主要议题涉及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等国粮食市场发展现状与前景;世界粮食市场的发展前景与现状;气候变化对粮食市场的正面与负面影响以及出口农产品的……

    普通资讯 专家发现最后一个冰川期末期气候变化剧烈[06-22]
        新华网巴黎6月20日电(记者李学梅)一支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通过对格陵兰岛冰芯的研究发现,地球气候曾在最后一个冰川期的最后阶段发生剧烈变化。    &nbs……

    推荐资讯 [图文]“后京都时代”前景扑朔迷离[06-21]
         2008年3月31日,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玩板球的人们遭遇到沙尘暴。 新华社/路透    美国总统布什曾于2007年5月宣布,他将力邀最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召开……

    普通资讯 最新研究:虫害影响森林吸收二氧化碳[06-21]
    据纽约时报:绝大部分森林被视作二氧化碳的净吸收器,这意味着它们储存的二氧化碳比自身排放的多。但是,某些自然事件也会破坏森林中的碳累积。例如,森林大火将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到空气中,死去的树木经过微生物的分解,还将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  森林中……

    普通资讯 气候变化谈判步伐需加快[06-20]
    联合国主持的第二轮气候变化谈判6月13日在德国波恩落下帷幕。谈判旨在为2009年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拟订基础文本,但由于与会各方存在分歧,会议没能就颇具争议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具体数字进行磋商,也未取得明显进展。  由于……

3668 篇资讯  首页 | 上一页 |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 下一页 | 尾页  20篇资讯/页  转到第

气候变化常识

1、什么是气候
  狭义地讲,气候常常被定义为“平均的天气状况”,或者更精确地表述为,以均值和变率等术语对变量在一段时期里的状态的统计描述。这里,一段时期可以是几个月到几千年甚至数百万年。通常采用的是世界气象组织(WMO)定义的30年。这些变量一般指地表变量,如温度、降水和风。广义地讲,气候就是气候系统的状态,包括统计上的描述。

2、什么是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的(典型的为10 年或更长)气候变动。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对大气组成和土地利用的持续性人为改变。《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1款将“气候变化”定义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UNFCCC因此将因人类活动而改变大气组成的“气候变化”与归因于自然原因的“气候变率”区分开来。

3、京都议定书
  为了人类免受气候变暖的威胁,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具体说,各发达国家从2008年到2012年必须完成的削减目标是:与1990年相比,欧盟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加拿大削减6%、东欧各国削减5%至8%。新西兰、俄罗斯和乌克兰可将排放量稳定在1990年水平上。议定书同时允许爱尔兰、澳大利亚和挪威的排放量比1990年分别增加10%、8%和1%。

清洁发展机制(CDM)
  京都议定书的一项内容就是为还没有设置减排目标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进行减排的机会,并且使它们能够通过一个以市场为基础的交易机制把排放额度出售给那些已经设置减排目标的国家,这个机制称为“清洁发展机制”,即CDM。现在已经有许多CDM项目通过谈判和批准(他们必须经过两层批准,在国内是指定的国家管理机构,在国际则是CDM执行委员会)。所有发展中国家的CDM项目管线总造价已经达到10亿美元,并且还在迅速增长。大部分在建项目都在巴西、中国和印度等较大的发展中国家。

>>> 更多关于气候变化的常识

内容搜索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