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PM2.5防治文章列表


生态环境部今日向媒体通报了2022年8月和1月—8月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近日,北京市召开回顾“十三五”展望“十四五”大气污染治理专场新闻发布会,总结梳理过去五年北京大气污染治理成果。

上海市环境保护局日前发布了《2017上海市环境状况公报》。根据《公报》,上海去年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其中,PM2.5、PM10、二氧化硫等主要大气污染物年均浓度均创新低。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巩固蓝天保卫战成果,今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下降3%,重点地区细颗粒物(PM2.5)浓度继续下降。深入推进水、土壤污染防治,今年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要下降2%。

环境保护部有关负责人18日向媒体通报了2017年全年的空气质量状况数据。

保部10日公布,2017年10至12月,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2+26”城市PM2.5平均浓度范围为49至97微克/立方米,平均为7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4.3%。

日前,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毕军教授课题组在我国长时间序列PM2.5暴露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森林植被可使北京每年空气质量达二级优良的“蓝天”增加15天。

3月1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召开大气灰霾研究通报会,介绍了其在大气灰霾追因溯源、监测技术、控制技术等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

北京理工大学王博教授团队,将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MOFs)用于空气过滤净化。经实验室检测,室温下,该材料对PM2.5的滤出率可以达到99.5%。

2017年是《大气十条》第一阶段的收官之年,按照计划,到2017年,京津冀区域细颗粒物浓度要下降25%,其中北京市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

近日,一项研究加剧了人们对雾霾影响健康的担忧:在大脑组织中检测到细微的污染物,如PM2.5。

北京理工大学王博教授及其团队将金属有机骨架(MOFs)材料应用于空气过滤、净化与治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近日被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报道

雾霾监测数据到底准不准?随着技术和设备进步,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归国家,监测数据准确性在不断提高。”

热力图助力监察 PM2.5传输可以说得清

1月17日北京空气为中度污染,而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临汾等14个城市启动了红色预警;唐山、济南等13个城市启动了橙色预警。19日,多地空气质量已经明显好转。

铁路运输单位能耗是公路运输的1 /10,可以通过城市交通规划设计,尽可能用铁路运输替代公路运输,减少大中型柴油车进入城区。

2016年,上海市PM2.5年均浓度为45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的62微克/立方米下降了27.4%,比2015年下降了15.1%。

“PM2.5团聚除尘超低排放技术”日前已在国电丰城电厂34万千瓦火力发电机组除尘减排技术改造中取得圆满成功。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重污染频发,面对雾霾袭扰,人们不禁要问,挥之不去的PM2.5究竟源自哪里?这一地区的重污染有何特征?PM2.5组织成分呈现哪些变化特征?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