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气候变化文章列表

在这个全球变暖的时代,海平面上升让马尔代夫和基里巴斯等岛屿国家面临被淹没的威胁,这种可怕的场景迫使它们的领导人们开始规划建造漂浮城市或者考虑举国移民到邻国。虽然大多数国家并不需要为了生存而采取如此极端的举措,但仍有很多国家将同样经历气候变化……

加拿大卑诗省维多利亚市一份风险评估报告指出,海平面上升、暴风频率增加与气候极端已是事实,各方应该尽早准备。另一份研究机构公布的调查结果则显示,超过半数的加拿大人认为气候变迁是人类与大自然两者因素造成,目前完全不相信有气候变迁存在的加拿大人仅……

最近,老天爷似乎特别不寻常。7月21日,北京遭遇61年来的最大暴雨;随后,台风“苏拉”“达维”“海葵”又袭击了我国东南沿海,西南强降雨不时引发泥石流、山洪等次生灾害……最近几年,极端天气时间出……

综合新华社雷克雅未克8月17日电 (记者 璩静)记者17日从第二届中冰北极科学研讨会上获悉,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计划在上海建立中国-北欧北极合作研究中心,冰岛研究中心会提供相关支持。这将成为中国成立的首个以北极问题社会科学研究为主的国际合作研究……

科学家们说,北极海冰的融化速度比人们以前认为的要更快。 欧洲航天局说,用新型卫星观测发现,去年有900立方千米的海冰消失。科学家们说,这一速度比环境学家目前估计的快50%。 据推测,融冰速度加快是全球变暖和温室气体排放增加造成的。如果预……

热浪有没有比以往更常见?这个问题是由JamesHansen和他的同事们在一片论文中提出的,这篇论文发表在国家科学研究院学报上。他们的结论是肯定的——他们使用的一据甚至都没有用到目前烤灼着北美大陆威胁着秋收的极热天气。但是,他们表述的方法已经……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张亚东):美国科学家近日表示,由于体型更小、繁殖速度更快,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寄生虫往往比它们的宿主更具灵活性。这意味着,气候变化有可能会将寄生虫变成“得心应手”的致命杀手。 据路透社报道,美国科学家的这一最新发现已经……

美国今年高温干旱天气频频发生,不仅导致农作物减产,河里的一些鱼也被“热死”。美国专家指出,若气候异常持续,未来高温与干旱发生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大多。 据台湾“中央社”8月12日消息,美国干旱造成国际粮价大涨,美国农业部官员上周公布的数据预测……

2011年9月30日,在俄克拉荷马州赫夫纳湖的一个港口,一艘帆船和一个浮动码头泊在已经干涸发裂的泥土上。图片来源:美联社 有“全球变暖教父”之称的美国政府首席科学家詹姆斯?汉森(James Hansen)公布的最新统计分析称,最近……

美国宇航局科学家称,近年来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地夏季越来越热,确定是人为造成的气候变化的后果。科学家指出,气候变化的严重性比20多年前所预测的还要糟。 美国宇航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太空研究所负责人詹姆斯·汉森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他在1988……

■新闻缘起 近日,格陵兰岛冰川迅速融化,引起了全球关注。据英国《每日邮报》日前报道,美国宇航局发布了格陵兰岛的卫星照片,照片上的融冰情况让科学家目瞪口呆。报道称,格陵兰岛原先覆盖的冰雪在本周内几乎全部融化,这被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称为“史无……

中国绿色时报8月7日报道(记者 丁洪美) 8月6日,由国家林业局主办的“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国际研讨班”在北京开班。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印红出席开班仪式并致辞。 印红说,这次“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国际研讨班”对探讨在应对气候变化背景……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戈达德空间研究所主管詹姆斯·汉森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4日发表的一篇学术报告中说,近年来美国和其他地区极端炎热气候频现,人类活动所致气候变化是唯一的背后推手。 预测成现实 汉森在一份发表于1998年的气候研究报告中预……

中新网8月6日电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6日报道,美国宇航局科学家说,近年来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地夏季越来越热,确定是人为造成的气候变化的后果。科学家指出,气候变化的严重性比20多年前所预测的还要糟。美国宇航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太空研究所负责……

据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6日报道,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海水酸化,螃蟹、蚌、龙虾、生蚝等甲壳类动物身上越来越难长出硬壳。科学家称,这将导致甲壳类动物极易遭天敌袭击。海洋食物链可能因此被破坏,而人类的海洋食品将减少。 报道称,来自新加坡、英……

棕榈树的“远亲”生于南极洲?这听起来有些像开玩笑,但一项最新研究证实,在约5000万年前地球曾经历过一个温暖时期,当时南极洲的确长有与棕榈树类似的植物。这项发现再次警示人们注意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巨大影响。  ……

【美国每日科学网站7月29日报道】题:2000年至2004年袭击北美的800年一遇的干旱将成为本世纪的常见现象 科学家总结称,2000年至2004年,长期干旱袭击美洲西北部,导致森林干枯、河流干涸,成为80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不过他们认为……

【路透社新加坡7月30日电】科学家30日称,通过对从大漩涡到1000千米宽的激流的研究,他们已经揭开了大量的碳之所以能够被“锁”在南冰洋的海底深处之谜,从而增强了研究人员探测气候变化影响的能力。 海洋能吸收燃烧化石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从而……

美国航天局的研究人员近日发布报告说,他们分析卫星图像后发现,截至7月12日,格陵兰岛冰盖表层的融化面积已达整个表层的约97%,这也是对该地区开展卫星观测30多年来融化面积最大的一次。 研究人员说,格陵兰岛冰盖(也称为大陆冰川)表层每年夏季……

秦大河主持2012年生态文明会议。 7月26日至28日,贵州省贵阳市召开主题为“全球气候变化下的灾害预防与预警” 生态文明会议,在为期三天的会议中,将举行气候变化论坛等30个相关论坛。全国政协常委、人资环委副主任、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中国……
气候变化常识
1、什么是气候
狭义地讲,气候常常被定义为“平均的天气状况”,或者更精确地表述为,以均值和变率等术语对变量在一段时期里的状态的统计描述。这里,一段时期可以是几个月到几千年甚至数百万年。通常采用的是世界气象组织(WMO)定义的30年。这些变量一般指地表变量,如温度、降水和风。广义地讲,气候就是气候系统的状态,包括统计上的描述。
2、什么是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的(典型的为10 年或更长)气候变动。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对大气组成和土地利用的持续性人为改变。《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1款将“气候变化”定义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UNFCCC因此将因人类活动而改变大气组成的“气候变化”与归因于自然原因的“气候变率”区分开来。
3、京都议定书
为了人类免受气候变暖的威胁,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具体说,各发达国家从2008年到2012年必须完成的削减目标是:与1990年相比,欧盟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加拿大削减6%、东欧各国削减5%至8%。新西兰、俄罗斯和乌克兰可将排放量稳定在1990年水平上。议定书同时允许爱尔兰、澳大利亚和挪威的排放量比1990年分别增加10%、8%和1%。
清洁发展机制(CDM)
京都议定书的一项内容就是为还没有设置减排目标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进行减排的机会,并且使它们能够通过一个以市场为基础的交易机制把排放额度出售给那些已经设置减排目标的国家,这个机制称为“清洁发展机制”,即CDM。现在已经有许多CDM项目通过谈判和批准(他们必须经过两层批准,在国内是指定的国家管理机构,在国际则是CDM执行委员会)。所有发展中国家的CDM项目管线总造价已经达到10亿美元,并且还在迅速增长。大部分在建项目都在巴西、中国和印度等较大的发展中国家。
>>> 更多关于气候变化的常识
狭义地讲,气候常常被定义为“平均的天气状况”,或者更精确地表述为,以均值和变率等术语对变量在一段时期里的状态的统计描述。这里,一段时期可以是几个月到几千年甚至数百万年。通常采用的是世界气象组织(WMO)定义的30年。这些变量一般指地表变量,如温度、降水和风。广义地讲,气候就是气候系统的状态,包括统计上的描述。
2、什么是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的(典型的为10 年或更长)气候变动。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对大气组成和土地利用的持续性人为改变。《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1款将“气候变化”定义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UNFCCC因此将因人类活动而改变大气组成的“气候变化”与归因于自然原因的“气候变率”区分开来。
3、京都议定书
为了人类免受气候变暖的威胁,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具体说,各发达国家从2008年到2012年必须完成的削减目标是:与1990年相比,欧盟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加拿大削减6%、东欧各国削减5%至8%。新西兰、俄罗斯和乌克兰可将排放量稳定在1990年水平上。议定书同时允许爱尔兰、澳大利亚和挪威的排放量比1990年分别增加10%、8%和1%。
清洁发展机制(CDM)
京都议定书的一项内容就是为还没有设置减排目标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进行减排的机会,并且使它们能够通过一个以市场为基础的交易机制把排放额度出售给那些已经设置减排目标的国家,这个机制称为“清洁发展机制”,即CDM。现在已经有许多CDM项目通过谈判和批准(他们必须经过两层批准,在国内是指定的国家管理机构,在国际则是CDM执行委员会)。所有发展中国家的CDM项目管线总造价已经达到10亿美元,并且还在迅速增长。大部分在建项目都在巴西、中国和印度等较大的发展中国家。
>>> 更多关于气候变化的常识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