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土壤重金属年污染千万吨粮食
面积最大的是镉污染
去年2月,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在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会议上说,从2009年至今,我国已有30多起重特大重金属污染事件。这些事件涉及甘肃、陕西、安徽、河南、湖南、福建、广东、四川、江苏、山东、云南、重庆、广西等地。
一些学者认为,从发生的重金属污染事件次数,以及监测的数据、造成的影响来看,目前污染面积最大的是镉污染。
近年来发生的镉污染事件,有2005年的广东北江镉污染、2006年湖南湘江株洲段镉污染、2009年湖南浏阳镉污染以及今年初广西龙江镉污染等。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资料也显示,我国重金属污染中,最严重的是镉污染、汞污染、血铅污染和砷污染。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陈同斌说,“从污染面积上看,国内专家认为镉污染最严重,但如果从健康风险评估角度,我认为是类金属砷污染,因为砷的致命剂量非常小。”
2000年1月,湖南郴州市邓家塘村发生一起砷污染事故。相继有380名村民住院治疗,两人死亡。2008年,我国相继发生了贵州独山、湖南辰溪、广西河池、云南阳宗海、山东临沂等5起砷污染事件。
陈同斌说,重金属无论是污染水体,还是污染大气,最终都会回归土壤,造成土壤污染。甘肃省农科院研究员车宗贤认为,在经过几十年的沉淀后,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已进入一个集中多发期。
调查数据不清污染“家底”成谜
据了解,国家环保部门曾进行过土壤重金属污染的调查,但一直未进行公布。在土壤污染日渐严重之际,《经济参考报》记者在甘肃、云南、重庆、山东等省农业和环保部门采访时了解到,由于此前未进行过这方面的普查,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到底如何,不甚明了。
记者发现,目前,关于我国土壤重金属含量超标的耕地面积,多年前有人估计达到20%(3.6亿亩)甚至更多,近期又有人提出为10%左右甚至更低。比例到底有多大,众说纷纭。
中国农业科学院曾希柏研究员说,近年来我国土壤修复工作做得较多,针对耕地重金属现状的研究较少,缺乏必要的积累,缺少权威的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土壤重金属状况的整体判断。
农业部门介绍,土壤中的重金属来源有多种途径,重金属随污水、随大气沉降、随固体废弃物、随农用物资等都能进入土壤。车宗贤说,只有进行大面积区域调查、普查才能反映真实情况。
从2003年开始,农业部连续两年对13个省的小麦、玉米、水稻和大豆等优势农产品产地(非工矿区)环境进行的监测发现,3800多万亩耕地重金属超标率达到了6.4%,超标最严重的是水稻产地,达到14%。
据农业部门近5年来农业环境质量定位监测的结果,湘江流域农产品产地受重金属污染的面积已逾118万亩,其中重度污染的约19万亩,占16%;中度污染的约39万亩,占33%;轻度污染的超过60万亩,占50%多,已成为全省重金属污染的重灾区。主要污染物为镉、砷等,尤以镉的污染最为严重,土壤镉的超标率高达64%。
专家认为,目前我国耕地重金属“主产区基本安全,重点区域风险较大”。曾希柏说,这个判断是结合相关课题的研究,并在山东、甘肃、河南、吉林等粮食主产区采样分析后得出的结果。
缺乏相应标准影响整体判断
目前,我国土壤重金属缺乏相应的标准,没有耕地重金属评价指标体系,无法正确评价耕地的环境质量。大多数情况下,许多学者均将某种重金属含量超过土壤质量标准二级的土壤称之为“污染土壤”。在目前我国污染耕地面积的调查中,有样本调查认为是占10%,还有样本调查认为是占20%。
浙江大学徐建明等专家认为,对污染土壤的提法、定义及标准等方面的不一致性,是导致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不明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他们认为,应尽快建立我国耕地重金属评价指标体系。曾希柏等专家建议,应该根据已经掌握的全国农田重金属状况,结合历史资料和数据,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不同气候区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阈值,建立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由于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公布全面的土壤重金属普查结果,关于土壤重金属状况的说法也多种多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土壤重金属状况的整体判断。
针对土壤重金属含量状况的不同说法,专家认为,目前国内对重金属超标与污染的区分并不严谨。曾希柏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目前国内关于重金属调查和不同区域土壤重金属状况的研究,大多是针对工矿和冶炼厂区周边、城郊蔬菜地等高风险地区,而对农业主产区耕地重金属现状的调查和分析相对较少,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对我国部分地区重金属状况估计不准,也是导致当前我国污染农田比例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块“黄金宝地”污染闲置五年
“这块地政府不敢卖,要卖也没人买”。负责苏州化工厂原址这块土地治理与拍卖的苏州市土地储备中心孙浩赣处长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诉说他的苦衷。这块地位于苏州的黄金地带,堪称“黄金宝地”,按正常价可值四五十亿元,但因为曾是农药厂,土壤里存在着有机污染和重金属污染,犹如手拿“烫手的宝贝”,左右为难。
在“寸土寸金”的苏州古城区南面的黄金地带,面积达600余亩的苏州化工厂原址地块因土壤遭农药污染,无法开发,已闲置5年。据了解,2009年11月,在苏州市区42宗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公开拍卖会上,位于平江区城北的苏地2009-B-33地块拍出9300万元,每平方米价格近1万元,而原苏化厂地块却无人购买。
2007年,苏州化工厂因污染严重搬迁至张家港的长江岸边。但老厂受到了农药甲胺磷、三氯硫磷、草甘膦、氯化苯等的严重污染,土壤中存在着有机磷、苯等污染及砷、镉、铅等重金属危险物。
这块地到底有多毒?《经济参考报》记者日前来到这里一探究竟。这片被围墙与周围隔绝的化工厂原址十分空旷,周围不远处都是宽阔的马路与高楼大厦,车流穿梭,熙熙攘攘。北边是一个临时的垃圾场和一个小的汽车修理厂、两家小超市。
“不能买,更不能盖房子。垃圾场是脏,可这块地有毒”。日前,当记者以房产开发商的名义与附近的工人聊天,这些工人极力劝止。令记者吃惊的是,化工厂围墙内居然还种着一些蚕豆、韭菜、油菜等,许多地方长满了1米多高的杂草,一阵风吹来,记者闻到了一股刺激的农药味。
苏化厂创建于1956年,是国有大型一档企业,2006年起,公司本部开始逐步停产,2007年公司对氯化苯、醋酐、吡虫啉、草甘膦、离子膜烧碱等10多套化工生产装置实现了安全、环保整体拆除。虽然苏化厂的车间和仓库搬走了,但是这些区域内的土壤含有诸如甲胺磷、氯化苯等化学有毒有害物质,不但会对浅表层的土壤产生污染,还可能对深层的土壤甚至地下水产生影响。甲胺磷、氯化苯等化学有毒有害物质在土壤中积累的污染危害较大,人体和动物与这些有机物接触后会出现中毒等反应,譬如恶心、头晕等。
孙浩赣告诉记者,这块地受污染的面积约17万平方米,深度3米左右,共51万立方米,约100万吨。几年来,苏州市土地储备中心、苏州市环保局一直在研究治理方案,需耗资数亿元甚至更多。而治理结果的认定也没有具体标准,因此该地块一直闲置至今。
“与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相比,土壤污染是看不见的,具有隐蔽性,如同慢性病,容易被人忽视,但它的危害却是最大的,治理也是最难的。”苏州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杨积德说,导致这块“黄金宝地”闲了5年。
同样,为了减少生产性污染,占地450亩的常州农药厂也被关闭,正在进行修复的受到污染的5万平方米土地,已投资近2亿元。
常州市环保局自然生态处副处长尹勇说,这个地块6米以上为粘土,把粘土封闭拉到水泥厂进行焚烧,达到1300度的高温后,土壤中的有机毒物3秒钟就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放入添加剂就将重金属固化在水泥中,不流动不融出就不会造成污染。
如今,这块地以相对较低的价格出让给华润集团开发房产。《经济参考报》记者在现场看到,修复好的地块上已开始盖楼。在旁边的楼房销售处,售楼小姐告诉记者,这里的房价只有周围房价的2/3多。但记者注意到,楼房销售非常冷清。
如今,像苏州化工厂、常州农药厂类似的“毒地”并非个案,仅江苏近几年关闭的各类化工厂就有3000多家,全国更是数以万计。这些化工厂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污染,成为一个个亟待治理的“毒瘤”。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