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光委员:入冬前灌溉可增强春季抗旱能力
“我国属于缺水干旱国家,而农业还依旧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局面,春季干旱是我国北方主要的气象灾害。”谈起今年的旱灾,郑国光感慨于遭受灾情的农民,更对我国薄弱的农业抗旱基础设施忧心忡忡。
“在我国北方,绝大部分用水都是农业用水,农民浇地往往是通过抽取地下水的方式,广泛使用的农田浇灌方式是漫灌,这很不科学。在河北霸州,要600米深才能打出淡水,农民浇一亩地就需要花七八十元钱。这样的成本很高,也是不可持续的。”由于节水农业在我国并不普及,这让郑国光深刻感受到了农业节水的紧迫。
“入冬前就先把麦田浇一遍水,增加土壤湿度,入冬后会形成地下冻土,这样土壤失墒慢,春季抗旱能力能大为增强;另外,采取措施把麦田里的土壤表面压实,也能减少土壤水份的流失。”除了带来呼吁国家加大投入、加强农业抗旱能力建设的提案,郑国光还给“科学抗旱”支了两招。
郑国光表示,气象部门会进一步加强气象干旱监测预报体系。不同于目前10天一次的人工土壤湿度监测,今年年底之前,在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将在现有的1000多个手动监测点的基础上,再布1000个自动监测点。
责任编辑:ahaoxie
>> 相关资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应对旱灾重要举措 我国首次明确不同等级旱灾发生时的抗旱措施 抗旱:博弈和出路 河南旱情基本缓解 2月26日起解除抗旱应急响应 全国水利抗旱资金是如何使用的? 农业部:旱情得到很大缓解 应急响应降至二级 河南引黄用水创30年来同期新高 应对旱情 当前和长远结合 抗旱治本良方何在? 陕西抗旱农机具补贴政策提前启动 支援抗旱从节约用水做起 中国粮仓的“渴”“望” ![]() |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