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环境观察 >> 正文

低碳经济: 解决双重危机良方

Eedu.org.cn 作者:许明珠    资讯来源:中国财经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8-3

全球性金融危机和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两个热点问题,也被称为“双重危机”。这两个表面看起来并没有太大关系的话题其实却被低碳经济紧紧联系着。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各国政府纷纷致力于推出新的经济振兴计划,继IT产业、房地产之后,绿色的低碳经济成为了各国共同的结论。与此同时,它又将从源头抑制全球气候变暖。所以,低碳经济能同时攻克两大国际难题的特性使之备受关注,它很有可能成为治愈双重危机的良方。

如果从微观角度理解,低碳经济包含在能量流动过程中三个环节。一是能量输入,可以用“零排放”的太阳能、风能、水能、核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替代原有的传统的高排放性化石能源,比如火力发电、供热;二是能量转化,可以通过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提高化石燃料的能效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这是在某些无法实现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代替传统能源一步到位的情况下,更易于实现的;三是能量输出过程,主要体现在增加碳汇的建设和对已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生产性利用上,碳汇建设中除了传统的植树造林、保护湿地外,现在正在研发的碳捕捉与储存(CCS)技术也是能实现吸收温室气体的重要途径。

能量流动的三个环节带来了全新的产业链——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形成独立的经济产业链,且产出效应明显。比如太阳能光热、光伏光电产业,在近些年来国内已经逐步形成包括从石英砂的开采加工到多晶硅的生产,最后到太阳能终端产品生产的完整产业链。2006年1月1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更为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发展提供了法律保证,与之配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实施细则》明确了上网电价和分摊机制等关键环节,种种利好消息使大量企业开始投资可再生能源,国内太阳能产业在2006年-2007年蓬勃发展。虽然国内市场至今因为价格问题尚未被广泛开发,而且此产业在金融危机中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很大影响,但是随着太阳能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国内市场对可再生能源需求的日趋旺盛,国内消费市场定会进一步扩大,从而最终巩固和促进太阳能产业的发展壮大。

实体经济的转型与变革,既能将自身发展与改善全球气候变化有效结合,又能为眼下庞大的虚拟经济创造足够的新需求。随之,金融体系为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也做出了转型——形成低碳金融。

低碳经济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很多的发展障碍,比如低碳技术的研发或引进、低碳经济发展模式需要在实践中完善等,经济发展方式从“高碳”向“低碳”的进化从根本上还是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而低碳经济缺乏传统意义上的抵押担保条件。但是金融机构不可能小视其发展潜力与前景,国际金融公司、亚洲开发银行和国内几家商业银行已经开展绿色信贷类项目,这不得不说是低碳金融的有益尝试。实体经济的良好发展必然会为与之配套的虚拟经济的发展注入一剂强心针。

低碳经济的出现,对于以传统制造业为重点服务对象的金融体系提出了挑战,金融体系也必须创新才能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需求,除了开辟低碳经济的委托贷款、担保业务之外,可以发展低碳期货、低碳证券、低碳保理、低碳掉漆交易等低碳金融衍生品,渐渐的低碳金融必将成为银行、保险公司和交易所等金融机构的发展重点。与此同时,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双增长,也必然会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

其实,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始了向低碳型发展模式转变的进程,面对双重危机,英国开出的“药方”便是发展低碳经济。英国能源与环境变化部6月26日发表的题为《通向哥本哈根之路》的报告称,低碳经济对英国和全世界都有益处。英国认为,低碳经济不仅关系到气候变化的长久大计,也是摆脱当前经济衰退的一剂良药。在英国,低碳经济及相关产业每年能创造超过1000亿英镑的产值,并为88万人创造就业机会。低碳产业已经明确成为英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在2009年度的财政预算中,英国政府在低碳经济相关产业中额外追加了104亿英镑以促进其发展。

我国根据自身的国情以及对国际社会进展节奏的把握,可以有效借鉴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积极的加入经济模式转变的大潮,通过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通力协作,建立政府政策、产业结构、生活方式、金融体系四位一体的低碳经济模式。由于中国地区差异明显,也可以像某些地区已经提议开展建立“低碳”或“零排放”社区的设想一样,从局部做起再全面推广。过去的几次世界经济长波中,中国始终处于追赶或补课状态,那么在这次的绿色长波中,中国不能再错失良机了。

(作者单位: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中心)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