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环境观察 >> 正文

守望摩梭家园:泸沽湖 怎样保护这盆没被污染的清水

Eedu.org.cn 作者:郑劲松    资讯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1-8

  泸沽湖是我国目前少有的水质达到Ⅰ类标准的高原深水湖泊。面对每年数十万涌入景区的游客,对于这盆没有被污染的“清水”来说,保护远比治理更重要

  守望摩梭家园

  日期作者来源

位于滇川交界处的泸沽湖四周森林茂密,湖水异常洁净,最大透明度可达12米,

  是我国目前少有的水质达到Ⅰ类标准的高原深水湖泊。 郑劲松供图

  ◆中国环境报 记者郑劲松

  这是一个远离喧哗、未被污染的湖泊,宛如一块明珠镶嵌在群山怀抱之中,每逢晴天,蓝天白云倒映湖中,水天一色,景象绮丽。

  古朴的民风、秀丽的湖光山色与男不娶、女不嫁的阿夏异居婚(走婚)风俗,让这里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听着摩梭情歌,看着水天一色的美景和缓缓滑行于碧波之上的猪槽船,身临其境,使这里更增添了几分古朴、几分宁静。

  走进泸沽湖,就像走进了一个神秘世界,走进了人间天堂。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商品经济意识不断深入内陆,隐藏深山多时的“女儿国”也慢慢掀开了蒙在脸上的神秘面纱,面对大山之外传来的商品经济大潮,世居泸沽湖畔的摩梭人也纷纷开始开办家庭旅店、餐馆招揽生意。

  由于泸沽湖既是景区又是摩梭人集中生活的社区,与国内其他风景区一样,旅游产业的发展对区域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影响,如何在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保护好这一湖净水,成为泸沽湖面临的最大问题。

  发展旅游业,挑战泸沽湖生态环境

  泸沽湖景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在给当地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也给泸沽湖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保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不下决心及早防治,泸沽湖将重蹈国内其他污染严重湖泊生态悲剧。

  位于滇川交界处的泸沽湖面积达50.3平方公里,四周森林茂密,湖水异常洁净,最大透明度可达10米以上。虽然四周高山一年有3个月积雪,但湖水终年不冻,水体清澈透明,是我国目前少有的污染程度较低的高原深水湖泊之一。

  虽然说地处偏远,但泸沽湖无与伦比的水体、湖岛、山色,历史上早就名声在外。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记》中写到,“内贮四池,池水各占一色,皆澄澈异常,自生光彩。池上有三峰中峙。”

  上世纪20年代,美籍学者约瑟夫·洛克在美国《国家地理》等书刊上大量发表关于泸沽湖的照片和文章,认为泸沽湖是“整个云南最漂亮的一个湖泊,无法想象还有比这更美的水景。”

  世代生活于泸沽湖畔的摩梭人,其婚姻形态至今仍保留着男不娶、女不嫁的阿夏异居婚(走婚)习俗,被誉为人类家庭史、婚姻史的活化石,具有极高的社会学价值和旅游利用价值。

  优美的泸沽湖风光和独特摩梭风情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国内外游客接踵而来,祖祖辈辈一直以农耕渔猎为生的摩梭人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也纷纷办起了家庭旅馆,开始从事旅游业。

  泸沽湖景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在给当地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也给泸沽湖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保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长期以来,泸沽湖的旅游业基本处于自发的粗放型发展状态,旅游基础设施差、服务管理滞后,发展缓慢。由于控制不到位,造成污水任意排放,生活垃圾乱倒,严重破坏了泸沽湖的景观。

  由于泸沽湖环湖村社生活污水基本是直接或间接排入湖中,紧临湖泊水位线的筑堤造田、沿湖筑路、兴建民居客栈和建筑物等活动挤占了湖滨带,弱化了湖泊的自净能力,湖泊水体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威胁,现在泸沽湖3种特有的裂腹鱼濒临灭绝。

  据当地环保部门介绍,因为地理形成因素,泸沽湖自身就存在有环境隐患,补水系数小,自净能力差。而且湖区土壤含磷量高,水土流失现象会导致大量的磷进入湖泊,加快水体富营养化;湖内的生态系统脆弱,一旦被污染和破坏,水质下降,治理和恢复就难了。再加上环湖居民的生产生活对资源的利用及发展旅游业,更增加了泸沽湖环境保护的困难。

  “高原湖泊保护治理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现在每年有数十万的游客进入泸沽湖景区,湖区的生活污水、垃圾等问题日益显现,如不下决心及早防治,泸沽湖将面临着重蹈国内其他污染严重湖泊生态悲剧的危机。泸沽湖生态环境保护得如何,是湖区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泸沽湖所在地宁蒗县环保局局长肖国梁对泸沽湖的保护非常担忧。

  实施“八大工程”,不让一滴污水进入泸沽湖

  到2007年底,泸沽湖“八大工程”建设以及有关配套建设项目全面完成,基本实现了“不让一滴污水进入泸沽湖”的目标,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开发泸沽湖旅游资源,首先要保证做到两条:一是环境不能受污染,二是生态不能受破坏。”对于泸沽湖应怎样实现可持续发展,早在1990年9月,云南省原省长和志强在泸沽湖调研时就指出过。

  1994年,云南召开滇西北旅游规划会议,确定成立泸沽湖省级旅游开发区,泸沽湖成为云南六大旅游产品基地之一,丽江也加大加快了对泸沽湖的环境保护工作。2004年初,丽江组建了丽江泸沽湖管理委员会,切实加大了泸沽湖的保护管理力度。

  当污染问题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而出现后,2004年6月5日,中央电视台《共同关注》栏目以《谁在污染泸沽湖》为题,对泸沽湖环境和旅游发展中存在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报道,泸沽湖的保护发展问题进一步引起了云南省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的普遍关注,下大力气开展泸沽湖的环境保护整治工作提上了政府的工作日程。

  2004年10月,云南省政府在景区召开泸沽湖保护现场办公会,决定用3年时间实施环境保护整治“八大工程”,即:编制《泸沽湖流域综合规划》,实施环湖截污和垃圾处理工程、拆迁改造工程、沿湖生态环境整治工程、环湖道路工程、驻地游客服务中心工程、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程、“禁磷”和“禁白”工程。丽江人决定走一条旅游型高原湖泊保护与旅游互动发展的新路,努力实现“不让一滴旅游污水进入泸沽湖”的目标。

  2005年初,“八大工程”正式分解实施。在整个整治过程中,丽江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切实加强对资源、生态环境、民族文化保护及环卫设施的科学规划工作。

  根据旅游资源特点和环境承载力,丽江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借助国内一流的规划设计单位和科研院所的力量,先后完成了《泸沽湖景区综合规划》、《泸沽湖省级旅游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等一系列保护、管理、开发和建设规划,这些规划的编制完成,为泸沽湖的环境保护管理和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泸沽湖旅游业的发展,丽江市和宁蒗县先后成立了一系列管理机构。为了进一步加强泸沽湖景区的保护管理和开发建设工作,切实解决景区保护管理的核心问题,2004年以来,丽江又先后成立了丽江泸沽湖省级旅游区管理委员会和丽江市泸沽湖景区管理处,初步建立起了运转高效的景区管理机制,确保了景区保护管理和开发建设有序进行。

  针对一些地方湖滨带狭窄、农业区与村落区太靠近湖边,湖滨缓冲带已被人为开垦利用,丧失污染缓冲控制能力,以及一些民居邻湖而建、污水直接进入湖内等情况,丽江还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合作实施了国家“863计划”里格村“典型高原湖泊初期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利用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综合治理污水前沿技术,有效地解决了里格村的污水处理和生态修复问题。这一项目已通过了国家科技部验收,项目的实施为高原旅游型湖泊水体保护和污染控制提供了经济实用的途径与方法。

  随着泸沽湖景区环境整治成效逐渐显现和知名度的提高,前来泸沽湖洽谈投资事宜的投资商逐年增多。为了防止污染源进入泸沽湖景区,泸沽湖景区的保护管理和开发建设者,从上到下,牢固树立守护好青山绿水便是政绩的观念,杜绝了湖面经营污染项目进入景区。

  据了解,从1994年泸沽湖省级旅游区成立至今,泸沽湖的湖面上没有一艘机动旅游船只营运,全都是人力划航的猪槽船,既有效地保证了泸沽湖水体不被污染,又充分地展示了当地的民俗文化,给游客留下了自然和谐的美好印象。

  到2007年底,泸沽湖“八大工程”建设以及有关配套建设项目全面完成,总投资9185万元。目前沿湖村民和旅游接待生活污水处理率达100%,生活垃圾处理率达98%,湖滨带植被覆盖率达到74%,景区基础设施和村落面貌有了明显改观。

  “2008年,泸沽湖水质继续保持Ⅰ类,湖水透明度达到12.1米,这样高的透明度在云南属于仅有,在全国也是罕见。”云南省丽江市泸沽湖旅游区管委会主任余丽军告诉记者,10多年前,来泸沽湖的红嘴鸥数量极少,现在已达2000多只,野鸭、鸳鸯等数量也由几百只发展到了10万余只,“现在基本实现了‘不让一滴污水进入泸沽湖’的目标,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加大宣传,让民众参与泸沽湖环境保护

  通过宣传,泸沽湖沿岸居民环境意识达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因为他们深知:没有泸沽湖这湖清澈的湖水,就不会有旅游品牌,更不会有村民可观的收入。

  “让当地居民在环境保护中受益,从而积极支持和参与,这是环境保护的基础。”余丽军说,在泸沽湖环境整治工程实施过程中,泸沽湖管委会的工作人员始终坚持统筹协调、以情感人、公平公正、兼顾各方、和谐发展的原则,始终把维护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发动群众参与,努力营造泸沽湖保护开发的良好社会气围。”

  在整治工作中,里格村的整村搬迁难度最大。记者听泸沽湖管委会工作人员介绍说,在实施里格民族旅游文化生态示范点项目工程过程中,需要将整个村落往后搬迁80米。刚开始时,有的村民不愿搬迁,甚至用极端的民族语言辱骂工作人员。

  面对这种情况,宁蒗县和旅管委的工作人员走家串户耐心细致做工作,让群众明白不进行搬迁后移将严重破坏泸沽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环境污染也将危害到村民自身利益,使他们的抵触情绪逐渐转变为理解和支持。

  里格村长尔亩加阿却说出了当时村民的担忧:村民以前一直以打猎、捕鱼、种地为生,经济收入不高,发展旅游后生活才开始好转。搬离湖边后,游客的入住率是否会受影响?原来用于耕种的土地会不会减少?政府答应帮助的基础建设能不能实现?这些都是村民担心的问题,因此在项目刚开始时,确实有些村民不愿意搬迁。

  “但事实证明,重新修建后的里格村,因为合理利用了空间,还多出了很多可耕作土地,政府规划建设的‘三线入地’、污水处理设施等市政工程,彻底改变了村子里污水横流、垃圾乱堆的现象,我们旅游收入不是减少,而是成倍增长。实行整体后移搬迁后,由于治理后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的进一步改善,旅游业更加红火,去年村民户均旅游收入达到8万元左右,最高达到25万元。”尔亩加阿却的脸上写满了喜悦。

  “除了说服教育,还有相应长效机制吗?”面对记者的问题,余丽军告诉记者,由于泸沽湖既是景区又是社区,丽江在泸沽湖的保护建设上从创优法治环境上下功夫,坚持依法行政,先后印制了《泸沽湖风景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宣传册3000册,在景区群众中广泛开展了法律法规宣传,让村民做到知法、懂法、守法,极大地提高了民众参与景区保护建设意识。

  在景区管理上,泸沽湖管委会还制定了《泸沽湖景区特许准营制度》,严格景区特允经营项目,所有经营户签订了“门前三包”责任书,5年时间共清扫、清运及处理各种垃圾6200多吨,使景区的环境卫生有了明显的改善。

  环境保护的有力措施和显著成效,极大地推动了泸沽湖旅游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游客数量和旅游质量不断提升,湖区农民的收入也有了明显提高。泸沽湖景区也先后赢得了“中国最佳休闲度假胜地”、“2006年度中国十大优秀生态旅游景区”、“2008年度中国文化生态旅游最佳目的地”、“中国十大生态名湖”、“中国十大最美湖泊”等荣誉称号,目前正在申报国家4A级景区。

  “现在沿湖群众环境意识达到从未有过的高度,他们深深知道,没有泸沽湖这湖清澈的湖水,就不会有旅游品牌,更不会有村民可观的收入。村民不仅自己不会污染环境,就是发现游客有一点点破坏环境的行为都会及时加以制止。有几次我亲眼见到有个别环境意识较差的游客随手往湖里仍一些食品包装袋等垃圾,村民在对游客进行批评的同时,会迅速划船将遗弃物打捞上岸,往往让一些不注意环保行为的游人感到难为情。”余丽军说。

  “现在沿湖居民的护水、护林、爱鸟积极性不断提高,人与自然更加和谐。2008年初,香港凤凰卫视《社会能见度》栏目对泸沽湖的环境保护进行了专题报道,称誉泸沽湖为我们国家的高原湖泊治理保护树立了一个典范。今年5月25日,中央电视台《共同关注》栏目以‘泸沽湖之变’为题,全面报道了泸沽湖环境保护整治工作取得的喜人成绩。”余丽军对记者说,这让他们在感到高兴的同时,也感到了身上肩负的更大的责任。

  资金投入不足成瓶颈,保护比治理更重要

  泸沽湖目前面临着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不足的窘境。有关人士指出,随着每年有数十万的游客进入泸沽湖景区,湖区生活污水、垃圾等问题日益显现,如若不下决心及早防治,泸沽湖同样面临着严重危机。

  据了解,在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中,泸沽湖是保护最好、水质最优的湖泊,同时也是国家投入保护资金最少的湖泊。近年来,国家投入治理九大高原湖泊资金达数百个亿,其中去年完成的九大高原湖泊治理资金投资42.8亿元,而多年来泸沽湖环保资金投入总数只有1亿元左右,其中云南省补助才3000万元。泸沽湖环保资金投入不足显而易见。

  余丽军告诉记者,在泸沽湖环境整治过程中,项目多、资金需要量大,但泸沽湖景区由于自身基础条件差、底子薄,门票收入总量相对较少,并且基本没有可用于抵押的资产,向银行贷款等筹融资工作难度大。为了确保了环境保护整治“八大工程”资金的需求,泸沽湖管委会和规划建设指挥部按照坚持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原则,成立筹融资工作组展开筹融资工作。工作组成员奔波于省城、丽江与泸沽湖之间,与世界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及省、市内各商业银行开展融资洽谈达80多次。

  “云南的九大高原湖泊如同父母的9个儿子,谁有病谁治病花钱,还没有病的当然不必花钱。但随着泸沽湖景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在给当地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的同时,也给泸沽湖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保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每年有数十万的游客进入泸沽湖景区之后,湖区的生活污水、垃圾等问题日益显现,如若不下决心及早防治,泸沽湖同样面临着重蹈湖泊生态悲剧的危机。”余丽军请记者呼吁,已被严重污染的湖泊应该抓紧治理,但没被污染的湖泊也要加大保护,保护比治理更重要。

  余丽军说,保护好泸沽湖水环境,必须跳出“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怪圈,绝不能走发达地区湖泊治理的老路。根据环境保护部最近提出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以奖促治”的新思路,还没有生病者也要给预防药,不能等到被感染大病后才花钱住院治疗。

  因此,泸沽湖的防治,特别是面源污染的防治工作,必须加大投入,在积极争取省和国家的资金支持的同时,更需加大市场运作力度,形成良性投入机制。

  制约泸沽湖发展的另一因素则来自于当地的交通条件。因为地处偏僻,一直以来泸沽湖景区交通基础设施薄弱,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和景区品牌形象的提升。

  而近年来,毗邻的四川方面高度重视泸沽湖旅游业的发展,从四川西昌至泸沽湖的三级公路和从攀枝花至泸沽湖的二级公路已开通;从四川稻城至泸沽湖的旅游二级公路正在建设中,总投资15亿元;另外还投资2亿元对景区外部交通进行改造维护,同时修建了景区景点的3条柏油游路和1条石板游路,投资1亿元建设了景区游客服务中心等市政配套设施。从四川成都、西昌、攀枝花、重庆等客源市场进入泸沽湖的游客呈持续大幅增长的势头,云南的泸沽湖景区因受交通条件的制约,增长较慢。

  面对来自四川的竞争压力,余丽军说,泸沽湖的发展必须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切实改善景区内外基础条件,特别是应把泸沽湖支线机场作为龙头项目,加快推进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这样才能抢占泸沽湖旅游开发的制高点,继而带动社会资金投入景区开发建设。目前他已建议在加大投入加快改善景区外部交通条件的基础上,景区内部基础配套问题应与外部交通条件的改善同步实施,以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对生态文化资源的冲击和破坏。

  同时余丽军也表示,既有竞争又可以有合作,如何在保护和开发建设上形成良性互动也是泸沽湖旅游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对此,他认为两省应积极树立“区域联动、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理念,在资源的立法保护、统一管理和旅游发展等方面加强合作,力争做到在环境保护方面实现协调统一,在旅游开发建设上各展特色。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