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碳减排须及早由被动变主动
昨日,多位能源行业专家在上海与新浪财经对话时表示,中国须采取更积极有效的碳减排措施,以缓和国际压力。
他们认为,中国将面临发展经济与承担国际责任的两难境地,所以中国应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以缓和国际压力。
能源供求结构成中国碳减排客观障碍
据与会专家提供的数据,由于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速,2050年以前,中国对能源的需求将逐年增加,到2050年,中国的能源需求量将达到标煤量50亿吨。然而在中国的能源结构中,煤炭占到67%,石油占到23%,其次才是水力和天然气。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管学院副院长赵旭指出,目前,中国的能源消费有70%用于工业生产,而生活消费和交通方面的消费仅分别占到10%和8%左右。
“中国的能源供给以煤炭最多,能源消费以工业为主,客观上决定了中国较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赵旭说。
碳减排须及早由被动变主动
“碳减排是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设定的陷阱,还是中国解决自身发展中结构性问题的契机?”同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诸大建对碳减排态度积极。
诸大建认为,虽然中国面临碳减排的巨大压力,但尽早地积极面对这一问题对中国发展更有利。他认为,假如中国在无视谈减排情况下发展经济,则将在未来付出巨大代价。“国际碳价格在不断上升,中国推迟碳减排的成本也将逐步上升。”诸大建说。
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教授石敏俊预计到2020年,中国二氧化碳总排放量将达到113亿吨,人均排放量将达到7.5吨,他认为,如果采取减排措施,到2020年总排放量可以控制在93亿吨,人均排放量则可控制在6吨左右。
石敏俊认为,中国应该采取更积极的减排措施。他建议将控制碳排放强度纳入十二五规划中。他表示,目前改善中国国际形象、争取排放权对中国经济发展为重要。“中国可以对减排进行适当的承诺,并在外交上强调人均排放量。”他说。他表示,在引进低碳技术、改善能源和经济结构之外,中国还可对居民生活方式加以引导,建设低碳城市。
国际碳减排标准须考虑发展中国家利益
目前在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的Stern碳减排方案提出,到2050年,发达国家的碳排放水平比1990年降低80%,而发展中国家比1990年降低50%。“从人均排放的角度来看,该方案牺牲了较多的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中国科学院政策和管理研究院研究员王铮指出。
赵旭等专家认为,美国和欧洲在早期工业革命时期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如果只考虑这些国家目前的碳排放量,而无视其已产生的碳排放存量,对处于发展关键期的中国而言很不公平。
6月22日,《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获得众议院通过,“美国有权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实施碳减排限额国家进口产品征收关税”。尽管王铮认为此种做法“非常愚蠢”、“将导致WTO体系崩溃”,故美国参议院未有可能通过此项法案,却显示美国在这一问题上难退让的立场。
《京都议定书》减排协议将于2012年届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缔约方,将于今年年底在哥本哈根举行会议,协商全球生态、经济及社会发展问题。美国和中国也将对碳排放问题进行磋商。
“哥本哈根会议会对碳减排配额进行讨论。”王峥预测说。他认为,本次哥本哈根会议在碳减排问题上将会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并根据2020年应该降低的碳排放量,要求各国提出更为实际和具体的减排战略和减排承诺。
诸大建对会议成果的预测较为保守,他认为会议更有可能达成原则而非细节问题上的一致。(文/琪莹 )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