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透支 我们该怎样补偿
李文华指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们用短短2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路程,但同时我国的生态与环境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导致本应在不同阶段出现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在短期内集中体现和爆发出来,生态环境问题表现出显著的复合性和区域性特征。生态与环境的总体状况仍处于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态势。
与上世纪80年代初相比,生态与环境问题无论在类型、规模、结构还是性质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的问题不断产生。问题的严重性已经不仅仅在于排污总量的增加和生态破坏范围的扩大,而是生态与环境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威胁和风险更加巨大,对生态系统、人体健康、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乃至国家安全的影响更加深远,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
同时,当前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同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进入重化工业阶段,我国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将面临非常严峻的形势,有可能超越过去20年的发展常态,出现新的恶化趋势,成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最大制约因素。生态、环境问题将与发展长期共存,人类需要通过环境友好的发展来建立新的人与自然平衡关系。
对透支的生态系统实施补偿势在必行
随着“生态赤字”的日益扩大,要求实施“生态补偿”的呼声越来越高。
何谓生态补偿?李文华解释说,生态补偿是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为目的,以经济手段为主调节相关者利益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
生态补偿的内涵,主要包括对生态环境本身保护(恢复)或破坏的成本进行补偿,对个人或区域保护生态系统和环境的投入或放弃发展机会的损失进行补偿,以及对具有重大生态价值的区域或对象进行保护性投入。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中央相关部委推动,已开始以国家政策形式在一些领域实施生态补偿。近年来,地方也进行了一些自主性的探索实践。
李文华介绍,目前中国实施的生态补偿主要有以下几种: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其中,对涉及天然林保护工程的18个省区0.73亿公顷天然林的总投入达到1064亿元;
——退耕还林补偿,范围涉及长江上游地区和黄河上中游地区的25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总投入1030亿元;
——重点生态公益林补偿,涵盖面积为0.26亿公顷,总投入50亿元;
——流域生态补偿,主要是城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和小流域上下游间的生态补偿,比如北京与河北,东江流域,新安江流域等;
——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其中包括矿产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矿山开发押金等;
——区域生态补偿,主要是中央向西部的财政转移支付,用于西部建设的中央基本建设基金和国债资金。
李文华认为,中国目前已具备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政治意愿、实践基础和科学研究基础,对业已透支的生态系统实施生态补偿已势在必行。
当务之急是出台生态补偿的政策法规
根据中国生态透支的实际情况,我们应该建立起怎样的生态补偿体系?李文华认为,中国的生态补偿总体框架,应该有4个方面的内涵:
一是区域补偿,包括东部对西部的补偿、流域上下游间的补偿;二是生态系统服务补偿,包括森林生态补偿、草地生态补偿、湿地生态补偿、自然保护区补偿等;三是重要生态功能区补偿,补偿对象包括水源涵养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防风固沙区、土壤保持区、调蓄防洪区等;四是资源开发补偿,包括土地复垦、植被修复补偿等。
李文华表示,生态补偿要坚持三条原则:一是破坏者付费原则;二是使用者付费原则;三是受益者付费原则。
对于补偿的责任区分,李文华认为,典型的公共物品由国家承担补偿的主要责任;区域或流域内的公共资源,由公共资源的全部受益者按照一定的分担机制承担补偿的责任。
李文华建议,中央政府应尽快出台有关生态补偿的政策规定,制定《生态补偿总体规划》。要加大生态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进行多渠道融资。比如:设立国家生态补偿专项基金,建立生态友好型的税费制度等。从长远看,必须通过政府行为,增加“生态税”。
同时,要加快生态补偿的立法步伐,当务之急是以法律形式,将补偿范围、对象、方式、补偿标准等确立下来。李文华提出,立法可分三步走,先出台关于生态补偿若干政策措施的规定,再出台生态补偿条例,最后出台《生态补偿法》。(记者 黄抗生)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