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魅力气候外交”坎昆获肯定
最后一天的谈判足以用“折磨”两个字来形容,对谈判代表、媒体记者、非政府组织和观察员来说都是如此。从10日中午开始,月亮宫主会场逐渐陷入混乱,一些代表团的新闻发布会被提前,一些则被无限期推迟。记者们拿着大会早上发放的每日日程表,互相询问“到底开不开”、“在哪里开”。《环球时报》记者在等待美国代表团的新闻发布会时,已经过了开会时间15分钟还未见到有开的迹象,也没人通知是否取消了。一名西方女记者走进来后,疑惑地问《环球时报》记者:“我是来早了还是来晚了?”
与此同时,会场内194个缔约方的谈判进入了“加时”阶段。原定10日下午6时结束的会议一直开到深夜,《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秘书处、中国代表团等新闻发布会最后都宣布取消。经过漫长煎熬,11日凌晨3时多,联合国坎昆气候变化大会主席、墨西哥外长埃斯皮诺萨宣布,大会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两个工作组递交的决议。
决议坚持了《公约》、《议定书》和“巴厘路线图”,坚持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确保了明年的谈判继续按照“巴厘路线图”确定的双轨方式进行。同时,会谈就技术转让、资金和能力建设等发展中国家关心的问题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决议认可发展中国家温室气体排放达到峰值的时间稍长,同意建立一个绿色气候基金,帮助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并为基金建立相关的委员会管理制度。
对于最关键的《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问题,决议采取了“《议定书》特设工作组应及时确保第一承诺期与第二承诺期之间不会出现空当”的表述。解振华认为,可以说《京都议定书》在坎昆会议上得到了坚持,第二承诺期也有所体现。“我们在南非会议上会对《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实质内容进行讨论和谈判,发展中国家特别希望解决的资金、技术、森林和适应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落实”。
中国代表团11日凌晨对《环球时报》等媒体表示,中方在坎昆会议上积极开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协调和与发达国家的对话,广做各方工作,为会议按照“巴厘路线图”达成平衡的成果,做出了最大限度的努力。中方期待各方拿出高度的政治意愿,在明年的南非德班会议上完成《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谈判。中方将继续为此做出积极努力。
尽管外界普遍认为坎昆峰会进行得漫长而艰难,但中国代表团付出的努力还是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认可。美国气候变化特使托德·斯特恩此前在新闻发布会上承认,中国在碳排放方面绝对做出了真诚的努力,他对此报以“极大的尊敬”。绿色和平组织全球总干事库米·奈都认为,中方在大会期间体现的积极姿态“令人鼓舞”,中国国内正在发生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实际行动更令人兴奋。“中国代表团对公民社会的开放态度同样值得赞赏。代表团认真倾听公民社会的声音,让我们备感欣慰”。
一名印度记者散场时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如果不是日本一开始就搅局,试图结束《京都议定书》,议定书的未来就不必拖到下次南非峰会上去解决。另外,美国虽然对外宣称支持坎昆大会,但会谈时态度一会儿一个样,给谈判各方找了很多麻烦。
一名来自英国的非政府组织人士与记者交流时表示,中国不是坏人,西方一些国家老爱把矛头对准中国是因为他们想迫使中国接受他们的政策。“你们中国那么大,根本不必理他们”。她本人对这次漫长的会谈也厌倦了,就想早点回伦敦的家。
与去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一样,坎昆峰会快结束时也被很多传言包围,让人难辨真假。传言之一是出现由小岛国联盟、欧盟和哥斯达黎加联合提交的“秘密协议”。还有传言说,中国因为刘晓波事件,拒绝在峰会上与挪威进行任何形式的会谈。《环球时报》记者10日从中国代表团处获知,从未听说有过任何“秘密协议”,而“中国拒绝与挪威会谈”则是一家挪威媒体杜撰的,完全与事实不符。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