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环境观察 >> 正文

王如松院士:将生态文明融贯于美丽中国建设之中

Eedu.org.cn 作者:佚名    资讯来源:中国科学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11-26
  十八大报告首次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章,并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列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如松日前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五位一体”中,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不是平行的。

  “生态文明是神态,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是形态。前者是纲,后者是常,我们需要将神融入形,纲贯穿常,合纵连横,潜移默化。”他说。

  当今世界,人类面临三大生态风险:以气候变化、经济震荡和社会冲突为标志的全球生态安全问题,以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和生态胁迫为特征的区域生态服务问题,以环境病加剧、适应力降低、人口集聚为诱因的人群生态健康问题。

  在王如松看来,“大敌”当前,传统农耕文明封闭保守、无能为力,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工业文明更是回天无术、黔驴技穷。“市场经济依靠竞生,社会主义强调共生,小农经济依赖再生,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自生,这其中任何单一的运行机制都解决不了复杂的人类生态问题,唯有"四生"合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有希望挑起全球生态安全的大梁。”

  十八大报告29次提到“生态”、12次提到“生态文明”。

  王如松对此的理解是:生态,是包括人在内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的耦合关系、综合学科、和谐状态和进化过程;生态文明,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特征,以知识经济和生态技术为标志,集自生、共生、再生、竞生功能为一体的高级社会形态。

  他进一步解释说,生态文明的“生态”,实际上是人的生态,是“绿韵”与“红脉”之间的关联。

  所谓“绿韵”,即光合作用赋予的生命力。自然的本色是绿,生命的活力表现在绿,人类活动的基础是绿。

  而“红”则是生命的血脉、社会的基色。“我们要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绿色景观,运筹绿色社会,传承绿色文化,其实就是要协调"绿韵"与"红脉"的耦合关系。”

  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深深融入和全面贯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王如松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包括经济建设中生产和消费的物态文明、政治建设中组织和管理的体制文明、文化建设中知识和智慧的认知文明、社会建设中道德和精神的心态文明。

  他建议,应将自生、竞生、共生、再生的生态规律与开拓、适应、反馈、整合的创新精神根植于新型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之中,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生产高效循环、生活幸福低碳、生态绿色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