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中国超级杂交稻亩产1000公斤大有希望
新华网武汉4月22日电(记者赵博)中国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22日在此间举行的“海联论坛·新农村建设与科学发展战略研讨会”上表示,将常规育种手段与分子育种技术结合起来,进一步挖掘水稻的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实现亩产1000公斤,大有希望。
袁隆平在论坛上介绍了目前在水稻研究领域取得的最新进展。他说,研究人员在野生稻中发现了两个增产基因,每个基因具有比对照品种增产18%的效应;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和杂交转育,初步育成具有野生稻高产基因的强优恢复系Q611,并选育出高产优质组合J23A/Q611,在晚稻的百亩示范中达到亩产660公斤左右,比现有的高产品种增产20%以上。
从稗草中寻找有利基因的工作初现成效。袁隆平说,通过穗颈注射法将稗草的总DNA导入恢复系,后代产生变异,从中选育出新的优良、稳定的恢复系并选配出产量潜力可达900公斤的超级杂交稻组合。经过分子检测,新的超级杂交稻组合中含有稗草DNA的片断。
此外,玉米的C4基因已被成功克隆和导入超级杂交稻亲本中,初步测定具有C4基因的超级稻亲本,其光合效率比对照物高10%-15%,而理论上C4植物的光合效率可能比C3植物高30%。下一步,研究人员将对所配育的杂交稻进行产量优势鉴定。
从1996年立项“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以来,研究人员主要采取旨在提高光合效率的形态改良与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并辅之以分子手段的综合技术路线,育成多个具有强大杂种优势的品种,并分别于2000年实现农业部超级稻第一期大面积示范每亩700公斤、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第二期每亩800公斤的产量目标。
第三期超级杂交稻的研究始于2006年,计划到2015年实现大面积示范亩产900公斤的目标。袁隆平表示,根据目前的研究进展,“可望比计划提早2至3年达标”。而通过将常规育种手段与分子育种技术结合起来,进一步挖掘水稻的产量潜力,“开展第四期超级杂交稻的研究,实现亩产1000公斤是大有希望的,最高亩产可能达到1500公斤”。
据了解,第二期超级杂交稻在2006年开始大面积推广,2008年已种植超过300万亩,一般亩产650公斤左右。袁隆平透露,计划到2010年,第二期超级杂交稻的种植面积将发展到1亿亩,按亩增150公斤计算,每年可为国家增产粮食150亿公斤,能多养活5000万人口。
“海联论坛·新农村建设与科学发展战略研讨会”由中华海外联谊会、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家农业部的相关官员以及100多位海联会理事参加了论坛。
责任编辑:ahaoxie
>> 相关资讯:四川省地震灾后新农村建设科技试点进展顺利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陕西:新农村建设给农民带来新生活 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推进新农村建设 西部新农村建设:有难点也有优势 生态省要以新农村建设为基础 福建:通过生态经济发展论证为新农村建设添"亮点" 渥太华大学与中国三高校合作研究西部新农村建设 ![]() |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