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重建“天平”: 一边是民生 一边是生态
移民群众最缺的是“手艺”
在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夏果滩移民社区,18岁的曲尼说,去年年底他与村里另外9名年轻人到苏州一家电子厂打工,但由于普通话不好、劳动技术不高,只呆了半个月就都回来了。
除了国家每年给的生活补助外,曲尼一家的主要收入来源是采挖虫草,但父母年龄大了不能采挖,去年家里只有他一人挖虫草,卖了不足3000块钱。
“移下来的人原来都是牧民,只有一项技能,那就是放牧。”移民社区主任共华尕保说。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恒生说,三江源生态移民不是简单的“位移式”移民,如果生态移民没有自我发展能力,三江源地区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将难以实现。
生计!
玉树是我国著名的“虫草之乡”,采挖虫草是群众最主要的增收渠道,而地震使加吉娘社区不少村民家人或亲戚亡故,在“七七”49天的祭奠期内,他们没有心思挖虫草,而祭奠期过后,虫草采挖期也即将结束,不少人选择留守在家。
38岁的才文欧周是玉树县上拉秀乡结古镇加吉娘社区远近闻名的“狗老板”,已做了10年的藏獒生意。地震前他花30多万元买回来16只藏獒,地震中7只死亡、8只失踪,现在仅剩下一只了。
“没有钱再做藏獒生意了。”才文欧周说,由于他眼睛不太好,挖不到虫草,主要依靠两个女儿去挖虫草,来补贴家用。去年两人挖了110根虫草,卖了3000多块钱。“听说今年虫草不太好。”他说。
墨镜,鸭舌帽,左耳还戴着一只银色的耳环,16岁的嘎玛达杰邀请记者到他家里看看:在家中3间倒塌房屋的废墟上,他的母亲让里卓正在刨挖尚未被砸坏的财物,她刨出了挖虫草的工具,然后小心翼翼地擦拭着。
地震中,嘎玛达杰的爸爸和哥哥被砸伤了,而姐姐却永远地走了。记者询问他姐姐的名字,小伙子把嘴贴在记者耳朵上说:“姐姐叫桑丁俄毛。我不敢让阿妈听见这几个字,她一听到就会哭个不停。”
因为要祭奠姐姐,嘎玛达杰一家人49天内不能去采挖虫草。即使挖虫草也许只能他一个人去,因为受伤的爸爸和哥哥需要母亲照顾,还有一个刚刚1岁的弟弟。“大人们都说今年虫草不好,我一个小孩没有把握能挖多少虫草。”他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移民群众每年经济收入的60%以上都依靠采挖虫草。由于入冬以来持续干旱,今年虫草产量可能要大大低于正常年份。
“由于近年来虫草越来越难挖了,而且价格跌了不少,我们村的经济状况从2007年就开始走下坡路。去年我们村牧民年人均纯收入只有1165元。”加吉娘村村党支部书记土丁朋措说。
“唯一的技能就是放牧”
杂多县夏果滩移民社区,位于地震重灾区玉树州结古镇220公里外,是青海省三江源地区一个普通的生态移民安置点,这里受到地震的影响较小。
“自从2007年搬迁以来,全社区237户、2300多名藏族牧民的住房、医疗以及子女就学等条件都得到很大改善。”55岁的移民社区主任共华尕保说,目前,全社区18岁以上、45岁以下的剩余劳动力有近600名,除了每年一个多月的虫草采挖期外,其他时间都在家闲着。
共华尕保告诉记者,为扶持发展后续产业,当地政府投入部分资金在社区主干道旁修建了60间铺面,但目前还没有一户移民经营店铺,主要是没有启动资金,也缺乏技能。
“移下来的人原来都是牧民,只有一项技能,那就是放牧。”共华尕保说,有十几户牧民回到了草原替没有移下来的人放牧,一个月收入200多元。
一门手艺与一项产业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三江源移民群众劳动技能不高。为了提高劳动技能,发展后续产业,去年政府部门对夏果滩移民社区的40名村民,进行了汽车驾驶、唐卡绘画、黑陶制作和藏毯编织等方面培训。
共华尕保说,由于培训资金投入不足,培训时间只有半个月,而且只能从杂多县请来教师,师资水平不高,效果不理想,眼下全村只有2个人开车,其他人并未从事与培训内容相关的工作。
位于地震重灾区的玉树县加吉娘移民社区,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自2004年以来,这个社区已有500多人参加了政府组织的技能培训,眼下从事与培训项目相关工作的不足20人。2006年,当地政府和一家国有企业投资104万元在加吉娘社区建成一家藏毯厂,并对146名牧民进行藏毯编织培训,希望搬迁牧民掌握一门手艺,并打造一项产业。
然而仅仅过了6个月,藏毯厂就倒闭了。村长旦扎告诉记者,由于技能培训不到位,6个多月也没能织出一条成品藏毯,最后管理、技术人员就都撤走了。
地震前记者在该村采访看到,藏毯厂偌大的院落里长满了荒草,30间废弃的车间里空无一人,透过窗户玻璃,可见车间内摆放的一排排编织机依稀如新。而地震后3排车间都成为危房,一些生产设备也遭到损失。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