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林业大有作为
珍惜我们现有的家园,保护生态环境,拯救地球的呼声一直不断。今年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森林年”,3月12日是中国第33个植树节,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也开展了整整30个年头。经过这30年,我国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国土绿化率在不断提高。
统计显示,1981年至2010年全国共有127.3亿人次参加义务植树,累计植树588.96亿株,全国森林覆盖率由12%提高到20.36%。中国人工林保存面积达到9.3亿亩,稳居世界首位。
然而在这样一组漂亮的数据背后,依然存在很多生态环境方面的漏洞。中国仍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状况较差、生态产品短缺的国家。森林覆盖率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2/3,人均森林面积和蓄积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和1/7。
全国绿化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表示,虽然我国林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合理,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湿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依然存在。开展植树造林,加强生态建设已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最艰巨、最迫切的任务。
一直以来,国家都非常重视林业工作和生态建设。2009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做出了“大力增加森林碳汇,
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的“双增”承诺。2009年,温家宝总理在中央林业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林业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
今后,我国的国土绿化工作还会进一步加强,并将跟国际上更多国家进行讨论与合作,以促使生态环境能更好地发展。据了解,我国准备参与的国际行动包括:举办首届APEC林业部长会议,亚欧森林与应对气候变化高级别研讨会,承办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亚太林业委员会第二十四届会议及第二届亚太林业周活动;组织在华国际人士参加植树活动;主办森林与湿地等研讨培训活动。
三十年绿化成效显著
1979年我国设立了植树节,从1981年开始,我国开展了全民义务植树运动。30年来,国土绿化率提高的同时,国民的绿化意识也在不断增强。
1981年,在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亲自倡导下,五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自此之后一场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参与人数最多、影响力最大、成效最显著的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在中国大地上拉开了帷幕。
截至2010年底,全国参加义务植树的人数累计达到127亿多人次,义务植树达到589亿株,森林覆盖率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2%提高到现在的20.36%。实践证明,坚持不懈地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是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社会和谐、提升全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是造福子孙后代、荫及全人类的伟大壮举。
对此,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指出,30多年来,全国的适龄公民积极履行植树义务,植绿爱绿护绿。在这一项运动的激发和带动之下,造林绿化事业一直是快速发展。目前形成了全国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参与的国土绿化局面,有力地促进了我们的国土绿化和生态建设事业。
张永利表示,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是符合我们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土绿化之路,在推进国土绿化事业,改善我们的生态环境,加速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非常巨大的作用。
过去30年来,除了国土绿化率本身提高外,老百姓的绿化意识也在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由于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生态产品的主要提供者,具有释放氧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等多种功能和效益。在人们更加渴望绿色、走进森林、享受自然的今天,造林就是造福,绿化就是文化,增绿就是增寿,正在逐步成为社会的一种共识。
“十二五”绿化目标直指21.66%
过去30年来,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一共提升了8.36%,平均每5年增长1.4%。随着环境保护的呼声日益高涨,过去30年的平均增速在未来5年内仍将继续保持。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要求,未来5年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将提高到21.66%,并新增“森林蓄积量”指标,更加注重森林的质量和生态效益。
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不仅仅有着森林覆盖率的提升要求,还首次提出了“森林蓄积量”的指标,要求从现在的137亿立方米提高到143亿立方米。对此,全国绿化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表示,从此前单一的覆盖率指标更加注重数量,到现在增加蓄积量指标,实际上是更加注重森林的质量和生态效益。
贾治邦指出,新增森林蓄积量指标,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拓展发展空间的战略选择。森林蓄积量的增加意味着森林固碳能力增加,森林将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蓄积量增加,森林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的功能以及旅游景观价值也能得到提高。另外,新增森林蓄积量指标,也是有效解决我国木材供需矛盾的现实要求。我国经济发展对木材需求刚性增长,当前木材等林产品供给能力严重不足,进口木材又受到国际上诸多因素限制,这就需要在增加森林面积的同时,增加森林蓄积量,提高森林质量。
据了解,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将重点构筑东北森林屏障、北方防风固沙屏障、东部沿海防护林屏障、西部高原生态屏障、长江流域生态屏障、黄河流域生态屏障、珠江生态屏障、中小河流及库区生态屏障、平原农区生态屏障、城市森林生态屏障等“十大生态屏障”。
今后5年,我国将扎实开展植树造林和国土绿化,确保每年全国造林8800万亩以上,努力增加森林数量。加大森林经营投入,启动全国森林经营工程,加强中幼林抚育和低产林改造,提高我国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造林绿化。
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开展30年来,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植绿爱绿护绿行动,有力促进了国土绿化和生态建设。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表示,全民植树运动是一个意义非常重大的、有多重影响的好事情。所以在“十二五”时期,我们还将继续把这项运动持续的、广泛的、深入地开展下去。
化解林业发展困局
尽管我国的森林绿化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目前看来,我国仍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状况较差、生态产品短缺的国家。因此,森林绿化率在未来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并且我国还将面临诸多环境生态保护方面的问题。
据了解,我国的林业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是造林绿化难度加大,林地保护管理压力增加,森林资源质量不高。我国60%以上的宜林地集中在三北、南方石漠化及干热河谷等地区,造林绿化和成果巩固难度加大。7亿多亩中幼龄林亟待抚育,4亿多亩低产林亟待改造,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亟待提高。有林地转为非林地现象难以控制,征占用林地有所增加,局部地区乱垦滥占林地问题严重。
对此,贾治邦提出了以下解决措施:首先要加强义务植树组织管理。组织各部门、单位开展义务植树基地和纪念林建设,推动部门绿化。其次要大力开展身边增绿。加快城乡绿化一体化步伐,让森林进城市、进乡镇、进村庄、进校园、进营区,建设以林为主、生态良好的宜居环境。最后要完善义务植树实现形式和机制。积极开展植纪念树、造碳汇林、绿地树木认建认养等活动,加大义务植树苗木补助,确保完成义务植树120亿株,公民义务植树尽责率提高到65%。
此外,我国目前的木材还需要大量进口,因此尽快改变木材对外依存度过高的局面,建立木材生产战略储备基地,显得格外重要。
张永利在人民网回答网民问题时指出,现在我们很多材料可持续供给都存在问题。而木材这种材料,一是可再生原料,可以源源不断供给;二是我们可以用这种材料代替很多不可再生的材料。他表示,有科学家专门研究过,木材作为一种材料,它的视角的特性、触角的特性、调节温度、湿度的特性、听觉的特性都跟很多其它材料相比有很多特异的长处,都有巨大的优点。从这个意义上讲,“十二五”期间正是林业大有作为的时期,我们要加快林业的发展。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