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深度报道 >> 正文

专家解读《2010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

Eedu.org.cn 作者:佚名    资讯来源:中国海洋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6-8

 

四、江河污染物入海量增大,入海排污口总体排污状况略有改善,陆源排污仍是影响海洋环境的主要原因

———江河污染物入海量增大,排污口排污状况有所改善。2010年江河入海径流量大幅增加,部分地区暴发洪涝灾害,面源污染物随着河流入海,导致河流污染物入海量与2009年相比有较大幅度的增长。2010年监测的陆源入海排污口各主要污染物如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等的达标率均在70%以上,与2006年相比显著升高。陆源入海排污口排污量的削减和主要污染物达标率的升高,充分反映了近年来国家对点源排放污染物总量减排的成效;但江河入海污染物总量的增大,则表明我国流域非点源污染物排放可能对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状况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排污口邻近海域污染依然严重,减排对邻近海域环境改善的效果短期内难以显现。2010年所监测的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质量状况依然较差;同往年相比,邻近海域环境质量状况呈现恶化趋势的排污口数量,要远远多于邻近海域环境质量状况出现改善迹象的排污口。表明入海排污口长期排污对邻近海域环境质量状况的累积影响短期内尚难以恢复,近年来入海排污口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削减尚不足以全面改善邻近海域环境质量状况,江河污染物入海等其他污染源也可能对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质量状况产生影响。

———大气沉降对海洋污染的贡献不容忽视。大气也是重要的入海污染源。2010年,渤海西南部大气中无机氮含量整体上高于全国其他监测海域;渤海西南部海域重金属和营养盐的湿沉降通量均明显高于东北部海域。因此,需重视渤海西南部陆源大气污染物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此外,位于长江和钱塘江入海口交汇处的嵊山监测站,“十一五”期间大气中重金属铜和铅的含量远高于“十五”期间的监测结果,可能与最近几年嵊山周边海域大规模港口建设及工业发展有一定关系。

———塑料废弃物是我国近岸海域海洋垃圾的主要类型。海洋垃圾在海流和风浪的作用下远距离迁移,已经成为跨国家和区域的污染问题。我国于2007年启动了海洋垃圾污染的监测和评估工作,在沿海50个示范区域开展了漂浮物垃圾、海滩垃圾和海底垃圾的监测,为评估海洋垃圾密度、分布、类型以及海洋垃圾可能的来源提供了基本数据支撑。多年监测结果显示,我国近岸海域海滩、海面和海底垃圾的主要种类是塑料类。70%的海滩垃圾和59%的海面漂浮垃圾来源于人类海岸活动。尤其是在滨海旅游区,海洋垃圾的数量明显高于其他区域。

五、海洋赤潮和绿潮灾害有所减轻,沿海地区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呈加重趋势

———近年来赤潮发生相对较少,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近10年来,随着我国沿海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以及沿海地区人口的不断增加,通过河流及人工排污渠道输入沿岸海域的各类物质和能量不断增加,加之海水增养殖业自身污染的加剧等,为赤潮的形成创造了诸多有利条件。与上个世纪相比,我国不仅赤潮的发生频率和累计面积呈现明显升高的态势,而且赤潮时空分布也不断扩大,全年各月份和全国近岸海域乃至近海海域均有赤潮发生。2010年,全海域共发现赤潮69次,累计面积10892平方公里,与近10年赤潮发生情况相比,2010年赤潮相对较少,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针对海洋赤潮灾害的特点和规律,必须不断地加大赤潮灾害监测力度,提高赤潮灾害预警水平,完善应对赤潮灾害的技术措施和管理对策。

———南黄海绿潮灾害有所减轻,对海洋环境影响仍不容忽视。绿潮与赤潮一样,与陆源营养物质的输入,海水富营养化,气候异常等有关。随着我国近岸海域环境的变化,绿潮灾害也同样会出现周期性变化趋势。自2007年以来,我国南黄海每年都发生浒苔绿潮灾害。尽管浒苔本身无毒无害,但若在近岸海域和潮间带大量漂浮堆积,将对海洋环境、生态服务功能以及沿海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生产造成严重影响。2010年4月下旬至8月下旬,南黄海海域发生浒苔绿潮灾害。与2009年相比,浒苔最大分布面积约减少50%,绿潮灾害明显减轻。绿潮发生期间,沿海地区积极开展了应急监测和处理,仅山东省就累计出动打捞船只1157艘次,清理浒苔约6万吨。

———沿海地区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呈加重趋势,亟须有效防治。海水入侵是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滨海地区地下水水动力条件发生变化,使滨海地区含水层中的淡水和海水之间的平衡状态遭到破坏,导致海水或与海水有水力联系的高矿化地下咸水沿含水层向陆地方向扩侵的现象。海水入侵可以导致地下水被咸化,使土壤产生轻重不同的盐渍化。国家海洋局2007年启动了海水入侵、盐渍化监测工作,几年来的监测结果表明,我国滨海地区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呈加重趋势。渤海沿岸依然是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的严重地区,辽宁盘锦、河北唐山和黄骅、山东滨州和潍坊滨海平原地区,海水入侵距离和土壤盐渍化范围一般距岸20公里~30公里左右;近几年来,南海滨海地区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呈加重趋势,广东茂名、揭阳、阳江、湛江,以及广西北海监测区海水入侵程度和范围有所增加。要防治海水入侵,首先要控制地下水的开采;其次,要加强对地下水的动态监测,在滨海地区建立有效的监测网。

六、海-气二氧化碳交换通量监测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为探究我国近海对大气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进而为应对环境外交谈判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国家海洋局于2008年启动了管辖海域海-气二氧化碳交换通量监测工作,以满足海洋领域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工作需求。

通过3年的建设,国家海洋局海-气二氧化碳交换通量监测体系目前已布设20余条船基走航监测断面,正在建设5个岸/岛基站和5个专用浮标站,初步构成了点、线、面结合,走航监测与长时间序列定点监测相结合的立体化监测体系。2010年,国家海洋局在渤海、黄海、东海北部和南海中北部海域开展了海-气二氧化碳交换通量的断面走航监测工作,完成了冬季(2月)、春季(5月)和夏季(8月)3个航次的监测任务。

由于我国海洋二氧化碳监测工作起步较晚,加之该项工作具有特殊的规律性和复杂性,因此,国家海洋局将继续加强相关工作,在积累更多监测数据、进一步掌握科学规律等的基础上,系统评价我国海域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和固碳潜力等。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编制“十二五”业务发展规划大事记

为贯彻落实国家海洋局党组对“十二五”时期海洋工作的总体部署,紧密围绕局党组所确定的6项重点工作、亟须提升的6种能力、需要增强的6个方面意识,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立足自身职责任务,组织全体职工加强学习和研究,对照要求找差距,深入系统地分析面临的新形势,深刻认识新挑战,把握新机遇,把全体职工思想和一切工作统一到国家海洋局党组的总体要求和工作部署上来。

今年春节伊始,中心领导班子即研究部署,将编制“十二五”业务发展规划作为2011年的头等大事统筹考虑。在年度计划工作会议上,中心领导班子、党委委员、全体中层干部以及特邀代表对中心“十二五”业务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重要工作等进行了深入研讨,初步确定了“十二五”业务发展规划编制大纲。

2月,全国海洋厅局长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召开之后,中心立即组建了“十二五”业务发展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和工作组,正式启动规划编制工作。中心领导班子、各业务处室负责人、有关专家群策群力,共同参与规划编制工作,并以此为契机,对“十一五”期间工作情况和所取得的成绩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明确了提升中心在海洋环境保护和海域资源管理领域的各项科研业务能力,建设高素质创新人才团队,更好地为海洋经济、海洋管理、公益服务及海洋安全提供保障和服务的奋斗目标。

4月,编制组通过广泛调研、深入研讨、系统梳理,形成了中心“十二五”业务发展规划初稿,并上报领导小组审核。此后,根据领导小组意见进行多次修改,于2011年5月初形成讨论稿。

5月中旬,规划领导小组召开由中心各部门主管领导参加的“十二五”业务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会议。中心领导高度重视此次会议,对规划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因公出差在外的领导会后也对规划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会上再次组织学习了局领导的重要讲话精神,传达局相关业务司2011年工作会议精神及工作要点,并据此讨论征求对业务发展规划的修改完善意见。会后,编制组对规划再次进行修改,并征求各业务处室意见,目前已基本定稿。

业务发展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中心业务发展总体目标是:围绕提升技术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扎实开展工作,使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海洋监测和海域管理业务的引领发展,海洋生态安全维护的技术保障,海洋综合管理的决策支撑,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障服务,以及海洋资源环境领域国际谈判和磋商技术保障等六大能力显著提升,做到科学引领业务发展,有效支撑政府决策,切实服务经济社会,把中心建成具有行业权威性和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社会公共服务机构。

六项主要发展任务

为落实总体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中心将通过能力建设和重点攻关,完成六项主要发展任务:一是加强战略与政策法规研究,提高对海洋资源环境管控的决策支撑能力;二是强化业务指导和组织协调,引领海洋监测和海域管理业务的健康发展;三是构建海洋环境灾害防治技术体系,提升海洋生态安全维护的技术保障能力;四是加强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能力;五是强化服务产品开发,提升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六是拓展国际合作领域和空间,提升对国际海洋环境事务磋商的支撑能力。对于每一项主要任务,规划中还涉及了有关硬件建设、人才培养、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等方面的重点工作。

上一页  [1] [2] [3]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 责任编辑:ahaoxie

    >> 相关资讯:


    没有相关资讯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