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深度报道 >> 正文

撑起高原科技晴空

Eedu.org.cn 作者:吉靳刚 张琦    资讯来源:科技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7-22

    60载艰辛历程,60年沧桑巨变。

    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7月19日,西藏自治区举行和平解放60周年庆典。一个团结、民主、富裕、文明、和谐的新西藏,正在雪域高原上呈现出光明的发展前景。

    在西藏迈进现代化的道路上,科技的力量不可或缺。正如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张庆黎所说:“实现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不竭动力来源于科技,没有科技的发展创新,就不可能真正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只有科技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插上翅膀。”

    长期以来,科技部高度重视西藏科技工作,在项目、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尤其是自2008年3月科技部与自治区建立部区会商制度以来,围绕进一步完善全国科技援藏机制,推进西藏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强西藏农牧业特色产业科技攻关,加大特色生物资源研发力度,加强西藏太阳能的研究示范工作,强化新能源利用与改善民生等内容,促进了西藏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科技为推动西藏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支撑力。

    截至2010年底,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已达33%,科普率达到80%。

    铺桥架路,“造血”雪域高原

    “4年前,我们还没有从事生物技术的科研人员,生物技术设备也可以说是零,科研项目都必须与内地科研院所合作进行。”1985年大学毕业就进入西藏农牧科学院工作的副院长尼玛扎西欣慰地告诉记者,“如今,我们获得的用于科研实验条件改善的资金已接近1亿元,生物科研队伍也增加了4个博士和5个硕士。”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西藏科技基础条件差,人才和技术缺乏,严重制约了先进、实用技术信息的传播和人才队伍的培育。“补血不如造血”,如何在雪域高原打造真正的“造血”机制?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把科技援藏纳入四大援藏工作机制之一,正是寄望科技援藏作为全国对口援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援藏工作的整体部署中发挥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绿油油的青稞,黑黢黢的牦牛,作为藏区独特的农作物和动物,与藏区农牧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然而,尽管风调雨顺,青稞还是可能因长势过盛而出现倒伏;随着生存空间的不断压缩,牦牛出现了体形偏小等退化特征。如何提高青稞和牦牛的单产?如何选育优良的品种,对它们进行品质改良?2010年,部省共建西藏自治区青稞种质改良和牦牛繁育重点实验室应运而生,作为实验室负责人,尼玛扎西告诉记者:“过去5年,提升最快、受益最大的就是青稞和牦牛。”如今,该实验室已经培育优质、高产、抗倒伏、抗旱等专用型青稞新品种2—3个,筛选具有营养保健功能青稞品种1—2个,选育生产良种牦牛500头以上。

    近年来,科技部积极推动西藏创新体系建设,在科技兴藏人才培养工程、科技特派员、科技孵化器建设、培育科技评审评估中介服务组织等方面,予以积极关注和支持,支持西藏建设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个,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个,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1个,国家级科技创业服务中心1个,国家创新型企业3家,创新型试点企业2家。通过搭建产业技术信息共享平台、开展科技特派员制度试点、鼓励西藏区内外的人才交流与合作等方式,为西藏科技的自身能力建设创造了诸多条件。

    为改变西藏科技人才缺乏的状况,从2007—2011年,科技部每年举办一期“科技兴藏人才建设培训班”,到目前为止,已经举办四期,共培训西藏科技管理干部171人,其中处级以上干部58人,占全部学员的34%;藏族学员79人,占全部学员的46%。西藏各地市科技局也通过选派当地技术、管理骨干到北京、辽宁、浙江、江苏、广东、福建等发达地区进行专业培训,拉近了与内地科技管理干部、技术人员的差距,提高了管理水平。

    “培优育苗”,打造藏区特色优势产业

    “我们申报专利都是免费的。”西藏奇正藏药股份有限公司行政总监王志强告诉记者,近年来,西藏科技厅加大了与民营企业的联系和资金投入力度,重视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在企业项目申报、答辩等各个环节进行指导,还经常组织企业员工到各地学习培训。

    “这对于我们处于偏僻地区的企业员工而言,机会十分难得。”已经在西藏工作13年的王志强感慨道。

    在作为西藏支柱产业之一的藏药产业领域,“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藏医药现代化发展关键技术研究”重点就藏药经典方剂的二次开发、藏药新药、藏药生产关键技术与设备、藏药质量标准、藏药野生药材人工栽培技术等方面展开研究,推动了藏药生产的标准化、规范化与产业化。西藏科技厅也加大了对藏医药产业的科技支撑力度,实施了“藏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工程”,在传统秘方的抢救整理、藏药材人工繁育、藏药材标准化、信息化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与影响。

    作为西藏自治区第一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企业,1995年成立的奇正藏药公司通过承担“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成功开发了全自动制丸技术、低温粉碎技术等,解决了藏药生产中的共性技术难题,引领了藏药产业的进步升级。

    近年来,科技部还陆续支持实施了西藏国家级太阳能研究与示范基地建设、阿里地区光明工程、西部新能源行动,支持了可再生能源产业、推广太阳能蓄水技术等项目,取得了良好效果。深圳比亚迪公司与西藏科技厅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在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园区内建设兆瓦级并网光伏电站及新能源汽车充电站。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科技部在西藏共实施326个项目,资金共2.56亿元,各省(区、市)共实施援藏项目158项,资金共1.056 亿元。这些项目的实施,不仅改善了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农牧民增收致富的能力,更培育了一批区域性的优势特色产业,为西藏生态建设和社会持续发展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给力民生,助力西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1986年,我和爱人从内地回西藏带了两个西瓜,大家连见都没见过,我们还猜大家会怎么吃西瓜呢。”谈到瓜果和蔬菜种植,尼玛扎西笑着告诉记者,“如今,很多农民都会种西瓜了,甚至在偏远地区都种的有,卖得比拉萨还便宜呢。”

    在西藏,对于内地人来说再平常不过的蔬菜,却曾经只出现在少数人家的餐桌上,“穷人只能吃肉”。由于高原独特地理条件的限制,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西藏的蔬菜种植面积还少得可怜,到了90年代末,大部分菜地也都是租给四川等地的农民耕种,真正懂得蔬菜种植技术的农民寥寥无几。

    如今,当记者走进位于拉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内的连栋温室,一排排味美甘甜的小西红柿不仅采用了以河沙和羊粪作基质的无土栽培技术,更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援助的先进的滴灌设备。在种植花卉的大棚里,西藏农牧科学院副院长李宝海指着一排排种得密密实实的月季告诉记者,“这一个棚还不到半亩地,但年租金是9000元租户们都还在抢,可见有多赚钱了。”

    “我们把农民请到院里来,不仅包吃包住,还对他们进行从种到收的手把手的技术培训。”尼玛扎西介绍,通过引进优良品种,进行适应化研究以及技术培训推广,如今,在科技部等部委的大力支持下,西藏自治区的蔬菜种植面积已经从1992年的500亩猛增到如今的33万余亩,蔬菜自给率已经达到了80%。同时,由于西藏每年超长的日照时间,为设施蔬菜带来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尼玛扎西介绍,今后,西藏不仅不需要再从内地大量引进蔬菜,藏区蔬菜还有可能摆上内地市民的餐桌。

    “十一五”期间,科技部实施的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对西藏进行了倾斜安排,旨在依靠科技促进西藏县域经济和特色支柱产业的发展,目前已支持28个县,投入资金5408万元。

    科技惠民,仅仅是科技为西藏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变化的一个缩影。

    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的西藏高原,作为世界上最为独特的生态地域单元,是我国和多个国家的“江河源”和“生态源”,亚洲乃至北半球气候变化的“感应器”和“敏感区”,也正日益面临着环境问题的威胁。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各类资源开发强度的不断加大,频发的沙尘天气、草场的日益退化等已经成为西藏高原作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严重的威胁和挑战。

    为了让西藏的天更蓝、水更清,在科技部的支持下,由西藏自治区科技厅组织实施了国家科技支撑重大项目《西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和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通过项目的实施,开发集成了西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的部分关键技术,通过科研与示范工程相结合,从多目标、多学科、多层次提出了不同退化生态系统类型、不同退化程度生态屏障的综合治理配套技术措施和保障体系,探索了科学有效的生态屏障保护与建设管理方法。

    从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到培育优势特色和新兴产业,再到惠及民生,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在科技强有力的支撑下,一座座科技桥梁正贯通西藏和内地,一批有竞争力的企业正在这里茁壮成长,一批科技惠民的成果正在这里落地开花……这为西藏的区域快速协调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和能量,而这些成效的取得,也充分表明全国科技援藏机制和部区会商机制,在集成力量解决西藏重要科技发展问题方面发挥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展望“十二五”,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任务还很艰巨,这对科技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带来了发展科技的大好机遇。7月26日,部区工作会商2011年会议召开在即,如何深入推进部区会商工作、拓展科技援藏、加快西藏科技事业发展将被列入新的议事日程,我们也诚挚希望在迎来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的今天,科技部与西藏的会商合作将迈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为西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撑起一片新的晴空。

    ■ 地域名片

    西藏自治区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北邻新疆,东连四川,东北紧靠青海,东南连接云南,南与缅甸、印度、尼泊尔等国毗邻,西与克什米尔地区接壤,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复杂多样,陆地国界线4000多公里,是中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门户,全区面积122万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总人口300.2万人,其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占91.83%,汉族人口占8.17%。

    西藏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境内海拔在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50多座,其中8000米以上的有11座,称“地球三极”。险峻的地理环境为其造就了独一无二的雪域风光:雪岭横空,江河奔涌,拥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世界上最大的峡谷——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纳木错。

    复杂的地质地貌,多样的气候类型,赋予西藏丰富的自然资源。西藏森林蓄积量为20.8亿多立方米,居全国第一位,森林覆盖率9.84%,西藏湿地总面积达600多万公顷,约占全国湿地面积的10%,居全国第一位;全区分布各类高等植物6400多种,野生药用植物1000多种。西藏有脊椎动物798种,其中两栖类45种,爬行类55种,鸟类488种,兽类142种,鱼类68种。昆虫近2300多种。目前西藏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45个,各类自然保护区面积达41.26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4.38%,居全国之首。

    西藏已发现的矿产101种,已探明了储量的有36种,其中11种的储量名列全国前5位。西藏水能、地热能以及太阳能等蕴藏量丰富。西藏年平均天然水能蕴藏量约为2亿千瓦,约占全国总量的30%;地热蕴藏量居全国首位,已发现温泉、沸泉、间歇喷泉等各种形态地热显示区600多处;西藏是世界上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大部分地区年日照时间达3100 至3400小时,是全国太阳能应用率最高、应用面和规模最大、用途最广泛的省区。

    西藏人文景观独特,有独具风格的民族文化传统和璀璨夺目的民族民间艺术,西藏传统文化体系,是中华文化最富有特色的组成部分之一。

    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60年来,在中央的特殊关心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西藏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经济总量翻了上百倍,创造了60年越千年的人间奇迹。1951年,西藏生产总值仅有1.29亿元,2010年达到507.4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51年增长了111.8倍。

    “十一五”期间,西藏自治区科技工作紧紧围绕“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自治区经济发展战略,坚持“引创结合,重点突破、夯实基础、支撑发展”的科技工作方针,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主战场,瞄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集成有限科技资源,重点攻关,重点突破,把科技进步与产业优化升级、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在高原特色农牧业、生物产业、藏医药业、新能源、优势矿产业等方面不断加大科研攻关和技术创新,以关键技术和成果转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延长产业链、增强核心竞争力,并带动其他相关领域技术水平整体提升,不断增强科技支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截至2010年底,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3%,科技对农牧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科学技术普及率达到80%。

    ■大事记

    2009年3月12日,科学技术部与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北京举行了部区工作会商制度议定书签约仪式。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李学勇,科技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张来武,副秘书长王志学;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主席向巴平措,自治区党委常委、常务副主席吴英杰,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肖传江以及科技部和西藏自治区有关部门负责人出席了会议。向巴平措主席、万钢部长签署了部区工作会商制度议定书并作了重要讲话,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常务副主席吴英杰宣读部区工作会商制度议定书,科技部副部长张来武主持会议。

    2009年8月6日,科技部与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在拉萨市举行了第一次部区工作会商会议。科技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张来武,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常务副主席吴英杰出席了会议。会上,科技部与西藏自治区围绕“完善全国科技援藏机制”“加强农牧业特色产业科技攻关”“加大西藏特色生物资源研发力度”“加强太阳能的研究示范工作”“启动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科技展示情景体验装置的研发”等合作重点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并达成了一致的意见。一是建立部区会商机制。二是科技部在相关科技工作和计划中加大对西藏的支持力度。三是动员全国科技力量开展科技援藏工作。四是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案例

    “马背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西藏自治区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地广人稀、自然条件特殊,农牧民居住分散,电网延伸困难,至今仍有近几十万人过着无电或严重缺电的生活。

    2009年第一次部区工作会商会议之后,科技部进一步加强了太阳能集成示范应用,自治区被纳入“金太阳示范工程”,总建设规模近2亿瓦。经科技部协调,深圳比亚迪公司成立专家团队联合西藏科技厅对无电乡村进行考察和调研,最终决定为藏区的农牧民专门开发一套适合游牧民族生活习惯的家庭能源系统,并免费捐赠1000套该系统。

    该系统由太阳能电池、储能电池及其管理系统组成,并配套比亚迪的LED绿色照明产品,使用寿命长达20年以上。该套系统功率较大,安装简捷,使用维护简单,运输方便。如今,比亚迪捐赠的400套家庭能源系统已经抵达西藏,并完成了部分安装。当地西藏牧区的牧民们亲切地把家庭太阳能源系统称为“马背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神奇藏药的飞速跃升

    上世纪90年代,藏药刚刚开始市场化,内地很少有人知道和接受藏药,但同时又对藏药的神奇有着浓厚的好奇。

    1995年成立的西藏奇正藏药股份有限公司在保持藏药优秀特质的基础上,积极应用新技术实现了传统藏药生产和现代先进制药技术的融合,在带动藏药规模化、产业化方面探索出一条新路。

    “十一五”期间,在科技部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奇正藏药公司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公司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入选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奇正藏药生产的以“奇正消痛贴”为代表的一系列新剂型专利藏药,赢得了日内瓦国际发明博览会金奖等多项国际、国内发明大奖,连续七年在外用药市场取得销售第一的好成绩,成长为OTC重点品牌。

    公司于2009年8月成功上市,共获得发明专利26项、实用新型专利21项、外观设计专利4项。2010年销售收入在科技的推动与支撑下增长20%左右。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