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撒放融雪剂造成大量植物短期内死亡
[内容预览]
| 2005-4-6 8:59:23本报讯 (记者 陈琳)银杏、国槐、黄杨等乔木、绿篱将在城八区道路两侧落户。造成道路绿化植株缺失现象的原因较多,其中融雪剂的伤害是直接造成大量植物短期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记者昨天从市园林局了解到,城近郊区主要道路绝对化补植工程已进入施工阶段。4月底前,城八区337处道路两侧的树池和绿地将进行补植,共将补植乔灌木8300余株,绿篱21.6万余株。 此次补植范围主要是四环路范围内[阅读全文]
-
黄河口投巨资改善盐碱地生态 三十万亩荒碱地将变粮田
[内容预览]
| 2005-4-5 22:55:54中国环境生态网讯 地处黄河入海口地区的东营市充分利用黄河连续6年不断流的优势先决条件,大规模改造荒滩盐碱地。在去年成功开发完成32万亩荒碱地后,日前,随着牛庄镇1.7万亩土地整理开发项目的开工,标志着2005年的30万亩荒碱土地整理开发项目正式启动。 在东营市所属的三县二区中,均有土地处在高盐碱地带,具备可开发条件的土地达到130多万亩,占全省后备土地资源的20%以上,是山东省最大[阅读全文]
-
退耕还林·生态建设·粮食产量
[内容预览]
| 2005-4-5 17:30:24从1999年开始开展退耕还林工作以来,到2003年的5年间共退耕约1亿亩;粮食年产量由5120亿公斤降到4310亿公斤,下降了810亿公斤;耕地面积由17.1亿亩降到14.9亿亩,下降了2.2亿亩。这一严峻的形势引起了党中央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经过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2004年扭转了粮食产量下滑的局面,粮食产量达到4700亿公斤,回升了7.5%,超过[阅读全文]
-
循环经济从治污开始
[内容预览]
| 2005-4-5 16:15:19没有人可以忽视这样一个变化,在中国经济列车仍然以令人眩目高速前行时,列车上的人,无论是官员还是学者都开始更多地关注增长速度以外的东西。一切忧虑和担心都集中于这样一个话题:怎样为中国经济列车提供持久而稳健的动力? 一雷惊蛰始,和风报春晓! 3月5日上午,北京,庄严的人民大会堂,迎来了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近3000名代表。在这一次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强调:要抓紧解决严[阅读全文]
-
中部资源从“有水快流”到“细水长流”(资源篇)
[内容预览]
| 2005-4-5 10:43:54新华社北京4月4日电(记者胡靖国、张先国、顾立林)门槛高了,模样俏了。这是记者近日在中部一些资源型城市采访时的突出感受。这些城市一改往日“村村点火,户户开矿”的做法,通过整合资源,组建大集团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延伸了产业链条,保护了生态。 中部六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有色金属、磷化矿生产基地,“煤都”大同、“钨都”赣州、“铜都”铜陵等享誉全球。一段时间以来,在一味追求政绩观等因[阅读全文]
-
广西古寨瑶族乡生态建设见闻:竹子生财圆美梦
[内容预览]
| 2005-4-5 10:41:28新桂网-广西日报(记者曾永联)千山万,苍鹰盘旋,鸟音婉转,猿声阵阵。举目看山,那从石头缝里长出来的丛丛竹子,竿粗节长,上下连接,直达山顶。从悬崖峭壁上垂吊下来的竹梢,苍翠欲滴,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低头看,家家户户都从房舍里伸出一条细管,上山崖,跨峡谷,过狼牙,进竹林,把涓涓的细流引进农家,虽然流量只有筷子头那么大,但一年四季,日日夜夜,总在源源不断“丁冬丁冬”地注入用水泥筑成的[阅读全文]
-
成都动物园将还原野生态 游客可和动物打成一片
[内容预览]
| 2005-4-5 10:39:40昨日,成都市动物园正式向外界透露:今年该园将投入238万元资金,变园内动物囚禁式圈养为半散放式放养,将动物园逐渐变成一个原生态的“野生动物世界”,让游客能直接便当无障碍观赏。率先打造的羚羊馆预计年内就将全部完工,向市民开放。 人造“绿岛” 圈养动物重获自由 昨日上午,据成都市动物园园长介绍,公园预计投资150万元,改造园内动物的圈养方式,将原有动物由小范围囚禁式圈养过渡为半散[阅读全文]
-
浙江涌动“生态生产力”
[内容预览]
| 2005-4-5 10:38:02安吉生态产业正发生“核裂变”——— 一棵长在深山的白茶王,经过无性繁殖,如今“裂变”成种植面积3万亩、年产值近2亿元的白茶产业;曾是满山竹叶飘,安吉人收集起这些垃圾,提炼出比银杏黄酮更健康的竹叶黄酮,预计年产值高达6亿元…… “裂变”事例不胜枚举。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陶康华说,“裂变”的秘诀在于发展生态生产力,不断加深对生态资源的认识和利用,实现增值。 以安吉为例 “安且吉兮”[阅读全文]
-
鼓励青少年参加生态环保行动 努力建设绿色长廊
[内容预览]
| 2005-4-5 10:36:30本报重庆4月4日电 记者柳晓森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4日在重庆先后出席了保护母亲河行动大会和三峡库区周边绿化带示范区建设启动仪式,并与广大青少年一起义务植树。曾培炎鼓励广大青少年积极参加保护母亲河等生态环保行动,努力把长江两岸建成绿色长廊。他要求,各有关方面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总结经验,完善运行机制,加强政策支持,切实搞好各项生态重点工程的建设。 初春[阅读全文]
-
“绿色广东”计划全面启动
[内容预览]
| 2005-4-5 10:32:07本报广州4月4日电 记者韩建清报道:4月2日结束的《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汇报会透露,广东省率先制订出省级环境保护规划,正式启动建设“绿色广东”步伐,今后5年内全省50%以上城市将达到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要求,15年内80%以上城市达到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要求、50%以上城市实现生态市建设要求。 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和广东省政府共同成立规划研究组,去年编制完成《珠三角环境保护规划》,规[阅读全文]
-
乌鲁木齐遭今年首场沙尘暴突袭 漫天黄沙笼罩
[内容预览]
| 2005-4-5 10:29:48中新社乌鲁木齐四月四日电 作者 程勇 范君君 阳春天,孩儿脸,说变就变,北京时间十六时左右,原本春光明媚的乌鲁木齐突然刮起了漫天黄沙,行人纷纷躲进商场,市区内的部分广告牌也架不住阵阵风沙的冲击左右摇摆,暗淡的橙黄色沙尘笼罩了天空,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尘土味。 上午,乌鲁木齐天气晴朗,市民都迫不及待地穿着单衣上街感受着迟到的明媚春光。下午十六时左右,这场平地而起的漫天黄沙笼罩了整个[阅读全文]
-
守望家园:反思圆明园防渗工程五大问题(组图)
[内容预览]
| 2005-4-5 10:27:44人民网记者 赵永新 拆石岸建砖墙 “停止施工,补办环境影响评价手续,并尽快召开专家论证会,以决定塑料防渗膜的去留。”随着北京市海淀区政府日前的上述表态,由人民网于3月28日率先报道的圆明园湖底防渗事件,终于有了一个暂时的说法。 “此前许多河湖防渗工程的弊害已为许多专家诟病,有关部门追悔莫及,为什么错误还会在圆明园这样一个异常敏感的地方重犯?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专家和公众的诘问,发人深思,令人警[阅读全文]
-
绿色沙龙:让拒购成为一种可贵的消费理性
[内容预览]
| 2005-4-5 10:24:46APP是印尼最大的造纸企业,在国际上,APP毁林改种桉树树浆纸的作法遭到了一些国际环保组织的反对,一些国家的进口商也开始停止从APP进口纸张和纸浆。最近,在我国,一些民间组织也在发起抵制APP纸品的活动。本周,一场主题为“拒购金光集团纸品,携手保护云南森林”的环保超市行动,在北京、兰州、合肥等6省市的十几家超市展开。志愿者身着统一服装,来到APP金光集团的“清风”、“唯洁雅”“真真[阅读全文]
-
20年三阶段 构建生态四川
[内容预览]
| 2005-4-5 10:22:58省环保会议首次披露“生态四川”规划大纲 昨晚8:00,全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在成都市金牛宾馆正式召开。会议首次披露了正在草拟的“生态四川”规划大纲。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生态四川”的部署,我省将按20年的跨度并分三个阶段,在2025年,全面完成生态四川建设各项规划任务。 第一阶段:城市绿化率达30 %据了解,从2005年至2010年是建设“生态四川”的第一个阶段。这五年,省[阅读全文]
-
青藏铁路之最
[内容预览]
| 2005-4-5 10:21:26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青藏铁路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2001年,中央政府决定投资262.1亿元,修建长达1142公里的青海格尔木至西藏拉萨的铁路。正在建设中的青藏铁路穿越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960公里,最高点为海拔5072米的唐古拉山垭口,平均海拔4500米,穿越多年冻土地带550多公里。 环保投入最多的铁路建设项目 青藏铁路建设[阅读全文]
-
记者来信:防风治沙要提高农民的参与意识
[内容预览]
| 2005-4-4 21:25:32新华网兰州4月4日电(记者孙勇、韩传号)在风沙前沿进行治沙,一直是政府非常关心的事,并为此做了大量工作。而生活在沙漠沿线的农民,长期以来只是被动地接受管理。专家认为,这些农民的活动会直接对沙漠沿线生态环境产生很大影响,必须注意提高他们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生活在沙漠沿线的农民经常是被批评[阅读全文]
-
瞭望东方周刊:圆明园防渗工程暴露生态水危机
[内容预览]
| 2005-4-4 21:23:40当政府还在学习外国经验时,这些经验已经遭到更先进理念的摈弃 圆明园铺设防渗膜的举动,成了媒体最近关注的热点。 一个又一个的专家出来从各个角度阐述此举之不妥。圆明园管理处回以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无奈。北京市环保局认定此工程未做任何环评报告,也未通过[阅读全文]
-
每周法评:对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的三点反思
[内容预览]
| 2005-4-4 12:14:42本期撰稿人 阮占江 备受媒体关注的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该不该停建,日前终于有了正式的说法。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影响评价司有关负责人日前明确表示,圆明园湖底铺设防渗膜工程至今未进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应该立即停止建设,充分征询社会各界的意见,依法补办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手续。(据4月1日《法制日报》报道。) 中国生态学会理事长、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如松在评议此[阅读全文]
-
圆明园防渗事件启示:环境决策应听取公众意见
[内容预览]
| 2005-4-4 12:01:214月1日,在“圆明园生态与遗址保护研讨会”上,众多环保人士提出了环境决策的公众知情权问题。资料图片 一场持续近一周时间的争论,缘起于一名教授的“偶然发现”。在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被叫停之后,众多环保人士对于环境治理中的公众知情权提出要求。 4月1日,在关于圆明园防渗工程的一场研讨会上,国家环保总局环评管理司司长牟广丰说,对老百姓的公共利益有一些影响的工程,在施工、决策之前应该对社会公[阅读全文]
-
环保部门的“期望”值得社会关注
[内容预览]
| 2005-4-4 11:58:08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环保部门期望能够被赋予“更多的权能”,我们认为,这一举动值得社会关注和重视。应该说,这恐怕不是单纯的“争权”、“要权”问题,它实际上反映了目前环境执法体制面临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据《三联生活周刊》近期报道,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在接受该刊记者采访时谈到,目前环保部门的责任大而权能少,口号响而投入少,因此“期望能够赋予环保部门更多的权能”———比如说执法部门的垂直管[阅读全文]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