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自然生态 >> 正文

森林苔藓厚度是长白山气候和水源变化指向标

Eedu.org.cn 作者:平亦凡    资讯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6-27

  1908年初夏,43岁的刘建封来到了长白山脚下。仰望巍峨葱郁的山脉,刘健封最终还是决定开山辟路,踏上了长达半年的中国历史上首次探察长白山之路。

  时隔百年,同样的初夏,蓝思众想气候变化观察团的15位成员也整装待发,深入长白山茫茫的原始森林,探察脚下这片土地上水土生态的变迁。

  从蜿蜒的入山公路直插到原始森林内部,海拔1100m的长白落叶松林便呈现在我们眼前。笔直高大的白桦和落叶松是这片林区的主人,这些遮天辟日的高大灌木虽不粗壮,但一人能够环抱的树干也生长了上百年。

  拨开遮挡的灌木丛,踏着厚达30厘米的苔藓辟路而行,阳光穿过林间稀疏的缝隙洒在树林里,这繁茂的原生林相便是森林中水源涵养的奥秘所在。

  “这些厚厚的苔藓是森林的海绵。”长白山科学院副院长朴龙国告诉记者。

  事实上,森林苔藓的厚度是长白山气候和水源变化的显性指向标。

  据了解,东北地区是我国近年来气温上升最明显的地区。1958年至1962年间,长白山地区的年均气温为2.58℃,而2002年至2006年的五年间,其年均气温已上升到3.67℃,上升幅度超过1℃。于此同时,随着降雨量逐年下降、蒸发量逐渐变大,整个长白山地区正在转向暖干型气候。

  一个更为显著的特征是二道白河的水量变化。1980年,该河的最大流量为15m3/s,最小流量为3.2m3/s,到2010年,其最大、最小流量分别变为47.2m3/s,0.45m3/s。

  “最大水量变大,最小水量减少的现象说明,森林涵养水源并将其慢慢释放的功能正在丧失。”谈到气候变化,长白山科学院动物所研究员朴正吉忧心不已。

  水源的涵养靠的正是这些看似并不起眼的苔藓。苔藓适宜生长在阴湿的环境当中,随着森林气候的变暖和干燥,苔藓的数量正在减少。

  当然,人类活动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沿着当年刘建封开辟出的小路一路向北,我们到达了满族的发源地——圆池。有意思的是,这条前人祭祖而开发出的小路将东西两侧的森林悄然分开,东侧是未经开发的原始森林,西侧则是曾经圆池林场的所在地。

  “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白河林业局曾在西侧的森林中建设林场,树木大量被砍伐也导致了苔藓的破坏。”朴龙国说。

  1997年,整个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都被划为禁采区,圆池林场随之撤出了原始林区,西侧森林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修复,自然更新率和森林覆盖率逐渐提升。

  然而,即便如此,走在圆池所在的高山湿地及未经开采的东侧原始森林中,还是能够清晰地分辨出水分涵养度、森林湿度和植物多样性的巨大差异。

  “原始森林中的苔藓层是由落叶及苔藓常年堆积附着天然形成的,一个厚约30厘米的苔藓层需要五十甚至上百年才能形成。”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院李敏告诉记者,“而苔藓的变迁和气候的变迁就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见证着长白山温度、湿度及水文环境的改变。”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