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自然生态 >> 正文

我国生态系统应对气候变化潜力巨大

Eedu.org.cn 作者:佚名    资讯来源:科技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24

国际普遍认为,亚洲东部亚热带森林固碳能力弱,但实际并非如此。在1月20日举行的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阶段性进展报告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吕达仁说,“碳专项”构建了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清查体系,完成了我国六大主要生态工程固碳评估等,发现我国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及应对气候变化潜力巨大。

据悉,“碳专项”布设了全国范围森林、灌丛、草地、农田各类生态系统的调查样地,按照布点首次展开针对陆地生态系统固碳功能的全国尺度综合调查,实现了全国范围内样地设置、样品采集和测试分析标准化。

吕达仁说,专项生态固碳任务群专家们基于16000个样地数据评估发现,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贮量约96.13PgC(10亿吨碳)。其中,森林碳贮量约30.83±2.04PgC,约占碳贮量32.1%;我国为主体的亚热带森林是巨大碳汇能区,碳贮量约38.74±7.14PgC,约占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贮总量的40.3%,大气氮沉降等全球变化因素还将进一步提升该区域森林碳汇强度;农田碳贮量约13.90±2.313.37PgC,约占碳贮总量的14.45%,而我国保护耕作制度使得农田土壤表层(0—20厘米)碳贮量逐年增长,秸秆持续还田具有更大碳汇效应。灌丛、草地碳贮量约为5.65±1.48、25.41±1.44PgC,分别占碳贮总量的5.9%和26.4%,在全球碳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首颗碳卫星将于今年下半年首发,“碳专项”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碳卫星短波红外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反演方法,达国际先进水平,并建立了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温室气体监测与验证站网。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毅说,届时,我国将形成独立自主的“天—空—地”一体化温室气体遥感监测体系,全面获得温室气体浓度和分布动态数据。

据统计,整个“碳专项”共发表高影响因子期刊文章2000余篇。吕达仁说,“目前,专项成果已在一些领域得到了部分应用。未来也会为区域发展、减排工作提供扎实的科学支持。”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