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的悬念
本报记者 刘海英
12月7日至18日,来自全球的谈判代表将齐聚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为达成一份具有约束力的国际减排协议而努力。然而,综合各方消息,这次谈判的结果显然不会像童话故事那般简单美好。本报记者近日采访了活跃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最前沿的专家学者,听他们梳理此次大会的脉络,并对错综复杂的前景加以预测和分析。
减排目标——博弈的最大争端
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计划主任杨富强博士说,此次谈判的最大争端集中在发达国家承诺的减排目标。他们现在承诺的减排目标是到2020年排放量在1990年排放标准上减少13%—19%,而按发展中国家的意愿,发达国家应该减排40%以上。在这个问题上双方已经有过好几次斗争。
美国11月底宣布,将承诺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17%。欧盟一直认为美国制定的减排目标过低,但其内部也存在相当的分歧,比如让东欧和西欧的减排目标一样,东欧就感到有压力和不公平,因为他们的发展水准比中东还低。
援助资金——水龙头都应打开
气候组织大中华区总裁吴昌华女士说,钱当然是这次谈判的焦点之一,但最终很难达成一个令人满意的数字。对于帮助最贫困的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的问题,在发达国家当中还不会争议过大,但拿出钱来帮助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的经济体,促进其能源创新和经济发展,发达国家的顾虑颇多,因此很难达成一致意见。
杨富强说,“77国集团+中国”提出发达国家每年要拿出GDP的0.5%—1%,国际组织则提出应拿出1650亿美元,来帮助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联合国提出的数字更是比之多出1倍到2倍,然而目前没有一分钱到位。这次哥本哈根大会至少要在资金援助问题上达成一个小于或等于1000亿美元的初期承诺,但这也不过是杯水车薪。
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区首席代表邹骥教授说,发达国家应先拿出先行基金,应该把所有的水龙头都打开,携手应对全球气候危机。
技术转让——发展中国家准备好了吗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徐明博士认为,在技术转让方面,发展中国家是否做好了准备,具体需要什么类型的技术可以提高能效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否制定出了这些技术的需求路线图,似乎大家对此的认识还比较模糊。
吴昌华表示,其实,很多人不理解技术转让的真正含义。这不是简单地交付图纸,任何一项技术转让,首先是有需求,并且能派得上用场,同时还要进行相关的技术研发以适用于当地发展。
杨富强说,关于技术转让的谈判仍然停留在纸上谈兵,目前还没有一例真正意义上的技术转让。有人把技术转让与技术合作混为一谈,两者虽有重叠但不一样。前者的标准有两个:是否有利于发展中国家;项目不在多而要起关键作用。应该有一套政策激励措施鼓励技术转让,如建立公共资金支持,实施示范技术,及派专人培训等。
结局如何——哥本哈根的悬念
徐明表示,美国近期提出的减排目标令人失望,其与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要求相距甚远,与它要承担的责任也距离甚大。此次气候谈判大会的焦点还是集中在一个公平性原则的问题上。虽然发达国家承认历史欠账,但一直没有落实到实际行动上。此次大会的谈判结果并不乐观,即使把减排目标都放在桌面上,但要拿出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也是不太可能的。
邹骥认为,发展中国家是占据道义的制高点的,在国际气候谈判中要寸土必争,争得排放权益。此次哥本哈根大会谈判的结果很可能有三种状况:形成一项掺水的协议,只是泛泛而谈,并不能解决实质性问题;出现不妥协的局面,历史上就有发展中国家抵制发达国家的事件;通过各国政治家、专家、学者和媒体的智慧,在某些领域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案。会议结果的最终影响恐怕还要假以时日才能看到。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