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保科技 >> 国内动态 >> 正文

植生生态所等破解绿僵菌合成破坏素的生物途径

Eedu.org.cn 作者:佚名    资讯来源: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1-21
  由绿僵菌产生的、具有杀虫及医药活性的非核糖体环六脂肽类次级代谢产物——破坏素(destruxin)最早于1961年被发现,目前已经鉴定的结构类似物有6大类、39种。不同结构的破坏素不仅具有广谱的杀虫活性,同时,对于癌症、老年痴呆和肝炎等疾病模型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医药活性,但其生物合成途径一直不清楚。

  近日,PNAS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生生态所王成树课题组等解析绿僵菌生物合成破坏素的研究成果Unveiling the biosynthetic puzzle of destruxins in Metarhizium species

  王成树课题组与上海交通大学白林泉教授合作,通过对金龟子绿僵菌(产生破坏素)和蝗绿僵菌(不产生破坏素)进行比较基因组分析,确定了破坏素合成的目标基因簇。结合系列基因缺失与底物饲喂实验,解析了参与破坏素合成与修饰基因的种类、作用与功能。生物测定表明,破坏素能够抑制昆虫宿主的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从而辅助、促进绿僵菌的侵染杀虫过程。进化分析表明,绿僵菌不同种类中破坏素合成基因簇构成与真菌杀虫作用相关。

  该研究成果对于开展破坏素合成生物学研究,以及利用破坏素进行害虫生物防治与生物医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项研究获得了科技部和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支持。

  论文链接

破坏素合成基因簇与合成途径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