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建筑之旅 用另一种方式体验人生
建筑是一种情怀,也是认识历史与人生的另一种方式。在钢筋混凝土叱咤整个世界的时代,在环保越来越成为时代主题的时候,乡土建筑这个主题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成为建筑业一个不容忽视的新兴研究课题。7月7日至8日,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建筑系大二的学生在指导老师王美燕的带领下来到浙江安吉剑山村对任卫中老师在当地建造的多所生态屋进行调研。
夯土墙
安吉生态屋从当地气候与地理环境出发, 采用当地传统建筑材料与施工技术, 成功地建造出具有当代地域特色的生态节能乡土建筑。抛却现代建筑所使用的化工材料,任卫中老师按照石头、泥土、石灰的不同比例自行调配了各种夯土建造厚实的夯土墙,它不仅具有坚固的抗压性能,还具有非常好的蓄热能力, 能在白天温度较高时吸收太阳辐射热,而到了夜间温度较低时,进行二次辐射,将白天储存的热量释放出来,在安吉这样昼夜温差较大的地方它有助于维持室内温度稳定舒适。其屋顶采用了轻质黏土混合木屑作为保温层,既轻便又比一般泡沫保温层多了防火的功能。生态屋使用的其他材料如竹、木、鹅卵石等也都是就地而取,大大节约了运输所需能量与成本。
舒适的竹榻
水空调
生态屋的内部建设则处处体现着生态节约的理念,并且到处充满了任老师的生态性发明。进入一号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方长方形水池,上面架着拱形小木桥。木桥可开启,打开后便是一口水井。任老师利用井水制成了天然的水空调,用抽水装置将井水抽至二楼架空木地板下方,利用井水的蒸发调节室内温度。此外井水还有冰镇食物的功能。室内还有其他任老师设计制造的竹榻及其他竹木家具,这种不需要空调、冰箱等大功率电器的生活方式及健康节能又舒适环保。
任卫中老师并未正统的学习过建筑专业知识,建设生态屋的想法完全是源于他对建筑的环保性的重视,想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改善建筑消耗大量能源的现状。目标是远大的,然而实现起来却相当有难度。由于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任老师曾向多方专家寻求设计方案,但由于一些思想文化上的差异他的理念并未被接受。正在他到处碰壁之时,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项目官员刘文曼的支持使他终于有机会开始实现他的构想。自2005年起,任老师的五幢生态屋逐个拔地而起,吸引了许多国内外相关人士前来参观调研。此次调研的过程中调研小组也巧遇同济大学的研究生及老师慕名而来,体验生态屋。我们也对这些专业人士进行了采访和提问,他们表示了对生态屋的强烈支持,并且兴致勃勃地向任老师请教关于生态屋建造设计的问题。
调研组与任老师合影
调研组与任老师的交流
然而生态屋的发展则面临着各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缺乏建设资金与土地。国内外鲜少有投资者愿意投资生态屋的建设,开发商也不愿提供土地给他们认为没有前途的生态屋,更多的都是执意于建造别墅。为了节约资金,任老师向当地农民要来了他们废弃的老房子进行改造另一方面当地村民对生态屋的建设也存在这相当大的质疑。我们对当地村民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他们多数认为生态屋虽值得提倡,然而其建造方式与外观形式过于老旧,鲜艳亮丽的别墅才更符合他们当下的生活水平与审美。我们也采访了剑山村村长,村长表示农民对于这样的生态屋不感稀奇,而光靠村级政府的推广力度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上级的大力支持来发展剑山村的生态建设。面对各种声音,任老师仍旧坚持自己的理念,并且希望有更多人来了解生态屋并将其发扬光大,使得这种生态节能的建造模式普遍化,为生态环境建设做出贡献。
这样的暑期社会实践给了学生走出课堂脚踏实地地学习到实际知识的机会,在实践中加强自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同学们也通过自己的参与在获得学习乐趣的同时深刻体会到了全新的理念与实现自己设想的艰辛,获益匪浅。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