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中国低碳经济之路
前不久国家发改委的有关负责人提出,我国将以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为基本国策,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国家战略,继续从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效、发展清洁及可再生能源三方面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可以说,中国低碳战略转型思路愈发清晰。
“实际上,在国际上对于低碳经济还没有一个很统一的定义。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理解的就是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用我们的话说,是又好又快地发展。”财政部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陈欢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
陈欢认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条件已经成熟。从国内来看,我们已经把应对气候变化提到了国家战略的位置上,有了主动性;从国外来讲,低碳经济在全球都已经达成了普遍共识。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借助这个机会,把国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好,改变高耗能高污染的生产生活方式。
那么,中国低碳之路究竟要怎么走?陈欢告诉记者:“更主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改变。把碳排放纳入到考核检验的指标中去,比如将碳足迹记录到个人或者是企业面上去。这个新的概念其实就是对待环境的一种态度。现在可喜的是,我们已经开始引入绿色GDP指标了,至少从观念上有了很大转变。”
事实上,低碳经济除了环保意义外,也潜藏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来自美国罗仕证券有限公司驻上海处的一位代表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低碳是全球发展的一个大方向。未来,它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必将是惊人的,投资者无法将眼球从上面挪开。”
源于《京都议定书》的碳排放交易,则是用经济手段推动环保的国际通行办法,也是清洁发展机制(CDM)的核心内容。根据联合国相关规定,没有减排指标的发展中国家或减排工作做得较好的机构,可以将碳排放配额拿到市场上交易。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国现在还没有承担碳减排义务,但是如果企业采取措施把排出的气体收集起来,就有条件做一个CDM交易了。”陈欢说。目前,碳交易已经有效地帮助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作为全球第二大碳排放国,有分析机构指出,中国是最适宜发展碳减排项目的国家,其次是印度和智利。据了解,目前中国市场出售的年减排额已达到全球的70%。
业界普遍认为,中国碳交易的商机已经来临。按照联合国规定,发达国家在2012年要完成50亿吨温室气体的减排目标。这意味着未来至少有30亿吨来自于购买中国的减排指标。
但在碳排放交易上,中国企业也面临着诸多难题。西部证券投资管理总部投资经理王宗凯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交易买方大都来自国外,并且交易价格也比国际市场价格低很多。据悉,国际市场上碳排放交易价格在每吨17欧元左右,而国内的交易价格在8欧元至10欧元左右。
有业内人士指出,碳排放的交易价格,必须要反映污染治理的成本,而如何发现这一合理的价格,至关重要。由此,建立碳交易市场的呼声越来越高。
“事实上,我们国家目前来看并没有建立碳交易所的成熟环境,离碳金融还是有一定距离的。” 王宗凯告诉记者,首先,我国还没有承担碳减排义务,如果国内企业有碳减排义务,市场需求就会马上起来。关于碳排放,欧洲有强制的排放标准和实施的具体进程时间表,可以形成一个比较活跃的市场。而中国政府虽然2005年时已经签署了《京都议定书》,但目前中国并没有从立法上强制要求减排。
此外,交易如何定位、外汇如何结算和税负如何征收等配套制度,都需要进一步跟进。王宗凯表示,“预计到2012年中国可能会有碳交易所。”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