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产业:前行勿忘责任
近年来,生命科学研究、生物技术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突破正在迅速孕育和催生新的产业革命。生物医药新产品大量涌现,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大幅增加,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一批高新产业群蓬勃发展。我国生物产业正朝着2020年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目标大步前进。
在此背景下,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司联合国家开发银行、中国科学报社等单位,组织发起了“中国生物技术与产业发展论坛”。论坛将定期就生物产业发展相关基础研究的前沿科学问题、生物工程领域的技术与产业发展等问题,在产学研用各界间展开有效对话、研讨。
我们首先选择了以“生物产业与社会责任”为主题,其背景就是立足于当前被吵得沸沸扬扬的生物领域社会热点事件,诸如黄金大米、白酒塑化剂、毒胶囊、速成鸡等。但令人遗憾的是,在这些热点事件的传播过程中,即使相关的科学内容已经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对象,但在大多数情况下,科学界在总体上选择了缺席。同样让人遗憾的是,传统的科学传播界也在这些热点事件中着力不足,这让许多关注这些事件的公众,错失了获得科学支持甚至是获得通过科学方法来判断问题能力的机会,以至于现在公众谈“转基因”色变,闻“添加剂”动怒。
无论在北京还是海南,论坛都得到了院士、专家、企业家、政府行业领导等各界的大力支持,他们的真知灼见,既是自身在生物产业领域长期实践的深刻思考,也是他们对生物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殷殷期盼。
摘编部分观点,以飨读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
以风险分析框架应对食品安全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尚不如人意,但情况也决非人们想象中糟糕。错误印象的根源在于:无论是政府官员、普通公众,还是一部分学术界人士,都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存在许多误区。
第一,消费者要求食品安全“零”风险,但“零”风险是不科学也是根本不存在的。
第二,过于重视化学性污染,而忽视食源性疾病。而食源性疾病每年造成的患病和死亡人数惊人,这才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的头号食品安全问题。
第三,从政府部门到普通民众,都把食品的假冒伪劣一概而论地与食品安全画等号,还将被致癌物污染的食品等同于致癌食品,将不合格的食品也等于有毒食品。这种判断的偏差无形中夸大了食品安全问题。
到底应如何看待和解决食品安全?国际上已经成熟并得到公认的方案便是“风险性分析框架”,包括风险评估、风险性管理和风险性信息交流,科学家则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风险性评估是一个纯科学的过程,是专家基于科学依据对某一种食品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或者危害进行定量的评估;风险性管理则是专家把科学评估的信息传递给制定法律、法规、标准的政府决策者,他们根据风险性评估结果来制定相应的对策和管理措施。
风险性信息交流则是科学家除了将评估结果及时传递给政府决策者,也要传递给消费者,食品生产、加工、经营企业,行业协会等其他利益相关方。在这些利益相关方之间进行信息交流是极为重要的,同时还要保证信息交流的过程是完全透明的。
假如我们能够遵循这样一个框架来处理食品安全问题,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相信食品安全问题会越来越少。
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副司长任志武:
生物产业须乘势而上
两年前,党中央、国务院在审时度势、统揽全局之后,决定加快培育发展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重大战略决策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未来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发展作出的方向性重大战略部署。
仅去年一年,我国生物产业总产值就达到了2.4万亿元,维持20%左右增速。在产业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生物产业的经济效益也得以大幅提升。今年一季度,医药制造业便实现利润总额257.4亿元,同比增长24.3%。而其他行业只能望其项背。
成绩固然可喜,我们也应直视当前的问题:人口增长和老龄化趋势日益严峻,人们的健康保障需求将不断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将对健康、绿色食品、优质环境提出更高要求;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等严峻形势,将对生物产业提出更为迫切的要求;此外,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并有向生物产业等新兴产业蔓延的趋势。
面对严峻的形势,我国生物产业要特别面向健康、农业、能源、环保等领域的重大需求,加强宏观引导和组织协调,加强对生物产业发展的要素支撑,充分发挥生物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推动生物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同时,还要加速技术转化和应用,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我们要在机制创新上做一些探索,跳出传统实验室研究的惯性思维,在原始创新的基础上考虑整个链条的推进,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领域。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
科技工作者要敢于讲真话
科技工作者应站在人民立场,保护国家利益、民族尊严,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首位。当今社会,食品、药品的“事件”时有发生。我们应坚持真理、坚持原则,分清是非,以人民、国家、社会利益和民族尊严为重。科技工作者特别是主管官员更应如此。
为此,科技工作者不仅要加强研究工作,提高食品、药品质量及安全性,确保广大群众安全,还要积极研究、修改、完善各种食品、药品的质量标准,实现全国统一标准,并争取得到国际公认,特别是中药质量标准。
各主管部门应加强监督管理工作,使不合法、不合格,甚至有毒有害产品,早发现早查处,并在市场流通前加以制止。
另外,要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广大群众的科学素养,对食品、药品能够初步识别真伪优势,防止上当受骗:并勇于检举、揭发坑害群众的人。新闻媒体更应加强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以及科学性,不要热衷于新闻炒作,不辨是非、推波助澜,不要误导群众,造成误解,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