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各地要览 >> 东北 >> 黑龙江 >> 正文

全省73处自然保护区形成湿地保护网络

Eedu.org.cn 作者:牟景君 贾红路    资讯来源:黑龙江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8-7

黑龙江日报讯(牟景君 记者 贾红路)从富裕县城出发,开车沿302省道走上半小时,就到达了乌裕尔河保护区,站在公路边上,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右手边青草依依中,那个造型别致的小房子是保护区新建的管护站,而有鸟儿飞翔的更远端,就是乌裕尔河保护区的核心区了。

当我们收回视线,看向302省道的左侧,才发现那边也有着同样的景致。“302省道的左侧就是扎龙保护区的边界了。”保护区的工作人员解释说:“我们这个保护区位于扎龙的上游,是扎龙的重要水资源地,可以说,两个保护区是一衣带水的同胞手足。”

在满语里,乌裕尔就是“涝洼地”的意思,天然形成的大块沼泽、湖泊成了人类的禁区,也由此,它被幸运的留存下来。直到2006年,经省政府批准成立了乌裕尔河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后,同饮一江水的两块湿地终于实现了连片保护。

近年来,黑龙江省提出开展流域湿地保护的理念,分别沿乌苏里江、嫩江、松花江、乌裕尔河、兴凯湖、七星河、挠力河等重要江河源头和沿岸湿地集中分布区,建立自然保护区。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全省已经建立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73处,保护区总面积417万公顷。形成了全省湿地自然保护区网络。

湿地聚集鸟儿安家

2007年春季,三江平原遭遇了50年一遇暴风雪的袭击。在大雪覆盖下,不少候鸟栖息的地标物变得模糊不清,很多候鸟不得不改变了原来的迁徙路线,选择从标志更明显的兴凯湖经过。于是,那一年春季,原本就候鸟云集的兴凯湖不仅候鸟的迁徙高峰季节大大延长,而且鸟类的数量和种类较往年也明显增加。

兴凯湖的候鸟证明了按流域保护湿地对鸟类有多么重要。“由于按流域建立自然保护区,更大的区域环境得到保护,这让候鸟可以更加安全放心地滞留和繁殖。”省林业厅副厅长杨国亭介绍说。采访中,即便是在三江平原的“袖珍型湿地”安邦河湿地自然保护区,记者也听到了令人惊喜的数据。经过保护区连续10年的观测,白枕鹤在保护区的繁殖数量一直呈递增的趋势,2006至2009年,数量分别为6只、12只、16只、26只;2009年在保护区迁徙停留的豆雁、白额雁总量约300只,而今年提高到570只。在整个三江平原,东方白鹳分布数量由2000年的100余只增加到现在的200余只,在迁徙季节更是达到800多只。这些数据说明,湿地的聚集效应,也吸引来了成群结队的鸟类。

集中连片顺流而建

如果我们打开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的湿地保护区分布图就会发现,沿乌苏里江、挠力河、七星河等流域,一个个保护区宛如一串串美丽的珍珠项链点缀着龙江大地。

省林业厅的统计显示,十多年来按流域建立保护区已经基本形成了全省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网络,其中黑龙江流域建立保护区23处,保护区总面积为163万公顷,49万公顷湿地纳入自然保护区进行保护;松花江及其支流建立保护区及湿地公园共31处,保护区及湿地公园总面积为104万公顷,33万公顷湿地纳入保护区及湿地公园进行保护;乌苏里江及其支流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11处,保护区总面积67万公顷,36万公顷湿地纳入保护区进行保护;嫩江及其支流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13处,保护区总面积为96万公顷,26万公顷湿地纳入保护区进行保护;乌裕尔河双阳河建立自然保护区4处,保护区总面积为32万公顷,23万公顷湿地纳入保护区进行保护。

如今,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的众多湿地保护区,植被葱茏茂盛、生机盎然,很多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和其它野生动物,又成群结队的出现了:天鹅、鸳鸯、野鸭在水中嬉戏;马鹿、狍子、雪兔等在草地上身影时现;丹顶鹤、金雕、灰鹭等搏击长空。

中外携手延长保护链

按流域保护的观点,也使湿地保护得以从更高层面开展。

黑龙江省湿地生态区位重要,湿地多数分布在界江界河附近。2005年3月,中俄两国召开了黑龙江流域边境保护区科研工作会议,确定以兴凯湖国际自然保护区合作为基点,共建黑龙江流域“绿色带”。会议还决定把中俄两国政府签署《协定》的日期4月25日,定为两国保护区生态节日“兴凯湖节”。

在三江自然保护区,他们利用与俄罗斯毗邻的地缘优势,先后与俄罗斯大赫黑契尔、巴斯达克、百隆斯基3个国家自然保护区签定了“共同联合保护乌苏里江、黑龙江流域自然环境合作协议”,该合作使这一地区的共同保护面积达到14万平方公里,保护动物400余种,植物1000余种。

2005年6月8日,世界自然基金会 (WWF) 和省林业厅共同举办了“献给地球的礼物”庆典活动。黑龙江由此也成为全球第127份“献给地球的礼物”。世界自然基金会认为黑龙江省位于“黑龙江流域”的中心地带,该流域被WWF确认为全球五大优先生态之一,也是经科学论证为世界上生态特点和生物多样性的代表地区。

在这一层面上重新审视黑龙江的湿地资源,身处“黑龙江流域”的我们理应承担更多责任、使命。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