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求索中融入首都发展
中国气象报记者李竞
自2011年10月北京开展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试点工作以来,北京气象部门以“气象工作政府化、气象业务现代化、气象服务社会化”为切入点,通过努力推进气象现代化工作,信心更充足、方向更明确、思路更清晰。随之而来的是气象预报准确率和服务满意度的提高,气象工作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气象融入首都发展的方方面面。
开放合作 力求气象工作政府化
从首都气象服务所特有的政治属性出发,北京市气象局党组要求全市气象部门从党委、政府的角度来思考,通过党委、政府谋划推动现代化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强力推动,市政府连续出台6个文件为气象现代化提供政策保障。同时在市政府出台的相关文件中,“气象”出现的频次增多。
全市气象部门以落实文件为抓手,积极推进气象防灾减灾、人工影响天气、气象安全社区建设、预警信息发布等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通过市部合作共同推进现代化,落实“十二五”气象事业发展六大重点项目,建设应急防御工程。目前,气象物联网工程正在建设中;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工程和人工影响天气二期工程正在办理项目用地手续。
北京市政府领导多次主持召开会议推进重点工程立项。今年2月,分管气象工作的市长林克庆两次听取气象工作专门汇报,特别指出将积极推进北京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将在机构、编制、基础建设规划手续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5月28日,市委常委牛有成听取了筹建市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市人工影响天气指挥部等工作的汇报。
依托政府机构发挥社会管理职能,北京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正式成立,7个有人影业务的区(县)均成立机构并落实了专项经费。13个区(县)建立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协调机制或机构,区(县)236名人员纳入地方编制或由地方财政列支。而此时,北京气象干部被纳入地方交流培训,将“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内容纳入北京市委党校授课内容,分别邀请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和市气象局局长姚学祥于近期给学员授课,受到普遍欢迎。
同时,以首都加强社会管理、建立网格化管理机制为契机,气象部门推动公共气象服务进社区、入网格,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网格长职责、网格绩效管理。以东城区网格化平台为例,600网格的4200多名管理员可收到气象预警服务信息。目前,市气象局成为北京市专项指挥部或专项领导协调工作组44个重要成员单位之一。
目前,北京基层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初步建立,气象信息员在行政村社区的覆盖率达96%,气象信息服务站乡镇街道覆盖率达91%,并与国土、水务等部门建立了气象灾害防御应急联动机制。
集约精细力争气象业务现代化
必须始终把气象业务现代化作为关键和目标,必须在业务系统先进性、预报精准化以及科技支撑上下工夫——这是北京气象工作者的座右铭,他们一年多来的实践诠释了这四个“必须”的重要性。
按照“密、动、立、专”的思路,北京市气象部门不断完善智能感知观测网。目前,自建站网监测密度达8.5公里,在共享其他部门站点后,监测密度达6.8公里,实现了京津冀6部雷达资料在区域数值模式中的应用及开发风廓线组网产品在业务中的使用。此外,首都气象工作者继续推进环境、交通等专业观测网建设,完善都市型现代农业气象观测示范网。
在“看家主业”预报预测水平的提高上,气象部门始终抓关键技术方法,大力实施现代天气气候业务改革。科研人员持之以恒推进数值预报应用开发,升级本地短时临近预报模式,并与美国国家大气科学研究中心开展相关合作。预报员以重大灾害性天气不“漏报”为目标,扩大“三道防线”,进行“三重提示”,上下联动,提高预报预警能力。同时,自北京“7·21”特大暴雨以来,重要天气过程的总结分析已经常态化。
科研人员还不断推进三个集约化数据库建设,提高决策服务响应速度,公众服务类产品入库统一管理,一体化服务系统平台、城市六大专业化预报服务技术研发及系统建设在业务中发挥作用。
与此同时,国际交流合作也如火如荼开展:“城市气象研究-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正式成立,北京气象部门与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等国外六家科研单位签署长期合作协议或备忘录,成立了“云降水物理研究与云水资源开发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并开展了国际国内首届学术交流。依托这些气象科技支撑,调整基层功能布局效果渐显,生态涵养区所在的7个区县气象为农服务特色日益显著,城市功能区所在的7个区县逐步突出城市旅游、城市内涝等城市气象服务特色。
创新机制力拓气象服务社会化
今年6月4日,入汛以来北京首场强降雨来临。为此,《北京日报》,对此次气象台及时预警评价道:“依据重新修订后的气象预警信号,这次气象台发布预警信号,在时间和地点上越来越具体。”同时该报记者还采写了题为《昌平300余村全收到暴雨预警》的报道。这只是气象服务社会化的一个缩影。
北京市气象部门创新机制,不断扩宽气象服务社会化领域:针对今年持续发生的雾霾天气,市气象局组织华北区域气象部门共同开展深层次技术研究,向政府提出《环首都圈雾霾环境气象分析评估及防治对策建议》;针对城市安全运行,完善城市迎峰度夏、扫雪铲冰、城市供暖等多部门专项联动会商机制,规范联动服务流程;联合规划部门开展城市排涝规划研究,联合市政市容委开展冬季供暖气象节能技术应用;建立城市内涝、交通、安全运行等监测预警服务系统;建立极端恶劣天气大型活动安全监管机制。
北京市气象部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分别拓宽和提高了气象信息覆盖面和发布速度。市气象局联合市应急办、市经信委合作开发“北京服务您”政务通知消息服务系统发布预警信息;与移动、联通、电信合作建立强天气预报提示及预警信息手机短信全网发布“绿色通道”;与北京广播电台建立预警信息即时插播机制,与北京电视台建立全频道字幕滚动及挂预警图标工作机制;开拓“气象北京”微博、中国天气通北京版客户端、即时聊天软件等新媒体气象信息发布渠道;联合民政局、安监局等推动气象安全社区认证工作;将北京市各层级的防汛责任人纳入到预警信息决策群组中。
多渠道的发布手段极大提高了气象预警信息发布能力,目前,北京市基本形成可覆盖全市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网络,其中包括近4000块可发布气象预警信息的电子显示屏、2350个农村大喇叭、8850名气象信息员。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