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沁区:做活绿色文章构筑生态农业
近年来,科尔沁区围绕“生态”做活绿色文章,走出了一条“高效益、重环保、具特色”的生态农业新路。眼下,昔日的秸秆被制成食用菌菌棒,荒废的沙地长出了各色瓜果,小小的沼气池开启了农家崭新的生活。
秸秆制菌棒。近日,笔者来到科尔沁区木里图镇大成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农民李金成家的智能化出菇车间,看到一排排的架子上摆满了菌棒,每个菌棒上都长着大大小小的杏鲍菇。大成公司总经理陈喜江介绍,公司每年都要收购玉米芯、玉米秸秆,加上一些干料制作菌棒,一个菌棒的成本仅在1.30元左右。车间的主人李金成说,菇房是他家买下的,温度、湿度都是智能化调控,公司负责技术指导和产品收购,一年四季都出菇,能出10次,纯收入最少7万,最多10万元。现在,该区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玉米芯、玉米秸秆作为制作食用菌菌棒的优质原材料被利用了起来,目前食用菌栽植规模突破2000万棒。
沼气池带给农家生态生活模式。在科尔沁区木里图镇公司村农民王永财家, “啪”的一声,老王一扭开沼气灶开关,淡蓝色的火焰蹿起,老王告诉我们,“用沼气炉做饭既干净又方便,个把小时一顿饭就做好了。”近年来,该区以“沼气扶贫建设项目”为载体,创建示范点、示范村、示范户,引导农户发展生态农业,大力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猪—牛—沼—菜—林果”生态模式,先后建起沼气村74个,县级沼气服务站1个,村级沼气服务网点38个,沼气池5524座,据了解,使用沼气,每户农家年可节约燃料费300元,节省化肥、农药款200元,有机肥让种植业增产增值,良好的环境也让养殖业的收益不断增加。
沙地特色经济强区富民。为合理利用沙地科尔沁区不断探索,不断的尝试。后来,这里的人们发现葡萄喜水、喜光、喜通透性良好的沙壤土,于是开始大力推广沙地葡萄,如今沙地葡萄成了当地特色产业,现已发展到了8万亩。沙地葡萄的培育成功,极大地调动了科尔沁人治沙用沙的积极性,他们又尝试着在沙地上种植李子、蒙古野果、沙地西瓜、沙地花生、沙地小杂粮等。经过不懈的努力,以莫力庙羊场为主的沙地葡萄,辐射、带动周边乡镇早已成为科尔沁区强势产业,以敖力布皋镇为主的“沙地西瓜”、“沙地杂粮”产业也已成为该区生态农业品牌,一年一度的“金秋采摘节”、“沙地西瓜节”更是引来大江南北的不少客商。沙土地上的农民也因这些生态产业,挺起了腰杆,鼓起了腰包。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