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的力量
公元2000年,当人们还沉浸在跨入新千年的喜悦里时,频繁的沙尘暴却不期而至。这年的3、4月间,中国北方地区连续发生了12次较大的浮尘、扬沙和沙尘暴天气。其频率之高、范围之广、强度之大,为建国以来所罕见。
恶劣的扬沙和沙尘暴天气,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也牵动着中央领导的心。5月12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朱熔基亲临河北以及内蒙古的多伦县、正蓝旗、太仆寺旗视察,并作出重要指示:“防沙止漠刻不容缓,生态屏障势在必建”。
2002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五部委联合下发《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规划(2001-2010年)》,从此,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全面展开。
其中,内蒙古工程区范围包括赤峰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包头市4个盟市和二连浩特等31个旗县区。工程区总面积36.9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31.9%,占全国京津风沙源工程区总面积的80.6%。为此,自治区提出了“建设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的战略目标,把生态建设作为最大的基础建设,把防沙治沙作为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
多年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兼顾综合效益,实行了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结合,把增加农牧民收入融入工程建设之中,使工程建设同农牧民群众紧密结合,创建出一大批优质高效的防风固沙、保水涵源、护田兴牧的“致富工程”。内蒙古把沙源治理办成一项兴家立业的惠民工程。
在生态优先的前提下,内蒙古以林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以拓宽农牧民就业增收为目标,依托工程建设和工程区资源,建设了一批灌木原料林、灌木饲料林、经济林基地;发展了种苗、花卉、森林食品、森林和沙漠中草药栽培、野生动植物驯养繁殖以及森林生态、沙漠景观旅游等产业;依托林沙产业发展,培育了一批与工程建设结合紧密且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科技开发能力、精深加工生产能力、辐射带动能力的优势项目,发挥了林业的多重功能,实现了林业的多重效益,带动了农牧民增收。走上了一条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011年,国务院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称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生态明显改善。与2001年相比,工程区土壤风蚀总量减少5.2亿吨,土壤水蚀总量减少2.87亿吨,地表释尘量减少1352万吨,同比分别减少了44%、82%和43.3%,有效减缓了沙尘天气对京津地区的影响。
10年来,工程区植被明显恢复,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林草植被覆盖率显著提高。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好转,农牧业生产条件逐步改善,带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增长,加快了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作为重点治理区的赤峰市北部沙区沙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生态屏障初具规模,生态效益开始显现,实现了从“沙撵人走,沙进人退”到“人撵沙走,人进沙退”的转变。
锡林郭勒盟的浑善达克沙地植被状况明显好转,长420公里,宽3公里,横跨5个旗县的浑善达克沙地南缘防护体系初步形成,有效地控制了沙地南移。
乌兰察布市阴山北麓长300公里,宽50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已基本形成,风蚀沙化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满山的绿色,储备了财富,使农牧民的收入将在较长一个时期稳步提升。
经国务院批准,京津风沙源工程二期即将启动实施,内蒙古将有更多旗县纳入工程建设范围。(记者 方弘 通讯员 林岩 敖东)

责任编辑:ahaoxie
>> 相关资讯:河北省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综述 京津风沙源已成沙尘暴减弱区 京津风沙源治理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京津风沙源区10年变样 北京10年投33亿治理京津风沙源 效果很显著 内蒙古京津风沙源治理项目区沙化面积大幅减少 ![]() |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