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各地要览 >> 华北 >> 内蒙古 >> 正文

内蒙古达里湖进入冬季捕捞 生态保护迎来的丰收

Eedu.org.cn 作者:任晏黎    资讯来源:中国新闻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12-25

  每年的12月中下旬,内蒙古达里湖便进入一年一度的冬季捕捞。

  “哈哈……第一网就是个‘红网’,估计得有8万斤!”这天傍晚19点左右,内蒙古赤峰克什克腾旗达里湖渔场副场长高玉奎激动地说。

  “达里湖盛产野生瓦氏雅罗鱼(俗称华子鱼)、鲫鱼,这里的鱼不用人工喂任何饵料,纯自然生长,商品鱼一般生长期都在四年以上,体积大,肉质也鲜美。”达里湖自然保护区副主任宋丽军介绍。

  12月下旬的一天,达里湖渔场冬捕队就开始泡网,共有三个捕鱼队在不同区域作业,每个捕鱼队今年的任务是27万斤,按打捞上来鱼的重量分配收入,先完成规定数额的大队可以提前收工,总产量不得超过100万斤。

  中午12点左右,三支大队一起开始收网,第一天三支捕鱼队都收获颇丰,共收获12万斤左右,捕鱼一大队还收获最大一个8万斤左右的“红网”,直到傍晚19点左右才收工。

  “红网”对渔民而言是大丰收的意思,在不同的区域和不同的时间对“红网”的标准也不一样。“像在达里湖,以前一般每网可捕几千斤鱼,上1万斤就算‘红网’,现在上2万斤才叫‘红网’。”高玉奎介绍。

  记者看到,达里湖刚刚捕捞出来的鱼单个体积都很大,一斤半至二斤的鲫鱼很多,比在市面上见到的人工饲养鱼还要大三四倍。高玉奎说:“我们通过网漏大小的技术控制,把个头较小的鱼自然放生,捕上来的基本都是较大的商品鱼。”

  达里湖的渔民都是居住在湖周边的牧民和附近的农民,他们从学捕渔开始到现在,都习惯用最传统的方式:先破冰,然后祭湖、泡网、打眼、走杆,再到拉网、出鱼,每一个环节都是渔民在零下30摄氏度左右的冰面上人工完成的,在严冬劳作的背后,包含着渔人对大自然的无限尊敬与热爱。当记者问道为什么不用电器之类的工具时,一位渔民说:“是传承下来的,它爱我们,我们爱它,我们一直都是这样,没有为什么。”

  宋丽军感慨道,“以前达里湖水一退,周边就全是红碱滩,基本寸草不生,近几年由于渔场生态保护逐渐完善,我们通过人工种植和围栏养护措施,湖周边的植被恢复速度很快,效果非常明显。”

  “鱼产卵得有附着物,所谓的附着物就是草,春天湖一涨潮,我们种植的草被淹没,每年都有无数的鱼回游到湖边的草丛里产卵,场面非常壮观。湖边的生态恢复为鱼产卵提供了很好的场地,是单网鱼增产很重要的因素。”宋丽军补充说。

  “现在每年定量打捞也很重要,以前一年捕150万斤鱼,现在每年最多不超过100万斤。”高玉奎说。

  达里湖汉语译为“大海一样的湖”。1997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湖的东西两畔又各有一个湖泊,相依相伴。是内蒙古地区四大名湖之一,也有北方天鹅湖和候鸟天堂之称。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