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西青区“水高庄模式”破解垃圾处理难题
- 设计一个合理可行的分类模式是项目成败的关键,太复杂不利于垃圾分类的推广。因此,水高庄垃圾分类的设计理念就是简单、有效。最终,这一设想通过“两桶一网箱”和“两级分类”模式得以实现,这被称为“水高庄模式”。
- 对于很多村民来说,他们不仅逐渐适应了垃圾分类投放,也在尝试用自己的行动从源头减少垃圾产生量。
全国有200多个城市被垃圾包围,相当数量的垃圾填埋场面临服务期满。垃圾何处去?这样的焦虑也在困扰着本市。
在市农委的支持下,一个关于农村垃圾分类和生物处理的国际合作项目正在西青区水高庄村展开。“随手分一分、做个生态人”、“两级分类好、垃圾变成宝”,在这个小村,一切有关环保的理念正在形成。这个项目,被村民们冠以“立及行动计划”,分别取“垃”“圾”两字的右半部。“立及行动”意为“立即行动”。在城市搞垃圾分类都很难,在农村怎么搞?农民们能做得到吗?能坚持得长久吗?会有效果吗?记者走进水高庄村寻找答案。
垃圾分类 从农村打开突破口
一年前,在市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所长高贤彪的带领下成立了农村垃圾分类处理项目组,并开始了一项调查,那就是摸清一袋生活垃圾到底有着怎样的“旅行”路线。结果发现,拥有超千万人口的本市,仅市内六区的日垃圾产生量就达到3000吨,其中30%进了焚烧炉,剩下的70%通过混合收集的形式进入了填埋场。垃圾增长速度的加快,使得很多填埋场不得不面临着提前结束服务期的尴尬。
10年前,“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处理理念被提出,开展垃圾源头分类,成了很多城市探索的路径。可惜的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城市的垃圾分类举步维艰。
垃圾分类不仅是个环境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项目组通过大量调查研究发现,农村和城市生活存在很大的差异,对实施垃圾分类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活在农村的人们世代有着相对固定的生活区域,在垃圾对土壤、地下水等影响方面,比市区居民有着更为紧密的共同利益;农村农户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城市居民之间相对独立,村民的行为举止更容易受乡风乡俗影响和邻居行为的影响。
这些似乎是在农村开展垃圾分类的有利条件,项目组决定打一场“农村包围城市”的垃圾“歼灭战”。
大家不干净 小家难干净
水高庄这个小村,因具备平房和楼房两种居住形态,同时又因发展旅游业而有着强烈的改变生活环境的愿望。因此,今年被市农委确定为本市“农村清洁工程”的首个试点,村民们有生以来第一次尝试着将各种各样的垃圾分类投放。
“一粒纽扣电池污染的水,居然够一个人用一辈子的。”参加完项目组开展的互动式培训班,村民高宝霞很受震动,她没想到这个平时看似不起眼的问题,居然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其实垃圾分类,对于农村人并不陌生。20年前,高宝霞刚嫁到水高庄村时,那时家家户户都养猪,菜帮子、灰土、剩菜剩饭等垃圾都往猪圈里倒,几乎没有消化不了的垃圾。后来农户养猪的少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塑料袋、旧电池、废金属等各种难以处理的垃圾越来越多。房前屋后、街头巷尾,反正自家以外的地方,就成了天然的垃圾场。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水高庄开始向垃圾宣战,村里成立了保洁队,设置了垃圾箱,将垃圾统一收集、清运,集中填埋到村外一个8米深的巨大垃圾场里。就像水高庄一样,津郊很多农村的垃圾处理都经过了无为而治――乱堆乱放――集中掩埋的阶段。但再大的填埋场也有填满的一天。
简单有效的“水高庄模式”
项目组一直在向村民们传递这样一种理念:垃圾混合在一起是“垃圾”,而分类投放就变成了资源。要解决垃圾成灾的问题,最根本的办法就是从源头对垃圾进行分类和回收,使之重新变成有价值的资源。最终,这一设想通过“两桶一网箱”和“两级分类”模式得以实现,这被项目组称为“水高庄模式”。
走进高宝霞家,院子里一蓝一绿两个铁皮桶很是显眼。垃圾分类已经推行了几个月,作为家庭主妇,她并没有感到麻烦,“你看,每个桶里该放什么,都在桶上标明了。”在她的提示下,记者看到,蓝色的桶主要投放塑胶、纸张、玻璃、金属、织物以及妇婴用品等可回收物,而绿色桶主要放可堆腐的垃圾,比如剩菜剩饭、水果蔬菜、枯枝落叶、动物粪便、扫地土等,电池、灯管、农药瓶等有毒有害物则投放到街道上指定的网箱内。高宝霞告诉记者,每条街道都有蓝色、绿色的垃圾箱,倒垃圾时按颜色对应投放。
“村民只在家里做一次分类就可以了,那就是将可堆腐物与可回收物分开。”项目负责人高贤彪研究员说,“设计一个合理可行的分类模式是项目成败的关键,太复杂不利于垃圾分类的推广,之所以在很多地方垃圾分类推不开,很大一个原因是老百姓觉得分来分去太麻烦。因此,水高庄垃圾分类的设计理念就是简单、有效。”
水高庄将原有的保洁队进行了整编,总共40人,4人一组,一组负责近200户垃圾的收集和运输。绿色垃圾箱1天一清,蓝色垃圾箱3天一清,网箱6个月一清。水高庄这样6000人规模的村需建60个垃圾集中收集点和200个集中收集桶。
分了类的垃圾何处去?项目组通过国际合作的方式,从加拿大引进了世界最先进的垃圾静态有氧转化技术和设备,在村里建起了占地4000平方米的生态处理站,可回收物垃圾在生态站经过再次分类,可堆腐物转化为富含植物营养的有机土,有害垃圾统一回收交由有资质的专业处理场处理。经过分类,水高庄的垃圾一下子减量80%。
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户分类――村收集――站处理,水高庄初步形成了两级垃圾处理模式。几个月以来,垃圾分类给这个小村带来了明显的改变,一些有关环保的理念正在深入人心。
对于很多村民来说,他们不仅逐渐适应了垃圾分类投放,而且也在按照项目组的建议,尝试用自己的行动从源头减少垃圾产生量。“以前没怎么重视,现在越来越感受到垃圾问题关系到自己的生活质量。”生态站工作人员李志俊同时也是一名环保宣传员,他号召大家减少一次性生活用品的使用量,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对于过度包装的商品勇于说“不”。
为鼓励大家的积极性,项目组专门制定了一套奖励机制。在垃圾分类中,推行片区责任制,由保洁员监督每个片区的分类情况,每周进行一次评比,选出1个最好的片区,由保洁员奖励给每户1个“生态人牌”,对塑料袋、地膜等白色垃圾,鼓励农户进行收集,1公斤塑料换取4个“生态人牌”,当农户集满10个“生态人牌”时就可以换取一份礼物。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