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荒滩蜕变生态绿洲
挺立在盐碱荒滩上的滨海新区,曾经被许多外国专家认定为“绿色植物的禁区”。而这里的绿化工程师们克服了世界难题,在这片土地上施展“绿色魔术”。如今,茫茫盐滩已变为全新可持续的生态系统,孕育出一座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宜居新城。
尝土判断盐碱含量
黄明勇是泰达园林集团的一位高级工程师,记者见到他时,身着白袍的他正在天津开发区南港工业区道弯着腰拾土块。40岁出头的黄明勇,由于长期在户外搞研究,几条深深的皱纹已爬上脸颊。“我在采土样,研究土块里的化学成分。”说着,他夹起一点泥土放进嘴里,“土很咸,含盐量大概在5%以上,还有些苦,说明碱度较高。”尝土是黄明勇和同事们的职业习惯,在把土块带回实验室之前,他们就是简单的检测仪。
“管子”技术排走盐碱
从四川农大毕业后,黄明勇来到天津开发区工作,一干就是十几年。“开发区本来的土壤含盐量超过常规10倍,地下水含盐量更是超标30倍,这样恶劣的土质植物难以成活,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率先尝试了‘克隆土’的方法,把植物连着根系包裹着的土一起移植过来。”他说,但三年后效果令人失望。“这种方法成本高、资源消耗大,一旦植物根系扎到克隆土外面就活不长了。”经过反复摸索和试验,他们终于探索出了一种因地制宜的“浅密式暗管排水技术”,简单说就是在自然力的作用下,通过“管子”把土里的盐碱排走。
滨海经验传播海外
在南港工业区的土地上,傲立着一万余棵采用该技术种植的白杨树,这些树苗在原本寸草不生的土地上茁壮成长。在此基础上,黄明勇团队再接再厉,研究出“改良土壤关键技术”,将煤灰、碱渣、中水、泥石膏等废物科学配比注入盐碱地,将其变成适宜植物生长的“生命之土”。这项技术不仅变废为宝,且大大降低了绿化成本,如今已在滨海新区南港、临港、旅游区、轻纺经济区等多地广泛应用。
如今,滨海新区大街小巷已种植56科、170余种植物,树木葱郁、园林环绕。滨海新区改良土质的整套技术荣获国家多项专利和科技进步奖,已推广到全国多个城市。不仅如此,就连瑞典皇家科学院、荷兰瓦根宁大学以及日本、美国的多家外企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都来到滨海新区“取经”,争取成立技术联盟、开展跨国项目,在世界各地复制“滨海经验”。

责任编辑:ahaoxie
>> 相关资讯:乌海市全力打造生态绿洲型山水园林宜居城市 在大漠中建设和谐生态绿洲 绿荫长歌 ![]() |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