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如何打好“生态牌”?专家支招
“来福建四天,呼吸的负氧离子比平时大了N倍,顿时觉得神清气爽。”浙江嘉兴学院教授杜欢政等专家对福建良好的空气质量赞不绝口。
杜欢政认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推动观念的转变。“以前是为了金山银山破坏绿水青山,现在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今后要提升到有了绿水青山就有金山银山。”
“我们在武夷山、政和、屏南等地发现,当地生态环境令人艳羡,绿水青山随处可见,这些绿水青山其实就是金山银山!”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副司长吴晓松说,如果能依靠这些天生丽质的自然资源发展养老产业,比如建养老公寓等,吸引浙江、上海等地老人去度假或养老,相信一定大有“钱”途。“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把人气吸引来,还要让他们留得住、有事干,身心得到充分休养。”他说。
在泰宁调研,杜欢政、吴晓松印象深刻。他们说,依靠绿水青山发展旅游业,泰宁从山区小县华丽变身为旅游大县,开辟了成功之路。良好的生态环境遍地都是黄金。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考验政府的智慧和胆识。
国家发改委环资司调研员赵怀勇说,让调研组感慨的是,很多地方政府已经开始转变观念,宁可慢一点,也要好一点。“在莆田调研期间,当地官员告诉我们,最让他们骄傲的不是财政收入增幅全省第一,而是空气质量全省第一。更让我们震撼的是,为了让百姓有个宜居环境,福州不惜拿出20亿元整治内河。”他说。
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司长何炳光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是在深刻反思工业文明飞速发展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发展难以为继的沉痛教训基础上,继承和发展工业文明,形成的一种遵循自然、经济、社会、生态等整体运行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双赢的人类文明发展新形态。“福建先行先试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将对全国有积极借鉴意义。”何炳光说。
“治本”之策是发展循环经济
“不是污染消灭企业,就是企业消灭污染。”国家发改委宏观院教授杨春平认为,要想保持生态美,减少污染是关键。
环保硬指标一票否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落后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要么达标,要么关门”成为企业别无选择的选择。
“毕竟治污成本高,而且面临很多技术瓶颈,面对一堆污染再想办法治理,往往会陷入被动。”如何减少污染,杨教授开出标本兼治的药方——既要加强污染治理以治标,更要发展循环经济以治本。
杨春平认为,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就是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基本原则,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一种根本变革,是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是突破资源环境瓶颈约束的根本性举措。
杨春平举例说,在山东,钢铁企业推广循环经济,收集生产过程中的余热发电,仅此一项就能增加利润19亿元。国内很多火电厂产生的两大废弃物粉煤灰和脱硫石膏,是产生雾霾天气的罪魁祸首。杨春平说:“把它们循环利用于建材产业,不仅能还百姓蓝天白云,还能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需要打出一套组合拳。”杨春平建议,要建立环保倒逼机制,让环保硬起来,斩断企业排污后路;建立价格机制,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市场化,让企业为破坏环境、消耗能源买单。同时建立财税机制、产业准入机制等,鼓励绿色企业上马,将污染企业拒之门外。
“建议建立新的干部考核机制,让基层干部心无旁骛地抓生态建设。”几乎所有专家都呼吁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干部考核办法,重视“显绩”更重视“潜绩”,把绿色GDP作为干部绩效重要内容。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