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探访江苏土壤污染修复 修复需要因场地而异
苏州化工厂原址杂草丛生,穿厂而过的河道里,散发着呛鼻的气味。中国环境报记者 徐琦 摄
常州一块刚刚完成土壤修复工程的土地上,一幢住宅楼正在兴建。中国环境报记者 马新萍 摄
一根根冲入云霄的烟囱,曾是人们记忆中城市繁荣兴盛的符号,如今,随着“退二进三”战略的实施,大大小小的工厂逐渐远离城市居民视野,犹如退潮。
然而,他们的消失并非表面上那般不着痕迹,实际上,那片土地一直弥漫着污染疑云。在城市土地寸土寸金、地价不断飙升的情势下,如何治好这些生病的土壤,使之重新焕发生机,成为摆在众多大中城市管理者案头的一件大事。
土壤污染治理资金该由谁埋单?治理标准如何制订?土壤修复市场怎样规范?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来到场地污染治理工作起步较早的江苏展开调查。
谁受益谁治理?
濛濛细雨中,记者来到苏州化工厂的原厂址。这一地块位于苏州市南环北侧,从高架桥上看去,青瓦白墙之内,杂草丛生。在周边高楼林立的映衬之下,这一地块凹陷其中,显得格外苍凉。
据了解,创建于1956年的苏州化工厂,曾是国有大型企业,也曾因污染严重使得苏州城南居民叫苦不迭。工厂从2003年开始实施整体搬迁,2007年底,企业彻底搬迁完毕。
虽然污染企业搬走了,但是残留在土壤中的污染带不走。这块场地含有诸如甲胺磷、氯化苯等化学有毒有害物质的可能性最高,残留的化学物质不仅会对浅表层的土壤产生污染,还可能对深层的土壤甚至地下水产生影响。
记者在穿厂而出的河道边看到,河水污浊,且气味呛鼻。在此清淤的一位工人介绍说:“下雨天厂里土壤中的东西会渗到河里。我们不敢在河边,站一段时间会很头晕。这里清淤时要穿防护服,否则皮肤受不了。”
江苏省环境科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许纲熙介绍说,苏州化工厂原址土壤存在有机物析出的巨大环境风险,使得开发商想买不敢买、政府想卖也卖不出去。而要修复它,不仅修复技术复杂,单是修复资金就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