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日渐增多致垃圾污染青海湖生态环境
"最初景区内都没有摆设垃圾箱,出现了景区内到处是垃圾的现象。由于旅客的投诉,集团后来在景区内摆设了垃圾桶,并投入资金购买了垃圾清运车辆。"这位负责人表示,他们只负责收集、处理景区内和投到垃圾桶里的垃圾。而环湖360多公里,除了上述提到的几个景区外,其他地方并没有摆设垃圾桶。
调研组发现,景区内投放的垃圾桶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类,但实际上垃圾还是混合投放,主要包括饮料瓶、易拉罐和食品包装等干垃圾。
除此之外,二郎剑等景区内外餐馆产生的垃圾也是由旅游集团负责处理,这些湿的餐厨垃圾也被送到垃圾填埋场处理。
调研组了解到,目前所有关于垃圾处理产生的费用都来自于旅游集团,他们有两辆垃圾运输车,能够装载两吨多的垃圾。根据游客的数量不同,每天的垃圾清运量为2车~5车不等。
二郎剑景区是吸引游客最多的景区之一,在距离二郎剑景区10公里左右的地方就是一个垃圾填埋场。一位参与调研的志愿者表示,还没有进入填埋场,远远的就闻到了垃圾的臭味。
调研组还发现,这个填埋场很简易,并没有看到任何防渗、沼气收集等设施。只是随意地将垃圾推到这个周边是草场、地势低洼的地方。填埋场的填埋区有两块,最南边的一块填埋了大量的建筑垃圾,距离填埋场较近的地方填埋的是生活垃圾。
与填埋建筑垃圾的填埋区相比,填埋生活垃圾的地方占的面积较大,填埋的垃圾主要是大量的可回收物,像塑料瓶、易拉罐、大量的食品包装纸箱子和塑料食品包装袋,以及餐馆里产生的餐厨垃圾。
住在填埋场附近的一户牧民告诉调研组,这个填埋场原来是他们家的草场,从2003年起改为填埋场,使用期是20年。由于垃圾填埋场最初没有做任何拦网,冬天有风时,填埋场的很多垃圾被刮到草场区。过去这些年里,他家有17只羊因为吞噬垃圾而死掉。
距离二郎剑景区最近的这个填埋场并不是各个景区垃圾的统一填埋处。在沙岛景区调研时,景区工作人员谈到离沙岛景区不远处也有一个填埋场。调研组到实地看后才得知,这个填埋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填埋场,而是一个挖沙后产生的巨大的坑,旁边还有挖掘机在工作着。
和二郎剑垃圾填埋场不同的是,这个填埋坑填埋的垃圾并没有巨大的臭味。调研组的志愿者们观察其填埋的垃圾成份,发现主要是矿泉水瓶、易拉罐、各种食品纸箱子,以及各种各样的塑料食品包装袋。
调研团队发现,鸟岛等其它景区填埋的情况和沙岛类似。旅游集团所说的各个景区的垃圾会集中起来进行填埋的情况并非属实。
私人景点何以成为垃圾制造大户?
在青海湖周边有很多私人景点,由于价低优势,这些景点成了垃圾泛滥的地方。而当地牧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带来了不少垃圾。
调研组在调研中还发现,除了各个旅游景区产生了大量垃圾之外,很多私人景点也是垃圾制造大户。
“沿着青海湖环湖东路和109国道、306国道到青海湖边的中间地带走,会发现大量牧民开设的私人景点。”调研组一位志愿者说,这些私人景点往往是一些周边牧民聚集后开设的骑马、骑牦牛、看油菜花、划沙等项目,并不属于青海湖旅游集团管理。由于每次骑马、划沙一般是20元,吸引了很多到青海湖旅游的游客在这些景点停留。
因为有着价低的优势,这些私人景点成了垃圾泛滥的地方。没有垃圾箱,也没有人收集,游客们直接将垃圾扔到路边、草丛里或者沙地上。所有的这些垃圾无外乎都是饮料瓶、易拉罐、啤酒瓶和各种各样的塑料食品包装,还有大量的方便面桶。
这些私人景点因为紧挨着青海湖,垃圾无人清理,每当冬天大风来临时,许多垃圾被刮进了青海湖。
除了私人旅游景点之外,牧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产生了不少的垃圾。
调研组了解到,自从部分牧民响应国家政策集中定居后,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多的改变。其中一个变化就是很多包装食品开始进入牧民的生活中,另外就是定居后房屋建设和装修产生了很多建筑垃圾。
很多牧民将食品塑料包装直接投到做饭的炉子里烧掉了,他们为什么选择将塑料包装烧掉?
调研组一位志愿者说,一方面是因为当地传统文化里是不希望看到脏的东西,但是他们又无法处理垃圾,所以就直接烧掉了;二是因为没有可以投放垃圾的垃圾桶。
而其它垃圾,如大一些的饮料瓶、玻璃瓶以及大量的建筑垃圾,就直接倾倒在聚集区的低洼处。这些低洼处往往就紧挨着河流。此外,还有很多低洼处或者大坑是由于挖沙或者修建两旁的公路出现的,很多垃圾被直接倒进这些坑里,直接影响了周边草场的生态环境。
由于牧民生活方式的改变,牧民集中居住点的垃圾也就成了问题。在放牧的时候,他们也会带上一些工厂加工的食品或者矿泉水和饮料。放牧期间吃掉的这些食品,食品包装就留在了草原上。
调研组还发现,牧区地广人稀,流动的商店也带来了流动的垃圾。
“牧区的商店是流动的,就像以前没有定居的放牧生活方式一样。他们往往选择在有人家的牧区扎起帐篷,住上1个月,然后再挪到下个地方。”一位志愿者说,以前这样的商店不会留下问题,但是现在这些流动商店产生的垃圾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些商店卖的商品和城市社区小型超市差不多。”
调研组在实地走访一个刚刚搬走的流动商店时,发现商店驻扎地方的公路两旁留有大量的垃圾:啤酒瓶、纸箱子、易拉罐、饮料瓶、各种塑料食品包装。商店搬走后,这些被直接丢掉的垃圾就无人问津了,而在垃圾旁边,就是碧绿的草场和流向青海湖的河流。
青海湖周边的垃圾该何去何从?
对于管理部门来说,要改变目前垃圾的末端处理模式,在环湖周边合理距离内设置垃圾桶;在牧区建立垃圾收集和处理系统。并且要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按照青海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的说法,在青海湖环湖360多公里的范围内,有100多人在捡拾垃圾。但是调研组在调研过程中,并没有看到这样的场景,只发现了一个三轮车,上面写着“青海湖垃圾收集”的字样,但是车里只是牛羊粪,没有一点垃圾。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环湖周边,特别是上述私人景点还到处是垃圾遍地的现象。
调研组一位负责人说,根据他们的调研,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青海湖景区范围之内,旅游集团收集的垃圾只是做了简易填埋,并没有做任何的无害化处理;而填埋的垃圾中,含有大量具有可回收价值的可回收物;至于景区外的垃圾,目前则是处于无人问津的状况。
调研结束后,调研组对如何处理青海湖垃圾、保护好这个美丽的湖泊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青海省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和青海省青海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要改变目前垃圾的末端处理模式:
——将垃圾中的所有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可回收物,如塑料瓶、易拉罐、纸箱子等,尽可能做到回收再利用。对产生的垃圾量,尤其是对产生的可回收物做好详细的统计。根据产生的数量,建立起回收处理的系统;
——将旅游景区产生的餐厨垃圾分离出来,做好餐厨垃圾的回收、处理,这将大大减少垃圾填埋中产生的臭味、渗滤液和沼气等问题;
——改变目前简易填埋的方式,实现填埋场的卫生填埋,做好防渗等设施;
——除了景区内,环湖周边也要按照合理的距离设立垃圾桶,让游客能够将垃圾投放到垃圾桶中。
其次,青海省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和青海省青海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要做好针对游客的垃圾回收教育问题,提倡无痕旅游。通过短信通知、培训等方式,提高导游对垃圾问题的认识,提高游客对环青海湖垃圾现状的认识。
对于青海湖周边牧区产生的垃圾问题,调研组认为,一方面,可以根据牧民集中居住区和牧区的垃圾产生的具体情况,建立垃圾收集和处理系统,根据产生量实行每月运输一次。
另一方面,要结合当地实际,乡镇政府与当地环保组织联合,针对垃圾问题做一些宣传和教育工作,避免垃圾露天焚烧,或者被随意扔到河里和低洼处。
青海湖周边的垃圾大部分都是因为旅游人群进入后而产生的,调研组根据这一状况,呼吁饮料生产企业也要负起企业的社会责任。
“我们呼吁农夫山泉、红牛、康师傅等饮料生产商通过支持当地环保组织建立适合环湖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肩负起回收和处理这些包装物的责任。”调研组一位负责人表示。
“我们将会持续性地关注青海湖的垃圾问题,而南加有了社会力量的帮助,他将会更加有信心做好青海湖的志愿保护行动。”这位负责人说。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