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荒漠化 保障绿洲生态安全
科学治沙 让“万亩黄沙”变“万两黄金”
实践证明,沙漠不仅能治,而且能够变害为宝。我区各地坚持治沙与治穷相结合,在确保生态改善的同时,通过发展沙区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目前,和田地区已初步形成了以中药材、经济林果、沙区设施农业等为重点的沙区特色产业,并带动了种植、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在相关科技人员带动下,和田地区现有人工红柳面积30.60万亩,接种大芸面积达25.04万亩。民丰县若克雅乡博斯坦村和于田县奥依托合拉克乡兰干吾斯塘村农民因种植红柳大芸,户均年收入高达15000元以上,成为远近闻名的“红柳大芸致富村”。
新疆和田阳光沙漠公司在洛浦县、于田县建立近5万亩沙漠玫瑰种植基地,近百户农民种植玫瑰花的收入,占其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而企业生产的玫瑰精油、玫瑰露、玫瑰花茶、玫瑰花酱等产品也远销日本、韩国,年产值近亿元。
和田地区治沙办主任赵忠久说:“沙区农民依托沙产业后,有了稳定的收入,老百姓也积极参与荒漠植被的管护,把胡杨、红柳等当作一笔来之不易的绿色财富。”
“十一五”期间,我区新增肉苁蓉、沙棘、黑加仑、枸杞等特色沙区药用植物种植36万亩,总面积达110万亩,带动相关深加工企业近120家,年产值近20亿元。以沙区药用植物种植及深加工为主体的沙产业正在兴起,并将成为继特色林果业后又一新兴林业产业。
去年,自治区林业厅还专门印发了《新疆沙产业规划纲要(2011-2020年》,鼓励沙区建立竞争力强、区域分工合理、产销统筹、覆盖优势产品的沙产业体系,提高沙产业现代化水平,为沙区巩固生态建设成果,促进农牧民增收,推动沙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
沙路漫漫 打好治沙长期攻坚战
“我区的沙化形势依然严峻,沙化土地在局部地区仍在扩展。目前,全区还有81个县市、120多个农垦团场的近1800万人长期饱受风沙危害。”自治区防沙治沙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王天斌说。
据了解,目前新疆沙化土地仍以每年82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每年因风沙危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0多亿元。土地沙化仍是制约我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干旱少雨、大风频繁、沙漠面积大是长期以来导致我区存在土地沙化的自然因素;天然草原的过度经营、森林资源的严重超采、土地资源的粗放开发等加剧土地沙化的人为因素也不容忽视。同时还存在专业队伍缺乏,防沙治沙成本大,资金困难等问题。
在我区,一般情况下治沙成本在1200元至1800元/亩之间,由于我区各地财政收入有限,政府在工程性防沙治沙中急需项目和经费的支持。
“我们规划的河东治沙基地项目面积达30万亩,总投资需8.9亿元,资金短缺问题是我们目前防沙治沙工程建设的最大困难。”且末县林业局局长蒋建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治理过程中,一些对沙漠认识上的误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治理效果。沙漠在地球上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地球上各种生态系统相互支持和制约,组成了全球的大生态系统。人类与沙漠的正确关系应当是:人与沙漠和谐共存,既要避免‘沙进人退’,也不要盲目地‘向沙漠进军’。” 王天斌提醒说。
不过,自治区将推进实施准噶尔盆地南缘和塔里木盆地周边防沙治沙工程,以建立完善稳固的绿洲防沙治沙生态防护体系为重点,通过营造大型防风基干林、绿洲内部农田防护林和实施林草植被的封育保护,遏制土地沙化扩展趋势,保障绿洲生态安全。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