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态 新疆牧鸡牧鸭产业化带来双赢
亚心网讯(记者 赵悦)新疆人爱吃鸡,广大市民对于虫草鸡、走地鸡等叫法并不陌生,于是食蝗牧鸡在市场上十分畅销,牧鸡产业因此不断扩大,产业链逐渐延伸。农牧民牧放鸡鸭,在消灭蝗虫的同时又生产出绿色肉、蛋等畜产品,可谓一举两得。但由于本地饮食习惯的问题,牧鸭比起热销的牧鸡,产业渠道却亟待疏通。
牧鸡牧鸭活跃治蝗一线
近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畜牧厅按照“绿色环保、资源节约、生态友好”的整体环境要求,在草原生物灾害防治工作中提出了“以生物防治为主、化学农药防治为辅”的方针,大力推广生物防治技术。目前,全疆草原生物化防治面积占防治总面积的比例近70%。
据测算,一只牧鸡一个防治季节(70天左右)可捕食7亩地的蝗虫,一只牧鸭在牧放期内可捕食15亩地的蝗虫。目前,全疆每年约有50万只牧鸡牧鸭活跃在治蝗一线,主要分布在北疆和东疆沿天山一带,成为新疆草原灭蝗的“生力军”。
让各地州牧民高兴的是,牧放鸡鸭既可以治蝗,保护自家草场生态,还可以享受到优惠政策的扶持。6月20日,哈密地区蝗虫鼠害预测预报防治站站长李占武告诉记者,在地县(市)治蝗站、草原站指定的草原区域和时间内,地区对采取放牧采食蝗虫养殖的牧民给予鸡鸭苗、现金或者饲料补助。
??牧鸡产业链不断延伸
“牧鸡牧鸭养殖可达到经济效益、生态环保双赢的目的,在草原牧区推广意义重大。”自治区治蝗灭鼠指挥部办公室主任穆晨告诉记者。现在全疆各地州草原管理部门纷纷在草原蝗虫灾害高发区养殖鸡鸭,这种生物防治蝗虫的方法,既能降低政府治蝗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又带动了牧区养禽业发展,增加了牧民收入。
据了解,从每年的5月开始,新疆草原春秋牧场就进入蝗虫发生期,这时经过防疫处理的60日龄左右的鸡苗和20日龄左右的鸭苗,进入草原蝗害区牧放,能有效降低草场蝗虫虫口密度。而一个防治期结束后,绿色肉、蛋等畜产品也面市了。
牧鸡牧鸭已成为牧民致富的新途径。据了解,阿勒泰地区每年养殖牧鸡牧鸭近18万只,哈密地区每年养殖牧鸡牧鸭达10万只,以“大盘鸡”驰名的沙湾县,每年出栏牧鸡更是高达13万只,食蝗牧鸡每只能卖到80元—100元,带动了1000多户定居牧民养殖致富。
“县里经过试验,选定了芦花鸡、青脚鸡、杂交鸡等较为适宜放养的牧鸡品种,牧鸡在出栏季节由县‘大盘美食城’高价收购,每只养成的牧鸡纯利润达20元—30元。”6月20日,谈起县里的牧鸡养殖,沙湾县草原工作站党支部书记波拉提·朱马汗兴奋地说。
波拉提·朱马汗说,牧鸡借助“大盘鸡”产业,很快形成了产业链。县里引导合作社建立牧鸡生产基地,让牧鸡生产形成规模,并注册了“阿腾不拉克”牧鸡商标,生产出了排酸牧鸡肉,市场供不应求,产业链逐渐延伸。
牧鸭产业渠道亟待疏通
牧鸭在草原上以蝗虫为食,每天行走十多公里,肉质鲜美细嫩、脂肪含量适中,营养价值高,是极好的天然绿色食品,市场销量应该不错,但实际情况却非如此。由于新疆人的饮食习惯,人们更喜欢吃鸡,牧鸭较少走上百姓餐桌。
“我们已经解决了鸭怎么吃蝗虫的问题,但怎么吃鸭的问题又来了。”李占武说。由于鸭子容易成活,抗逆性好,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强,哈密地区山区草原牧民养鸭较多。但牧鸭的屠宰加工和市场销售环节缺失,如何推销出去,就成了大问题。
“哈密市烤鸭店从内地进鸭子,一只11.5元,还送货上门。那些店嫌我们牧鸭太贵。”李占武说。
如今,有了政策的鼓励、支持和引导,哈密地区农牧民养殖牧鸭的热情很高,李占武也在积极查阅有关资料,希望能找到合适的办法与食品企业合作,为今后该地区牧鸭养殖数量增加、产业做大做准备。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