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各地要览 >> 西南 >> 贵州 >> 正文

贵州省石漠化治理实现生态效益双丰收

Eedu.org.cn 作者:佚名    资讯来源:贵州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6-17

  山上的石头不再长了,农民的腰包开始鼓了。

  6月初,记者深入晴隆、贞丰等地采访,发现曾经白花花的石山披上了绿装,青草喂肥了羊儿,石缝里长出的花椒树被密密的果实压弯了腰……

  让人恐慌的“石魔”被制伏了!

  曾经搬离的村民又回到家乡发展特色生态产业走上致富路。

  向“石魔”宣战

  从贵州的东往西走,树木越来越少,石头越来越多。

  多年前,记者走进毕节,白花花的嶙峋乱石让人有窒息的感觉。该市岩溶出露面积2.1万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79.3%。

  由于过度开垦,水土严重流失,关岭、晴隆、贞丰一带的群众曾以为石头会长,石漠化就像魔鬼一样令人害怕。

  贵州是我国土地石漠化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据2005年监测结果显示,石漠化面积达3.31万平方公里。且每年以2%的速度扩大,很多地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

  但地处长江、珠江上游的贵州人多地少,大规模移民搬迁不具备条件,且“两江”屏障还需要广大群众去建设,所以必须通过治理向石山要地“绝地逢生”。

  西部大开发以来,我省借助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建设工程和易地扶贫搬迁等工程,围绕增加植被、建设基本口粮田、发展草地畜牧业、农村能源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发展后续产业等六大任务,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这个地方什么庄稼都长不好,唯独石头长得最快!”几年前毕节市七星关区鸭池镇一位农民几乎绝望地说。

  如今,这里已种满了梨、桃等经果林,苍翠欲滴,昔日乱石岗,如今花果香。

  鸭池镇在治理石漠化过程中,在上游缺水少土的石山区封山育林;在中度石漠化陡坡耕地应用营林措施进行生态重建;在中、轻度荒草地人工种草配套养畜;在低于25度的中度、轻度石漠化耕地类型区实施坡改梯工程。走出了以“林草粮果牧”相结合的“生态农业导向型治理模式”。

  我省还涌现出种草养羊的晴隆模式、贞丰坪上模式,种植花椒的贞丰顶坛模式、关岭模式等。

  这些成功模式,让贵州各族人民坚信“石魔”是可以制伏的。

  2008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治理石漠化,我省最为严重的55个石漠化县被纳入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试点范围。这标志着我省正式向“石魔”宣战!

  “十一五”时期,我省共治理石漠化面积6615平方公里,占全省石漠化面积的20%。2010年,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48元,是2005年的1.25倍。

  组合兵团全面开战

  2010年春,贵州那场百年不遇的干旱惊动了中央领导,全面治理贵州石漠化再次被提上重要议程。

  温家宝总理到贵州视察工作时明确指出,把贵州的水利建设与生态建设、石漠化建设三者结合起来,三位一体,科学规划,统筹安排,从根本上解决制约贵州发展问题。按照温总理的指示精神,我省编制完成了水利建设、生态建设(林业)、石漠化治理三个专题规划,并得到了中央批准。

  按照规划,从2011年开始,我省有石漠化治理任务的78个县全部得到中央专项资金支持,率先在全国实现石漠化治理工程全覆盖。今年初,国发2号文件将做好石漠化综合治理明确为贵州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点规划,要求整合各方面资源,确保到2015年完成1.79万平方公里的石漠化治理。

  工程实施4年来,国家共安排我省石漠化综合治理专项资金18亿元,其中林业建设项目资金近8亿元。

  除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专项资金外,2005年来,我省石漠化地区通过实施林业重点工程,累计完成中央林业重点工程投资近30亿元,完成营造林近2000万亩。

  通过综合治理,我省石漠化综合治理成效较为明显,据贵州省林业厅最新监测结果显示,全省石漠化面积减少了29万余公顷。

  目前,我省正按照“水利建设与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三者紧密结合,三位一体”的思路,投资253亿元在78个石漠化治理县(市)重点实施林草植被保护和建设、草地建设和草食禽畜牧业发展、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及异地扶贫搬迁和劳务输出等5大工程,加快石漠化综合治理。

  伏“石魔”生态效益双丰收

  一项大型惠民工程的成败关键在方向和思路。

  贞丰县北盘江镇是我省石漠化的重灾区之一。该镇银洞湾村农民在漫山的岩石中寻找稀薄的土壤种植玉米,一年的收成只够吃3个月。村民胡明忠为了生存,上世纪80年代中期曾举家搬离。10年后,胡明忠在当地政府的鼓励下返乡种植花椒,现在家庭平均年收入6万元左右,不仅建起了一栋3层小楼,还购买了一辆客车从事交通运输。他说:“种花椒既赚钱又保护水土。”

  如今,贞丰县北盘江镇的嶙峋山石间,已种满了花椒,该镇2011年人均纯收入达4800元,90%花椒。

  目标相同,但各自走的路却不尽相同,结果却是一样的——生态效益双丰收。

  与银洞湾村隔着一条北盘江的关岭自治县板贵乡,两岸石头一样多,但板贵人在发展花椒的同时,更注重发展经济效益更高的火龙果。

  2007年,关岭学习罗甸治石经验引进火龙果种植,现每亩产量3000公斤以上,年收入1万元以上。当地也把火龙果作为继花椒、砂仁之后的又一支柱产业发展。

  贵州各族人民正以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克服种种困难,不断开拓创新,在石旮旯的“狭缝”中继续创造新的奇迹!我省正广泛推广三大治理石漠化品牌模式之一“晴隆模式”。

  在晴隆县的江满草场上,62岁的农民易辉能在青草悠悠的山坡上悠闲地放着羊。九年前,这里全是石头和荒土。

  晴隆县从2001年开始实施波尔山羊产业化扶贫试点项目,将种草养羊和生态治理结合起来,10年来种植人工牧草近30万亩,改良草场2万多亩,项目区的农民人均收入由2000年的不足630元增加到现今的4000多元。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平方公里左右。

  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郑文凯说:“贵州把环境治理同农民利益结合起来,有助于在贫困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的有效保护。”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