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将红树林打造成城市“生态名片”
我区计划不断扩大淡水红树林种植面积,提升城市品位
本报讯 (记者谭栋元 陈晓 实习生谢晓洁)昨日上午,记者从区城管局(林业和园林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后,我区将不断扩大淡水红树林种植面积,并将红树林打造成番禺的“生态名片”,提升城市品位。
我区是广东最早引入淡水红树林种植的地区,也是目前广东种植淡水红树林面积最大、最具成效的地区。昨天上午,记者跟随省、市、区媒体采访团先后参观了石楼镇淡水红树林培育基地和化龙种植的红树林。石楼镇淡水红树林培育基地的树苗长势喜人,现在已经培育有淡水红树林6个品种,苗木总量接近2000万棵。
据介绍,淡水红树林不但能适应淡、污水环境,更能在城市污水环境中快速生长,发挥其“清道夫”的功能。目前我区种植的淡水红树林已达3300多亩,红树林在珠江两岸的防洪护堤、防风固沙、生态绿化、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有良好的功用。广州大学城、化龙、石楼、大岗等地的水岸在大面积种植淡水红树林后,生态环境有效改善,呈现出空气清新、候鸟飞翔的优美祥和景象。
红树林是一种生长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岸和河口的植物群落,具有维持滨海湿地的生态平衡,净淤保滩,固岸护堤,净化海水和空气,防风,抗海潮侵袭等作用。据了解,传统红树林大部分只能生长于淤泥沉积的热带亚热带海岸和海湾,或河流出口处的冲积盐土或含盐沙壤土上,而无法生长在海潮达不到的河岸。地域与水源限制了红树林的种植范围,红树林的生态修复功能特性也因此局限于沿海地区而体现不出更大的生态价值。广州红树林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的专家学者经过十多年的引种、选种、驯化、进化等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适应淡、污水环境生长的淡水红树林品种,其中有部分品种在-4℃的低温环境仍能正常生长。淡水红树林的成功培育,意味着红树林将突破出地域气候、水源水质的限制,从海岸向内陆挺进,由热带亚热带向北扩展,在更广阔区域发挥作用。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