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漓江 ——2011漓江生态保护回顾
游船如织的漓江是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 (资料图片) 首席记者 龚亮勇
很难再找到一条江河,对一个城市如此重要。
漓江,桂林的母亲河,以其自然之美成为世界旅游黄金水道,也成为这座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之源。
当桂林人站在建设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新起点上,描绘桂林与海南、云南组成中国旅游“金三角”的图景时,漓江绝对是其中的重彩。
然而,非法挖沙留下的疮孔,枯水季裸露的河床,又在倾诉着漓江的脆弱。
对这一切,桂林人都在仔细聆听,以其智慧和勇气去呵护,去反哺。
2011年即将跨过,我们回眸漓江,记录它与桂林人的故事。
1 漓江之忧
12月9日,漓江解放桥至象鼻山段,近200米宽的河床只剩宽10来米的河道,游船沿着狭窄水道谨慎航行,船底还不时传来刮蹭卵石的声音。象山公园,不时有慕名观赏“神象饮水”的游客发出惋惜,因为象鼻已露出水面,周遭水草裸露。
据水文部门监测,当天市区漓江水流量仅为12.6立方米/秒。11月漓江月平均流量每秒21.6立方米,比历年同期减少了46.2%。这条黄金水道接待过包括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政要在内的1000多万境外游客,缺水危机步步紧逼。
这与漓江山区丘陵雨源性河流的先天特性直接关联。虽然漓江流域年降雨量达到1900毫米以上,但时间分布极为不均,3月至8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0%,9月至次年2月降雨量仅占20%。今年的气候条件更为不利。
据桂林气象台台长李向红介绍,今年1至11月,桂林市和漓江上游的灵川县降雨量与历年同期相比减少了40%,漓江上游的兴安县年降雨量与历年同期相比减少了35%。
漓江的“渴”也有人为因素。
记者从市林业局了解到,虽然还没有细致地摸底,但漓江流域森林面临着严峻考验却是不争的事实。该局2011年4月的一份《漓江生态保护与建设情况汇报》中指出:漓江流域森林资源数量增加,但单位面积蓄积量有所下降,特别是涵养水源能力强的阔叶林近成熟林面积减少、质量下降,致使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下降。
因为流经喀斯特地貌区,河床是鹅卵石,漓江拥有很好的自净能力,也正因如此,漓江及其支流的河沙特别纯净、细腻。但当这一切被挖沙者瞄上后,漓江及其支流的河道便变得千疮百孔,致使地表水流量下降。
尽管行政部门对挖沙行为采取了一次又一次的专项整治行动,却屡治不止。这一年来,从本报2月份报道漓江灵川段多处河道又现挖沙船,到中国新闻网11月再次刊登该段采沙猖獗的消息,漓江上疯狂的挖沙船依旧成为媒体版面上的常客。
除了水量问题,城市的发展也让漓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生态压力。
市委政策研究室调研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王清荣告诉记者,桂林城市污水处理系统还不够完善,桂林城区还有20%的城市生活污水直排漓江。据环保部门估计,每年漓江两岸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为3285万立方米,生活垃圾排放量为13.8万吨;桂林市规划区内现有湖塘仅剩25个,面积约为55公顷,均比上世纪50年代减少一半;具有“漓江之肾”作用的临桂会仙湿地面积仅有不到宋朝时期的十分之一,建国初期的六分之一。
这些数字,描绘着漓江的伤痛,也沉重地压在肩负保护漓江职责的桂林人的心里。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