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漓江 ——2011漓江生态保护回顾
3 保护之力
如何保护好漓江,成了桂林人幸福的烦恼。尽管它让城市发展的每一步都小心翼翼,尽管它也让财政支配显得捉襟见肘,但桂林人却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不断迈出坚实的步子。
桂林理工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郭纯青从专业角度关注漓江已有三十年,对此他有一句中肯的评价:“对于漓江的保护,桂林历届政府是倾注了心力的。”
“桂林已竭尽全力逐年增加对漓江保护的投入。”王清荣告诉记者,2009年,桂林全市财政收入只有97亿元,但当年市本级财政投入保护漓江的资金达2.5亿多元。
人力、物力、财力上的倾力付出,化作了漓江的一道道屏障。
记者从市林业局了解到,十多年来,桂林投入3.05亿元,在漓江流域共完成人工造林15.79万公顷,完成封山育林12.23万公顷。
为提高漓江流域封山育林成效,林业部门在农村能源建设方面摸索出了“养殖——— 沼气——— 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十多年来,在漓江流域共投入2400多万元用于农村能源建设,其中建沼气池18.7万座,总入户率达到56%,比十年前提高了41个百分点;建省柴节能灶41.2万个,安装太阳能热水器3274平方米,微型小水电1863台,装机容量1676.7千瓦。
这些举措,改变了农村的面貌,也让漓江流域的森林资源得以休养生息。
2009年9月,为了给漓江“解渴”,总投资40.47亿元的桂林市防洪及漓江补水枢纽工程上马。该工程是在漓江上游干流及其支流上修建斧子口、小溶江及川江三座水利枢纽工程,37024亩的占地面积、44.66万平方米的淹没房屋面积以及7578人的搬迁人口,换来的是合计4.38亿立方米的总库容。
记者从负责该项目的桂林市大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了解到,截至今年11月20日,三座水库共完成投资22.364亿元,占计划的54.95%。其中川江水利枢纽进度最快,水库大坝基础开挖已经完成,大坝已浇筑混凝土34.5万方,完成计划的76.67%。整个项目计划2014年3月完工。
届时,三座水库可向漓江补水,使河道枯水期流量达到60立方米/秒。“神象”无法饮水的尴尬,或将成为历史。
4 新的起点
“如果不把漓江治理好,即使工农业生产发展得快,市政建设搞得再好,那也是功不抵过啊。”1973年,漓江边,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眉头紧锁的一句叮嘱,把保护漓江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38年间,桂林人在践行的过程中也不断思考与探索:如何才能给予漓江更科学有效的保护?
多年成果与教训的总结,行政者、专家、学者和普通桂林人渐渐达成一个共识:保护漓江,需要一部量身定做、具有操作性的法规来搭建起一个坚实的平台与保障。
2007年,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在桂林召开年会,通过并发布了《漓江宣言》,呼吁立法保护漓江。当年底,在桂林市政府的申请下,自治区法制办将漓江保护立法项目立项。
2009年,桂林市政府成立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漓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起草领导小组,由市法制办牵头,组织了7个部门和单位开始了艰苦的考察调研和起草工作,并在2010年初将草案出稿送审。
2010、2011年,桂林市政府连续两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积极推动《条例》”都成为工作部署中的重要内容。
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2011年的11月结出了硕果。
在自治区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条例》被表决通过,并定于明年1月1日起施行,成为广西首部保护漓江的地方性法规。
“在桂林科学保护漓江的历史上,这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王清荣说,《条例》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自治区、市、县各级保护漓江的职责、任务和主要措施,使科学保护漓江步入了法治的轨道。此外,《条例》也为桂林推进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建设提供了地方法规的支撑。
多年关注漓江的一位政府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漓江上游挖沙屡禁不止,一方面是受利益驱动,不少人置漓江生态于不顾;另一方面,是一些地方和部门以无法界定漓江禁止挖沙区域为由,对挖沙行为睁只眼闭只眼,甚至涉身其中。
而《条例》明确规定,禁止在漓江干流以及溶江、小溶江、甘棠江、潮田河等主要补水支流河段管理范围内开垦、打井、取土、开矿、采沙和采石。此外,漓江流域市、县、乡镇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将漓江生态环境保护内容纳入绩效考核,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漓江生态环境保护不力的,或者越权审批造成生态环境被破坏的,实行行政问责。
“这样一来,漓江全河段的禁止挖沙,让挖沙者再没有空子可钻,也让地方政府和管理部门不敢懈怠。持续多年的漓江挖沙问题,有望借助这个法规得到根治。”这位负责人说。
《条例》分9章,共81条,在规划、植被、水资源、景观等方面做出了严格而细致的规定。
漓江保护的方方面面上升到法律层面,权责进一步明晰,而其带来的强势约束力,也将为漓江的保护打开一个全新的局面。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