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建设生态省引领绿色发展
民生为本,环保改善百姓生活环境
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条底线,也是关系公众切身利益的最现实、最直接的问题。
武汉市,这个近年来屡屡在全国空气质量排名中摆尾的城市,雾霾频发让武汉市的天空都变得灰蒙蒙,查看当天的空气质量指数,成为大多数武汉市民早上的第一件事。
在这样一个人口过千万,工地过万,机动车数量近两百万的特大城市,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困难可谓千头万绪。
去年年底,武汉市交出了一份令人惊喜的答卷: 1月至11月30日,武汉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171天,与2013年同期相比,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多12天,其中,城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均值较2013年同期相比,都呈下降趋势。
尽管是小小的进步,武汉市在经济总量运行、减排压力和污染排放基数居全省首位的情况下,通过真抓实干,实现了空气质量四大指标齐降,优良天数实现两位数增长。
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去年以来,武汉市环保局联合多部门,建立有效体制机制,依法对武汉市四大空气污染物进行分门别类的治理,扬尘、工业、机动车和燃煤四大主要排放源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使本地污染物有所下降,并降低了外源污染的影响程度。
湖北省环保厅污防处处长兰国桢介绍,治理大气污染是个综合性工程,武汉市环保等多个部门1年来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严控主要大气污染物新增量,大力开展工业企业污染治理,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深入推进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积极开展扬尘污染防治工作,加强餐饮油烟、露天烧烤、焚烧整治和禁鞭管理。
这是湖北省向污染宣战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湖北省环保部门坚持把把群众环境满意作为环保工作的持恒标准。
湖北以“向环境污染宣战,维护群众环境权益”为主题,实施环境保护“三大行动”(饮用水水源保护行动、空气质量改善行动、打击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行动)。
湖北环保系统组织在全省范围开展水污染防治监督执法,持法亮剑,重拳出击,向水污染宣战。执法行动实行环境执法“零容忍”,坚持做到环境违法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纠正一起。对检查发现的环境违法行为,严格按照新水法的规定,铁腕执法,铁面问责,从快、从重、从严进行处理。
大气污染防治,秸秆禁烧更是一场攻坚战。近年来,每逢午收秋收,“秸秆露天焚烧污染空气怎么办”便成为丰收的烦恼。
如何疏解秸秆之困?今年2月,湖北省人大代表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农作物秸秆露天焚烧和综合利用的决定》,自2015年5月1日起,湖北省将禁止露天焚烧秸秆,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省人大出台专门的“秸秆禁烧令”,这在全国尚属首例。
去年立法“治水”,今年重拳“治霾”——湖北省首次发布秸秆“禁烧令”是自2014年湖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表决通过《湖北水污染防治条例》以来,湖北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的形式又一次向环境污染宣战,更是显示了全省上下改善环境质量的强大决心。
去年全省一共停产关闭的污染企业895家,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016件,限期治理污染企业1526家,挂牌督办典型环境违法案件70件,处罚的金额达6000多万元。
同时,湖北省环保、公安部门环境执法联动协作机制,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环保联合公检法部门共同打击环境违法犯罪的环境执法工作新机制,立案查处环境刑事案件9起,抓捕涉嫌犯罪人员34人,有效震慑了环境违法行为。
一连串数字背后,是湖北省惩治环境违法行为的力度和成效,彰显了维护百姓生活环境效益和保障全省环境安全的力量和决心。
生态创建,绿色与美丽同行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初夏季节,驱车行进国家园林县城京山,眼前是宽敞笔直、绿树掩映的崭新道路,依山傍水、移步换景的广场游园,“人在城中,城在绿中”的城市环境……
去年,京山县成为湖北省首个省级生态县,上个月,该县又获批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县。从湖北首个省级生态县到首个国家级生态县,这是5年来,京山县生态创建结下了硕果。
在京山县城南惠亭山下,一位居民告诉记者:“3年前来这里还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自从铁合金厂搬走后,天变蓝了,空气也变清新了,日子越过越舒坦。”
念好山水经,打好生态牌。京山县牢牢抓住城市经济发展转型这根弦,加快推进节约型、生态型的低碳城市建设。不求“金山银山”,但要绿水青山。
在城南,保护开发惠亭山森林资源,严格控制该山的非园林建设项目,搬迁了惠亭山水泥厂、铁合金厂等5家污染企业;在城东,引资8亿元建成了节能减排干式窑转水泥厂,兴建了凯迪生物质能发电厂,在高速公路连接线安装了7.5公里风光互补路灯;在城北,投入3600万元建起了占地150亩的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这些低碳项目的落成,收到了良好的生态效益,“两面青山一河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景展示在市民面前。
“道路干净了,街面整洁了,经营规范了,停车有序了,我们的生意也更好了。”对于身边环境的变化,城中路经营业主朱先生感触颇深。
京山县建立“县委领导、政府实施、人大政协监督、生态办牵头、乡镇部门负责、社会参与、齐抓共管、全民共建”的生态县创建体制,把创建国家生态县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
2010年以来,该县累计在448个项目上完成投入66.85亿元,共申报创建生态镇(区)15个,其中国家级6个、省级8个、市级1个;申报创建生态村329个,其中国家级21个、省级147个、市级161个;申报创建绿色单位218个,绿色家庭12000户。
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和高品位管理,京山县初步形成关联紧密、资源共享、物质循环的生态功能体系,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生产环境和幸福指数持续提升,公众对环境满意度达到97.5%。
在湖北省首个“省级环保模范城市” 随州市,随州人用创模的经历诠释了“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
作为全省最年轻的地级市,如何在加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同步抓好环境保护,走出一条“后发先治”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之路,是随州市政府思考的首要问题。
随州市借“创模”之机,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产业,加快新能源、生态农业、旅游服务业等产业发展,积极推进清洁能源、绿色设计与制造等环境友好型技术与产业发展,对传统产业开展绿色化改造升级试点,不断延伸产业链,实现资源、能源和废弃物的合理有效利用。
通过创模,随州市社会公众环保意识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如今,全民参与环保的氛围越来越浓,骑自行车、坐公交、步行上班出行等低碳环保生活方式蔚然成风。
今年,开年伊始湖北省就召开全省环境保护委员会全会,动员和部署生态省建设工作,强势展开生态省建设大幕。
当前,湖北省正全面推进生态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创”,各地各类生态创建活动蓬勃开展,到目前,全省国家级的生态乡镇达到了181个,生态村达到了919个,全省有31个城市正在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30多个市县推进创建省级生态县。
生态环境改善,正成为荆楚百姓直观、真切的感受。建设美丽湖北,正成为荆楚百姓最持恒和坚实的行动。
荆楚大地上,一幅“天蓝、地绿、水净”的生态蓝图逐步成为可触摸的真实……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