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各地要览 >> 中南 >> 河南 >> 正文

生态修复的“唐庄模式”

Eedu.org.cn 作者:韩嘉俊 马丙宇    资讯来源:河南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6-27

  走进卫辉市唐庄镇的西山,这个被当地人称为后花园的大山显得格外的青翠,满山遍野的绿让记者流连忘返。谁也不承想,这是吴金印花了10多年时间,投资1亿元、投工3000万个,硬是在悬崖陡坡上种出了这片绿。

  吴金印告诉记者,忘记历史就是背叛,在唐庄的发展史上,当时为了发展经济而忽略了生态建设,这是不可回避的,但重要的是,唐庄在上世纪90年代就注意而且重视了这个问题,转身花大工夫补上了这一课。

  靠山吃山 经济发展带来污染

  采访中,吴金印告诉记者,在上世纪80年代初,唐庄镇也面临着经济发展的问题。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唐庄镇把希望寄托在这大山上。

  1987年,镇里修路架线,出资建起了第一个石砟厂,一年利润100多万元。次年,镇里买了20台破碎机,开会讲,谁办厂镇里免费送一台。政策引导,形势利好,没几年,全镇小水泥厂、小石灰厂、小石砟厂达100多个。

  吴金印说,那时你要是晚上来,整个山上都灯火通明,山上、山下、山腰间,到处都是开山的工人,昼夜不停。

  经济发展了,农民生活好了,但包括吴金印在内的唐庄人感觉环境变了:天不蓝了,水也不清了,灰尘大了。

  在出山公路的南边,有一个临近大山的山庄村。山庄村党支部书记高明回忆说,那时全村的窗户都没敢开过,特别是刮东北风时,路上和山上灰尘都刮到村里了,群众是“吃饭捂着碗,睡觉盖着脸”。

  山彪村的群众找吴金印反映说,公路两旁的小麦(2512,-35.00,-1.37%)叶上全是灰,人家的小麦一亩地产近千斤,他们的小麦才三四百斤,都是来往的车辆扬起的灰尘惹的祸,要求赔他们产量。公路两旁的桃树由于灰尘大,结的桃成了“石头桃”,桃农四处拦车强卖。

  “环境必须马上治理,不能为了一时的经济发展破坏生态,落下千古骂名。”吴金印告诉记者。

  产业升级 大工业零污染

  到了1999年,吴金印认为消除环境污染,只能从小水泥厂、小石灰厂、小石砟厂下手,引导他们关停转。他认为,只有科学发展,才能持续发展。

  “当时心痛得很!我的3家生产石子和石粉的企业都在关停之列。”盆窑村村民张泳是当时全镇拥有石料加工厂最多的老板,“但污染环境的确是事实。”

  张泳说,那时吴金印没少找他,给他讲道理,组织他们到山东等地参观考察,还为企业积极找第二条出路。

  如今,张泳投资1000万元办起了机械厂,又投资2000多万元建起了石粉企业,但企业有除尘设备和封闭式车间,没有半点污染。据统计,当时100多家小企业通过镇里的引导后只剩下12家。

  对本土企业要求严,对前来投资的企业更是严把环保关。“我们是要招大商引大资,促进工业产业升级,但更看重的是对环境是否有污染。”吴金印说。

  在这个思路下,两个世界五百强企业来了,全国五百强企业来了,高科技企业也来了……产业的优化升级带动了跨越发展。

  吴金印告诉记者:“目前,镇里引进大小企业28家,总投资额达52亿元,且全部零污染,新型工业化在唐庄正在形成。”

  绿化大山 青石板上种森林

  每当看到因为无限制的开采造成大山千疮百孔,吴金印就感到心痛。

  “一定要把大山的伤疤用绿阴来抚平。”吴金印一诺千金。上世纪90年代末,唐庄镇又开始了大山的生态修复工作。

  “说起容易做着难,我们相当于在青石板上种树。种一棵树的成本相当于平原地区的二三十倍。”镇长宋艳告诉记者,“当时我们想的办法就是修建鱼鳞坑。”

  记者在西山看到,鱼鳞坑就是依山而建的一个个半圆形的用水泥石块砌成的坑,然后人工回填上土,再栽上树。看到修建鱼鳞坑的难度,当时很多人直摇头,但吴金印却第一个背着铁锹上了山。

  经过10多年的建设,如今已修建了600多万个鱼鳞坑,种植了雪松、刺柏、桃、杏、石榴、速生杨、柳树等各种绿化树木600多万棵,保持了生态多样性,硬是把昔日乱石滚滚、风吹尘扬的“伤心”山,改造成了“山顶松柏戴帽、山坡果树缠腰、山脚经济林封底”的花果山、生态园。

  山庄村今年38岁的村民原守民告诉记者,现在山上野鸡多得很,小麦田里经常见到刚孵出的小野鸡,就连野兔、野鸟也多了。到了星期天,新乡市和卫辉市的市民还骑着赛车来观光旅游呢。

  ■专家点评

  打造了好牌子

  省委政研室社会处处长 王民选

  用10多年时间,投资1亿元,唐庄镇硬是在西山青石板上种出了绿。何其让人振奋和自豪!

  那是一段不能忘却的记忆。当时人们的理念是“人定胜天”,发展手段是靠山吃山。漫山开场采石头,导致遍体鳞伤的大山报以漫天尘土,使小麦减产,“石头桃”满树。

  这是一番成功的“疗伤”。唐庄镇在石头产业大赚其钱时,决心来个“急刹车”。出台优惠政策,关闭100多个“五小工业”。开挖600万个鱼鳞坑,回填土,栽上树,小树盈绿,树上鸟飞,树下草翠,为生态保护由人工建设为主向自然恢复为主转变奠定了基础。

  这也是一次价值观的重塑。传统生产方式中施农家肥、沟壑治理等手段长期维护着自然生产力,否则,中国早可能变成了巴比伦!唐庄人弘扬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民族传统,调整生产方式,修复生态模式,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为生态旅游提升了魅力,为新农村发展打造了品牌,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实践样本。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