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资源生态 >> 能源 >> 正文

新能源是一把“双刃剑” 应警惕过热风险

Eedu.org.cn 作者:任超然    资讯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0-29


  这些数字从表面上看起来蕴藏了无数的产业发展机会,然而我国的新能源相关产业的发展并非处在起跑线上,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我国的风电装机已突破2500万千瓦,跃居世界第二,连续5年增幅超过100%,增长速度居世界首位;太阳能热水器总集热面积达到1.45亿平方米,沼气年产量约130亿立方米,均居于世界前列;水电装机1.97亿千瓦,居世界第一。目前,中国非化石能源累计利用规模达到2.4亿吨标准煤,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7.8%。
  可见,新能源产业已经开始起步,虽然着眼于未来5年,或是10年,这一领域的发展机遇确实很广阔,但是“十二五”规划毕竟是未来几年的一个中长期规划,若从短期来看,新能源发展是否存在一定的产能过剩危机呢?众多企业转型到新能源领域,还有很多新企业纷纷成立,不断开发新项目,这种一哄而上的局面,背后隐藏着短期的产能过剩危机。
  2009年的时候,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曾表示,现在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了一个高风险、过度竞争的产业。他说:“能源对GDP的贡献率最多是10%,而新能源在其中的比例还不到10%,即占经济总量的比例还不到1%。这么小的盘子,十几家到几十家公司就够了,现在却是一哄而上。”
  如今一年已过去,新能源产业发展势头眼看越来越旺,但是就当前来看,新能源在中国的需求似乎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旺盛。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曾指出,目前我国对新能源的需求还比较低,但是供给却很大,其中大部分都作为出口,所占比例在40%-50%。一旦企业一拥而上,国内需求又跟不上,新能源的泡沫就很可能会出现。
  其实太阳能相关产业就一度出现过产能过剩危机。光伏产业中许多企业依赖出口,在2008年底开始的金融危机中,由于内外需求明显不足,很多公司被迫停产、裁员,甚至倒闭。同样,在风能方面,我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已连续4年翻番,而风电下游的容量偏小,成本较大,许多盲目进入的企业开始面临经营困境。
  因此,新能源催生发展机遇是必然的,选择走新能源发展之路也是符合未来社会需求的,但是企业的发展不仅仅要着眼未来,也应该能够看到当前的问题。对于一个企业来说,选择适当的时机进入新能源产业,在众多新能源领域中选择正确的那一部分来规划经营,都是需要冷静看待和思考的,盲目跟风只能导致一哄而上而造成的产能过剩。

新能源发展中浮现的“悖论”


 新能源发展初期,大量新设备和新项目的开展,导致了钢铁等传统产业的需求,而这一方面产生的高能耗,不知还需要新能源产业在未来用多少时间才能补回。
 在某企业一份名叫《国内风电工程建设用钢的技术发展分析》的报告中有这样一段陈述,“风电发展设备,除电气系统与叶片外,其他零部件几乎全部由热轧钢板、球墨铸铁及锻钢制作成的,甚至塔筒基础,还要使用螺纹钢做成钢筋混凝土结构,钢铁材料使用总量非常大。因此风电的春天同时也是我们钢铁行业的春天。”
 报告中用“春天”二字来形容风电和钢铁行业的齐头并进发展,看起来似乎很和谐,但钢铁制造过程中所产生的单位能耗,可能远大于制造出的这些风力发电设备所能产生的电能。如果像这样的模式循环,大力发展风能的同时还在助长传统产业高能耗持续,或许在短期看来有些得不偿失。
  同样的,水力发电也是如此。水电站未来的发展,将会带动钢铁行业的发展。据统计,水电发电机组用钢量约为每1万千瓦320吨左右,以此推算,到2020年,我国新增水电机组装机容量为1.8亿千瓦,将带动用钢量576万吨钢。外加基建、电网等用钢需求,未来10年,水电站建设可能拉动用钢量达到1000万吨以上。
  新能源发展中的另一个悖论现象就是,装机容量和产能或出现背离。《中国企业家》杂志记者去年对风电企业进行实地采访后发现,由于新能源产业发展速度过快,现实中的种种客观难题往往使得新能源企业经营效果不如预期,市场认可度不够,最终导致的结果便是装机容量和实际发电量背离,而这直接致使企业亏损。
  该采访调查发现,在甘肃瓜州县,当地政府勘测结果认为该地区有3000万千瓦的可开发风力资源,有望成为中国第一个千万千瓦级的并网风电基地。然而,甘肃中电酒泉风力发电公司投资兴建后,运营效果一直不如意,2008年的时候,不仅一分未赚反而亏损1711万元人民币。亏损的原因就是发电量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这是由于电网出于安全考虑时不时要限电,而所谓的安全考虑则是由于线网的承载能力比较低,风电的不稳定性对电网会有伤害,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导致网络坍塌。所以,风场须无条件接受调度指令,该关时就得关。
  现在很多地方上马的新能源项目在接受考核时都只是查看装机容量,并不是实际发电量。因此就新能源发展起步阶段来看,很多项目由于安全、实际需要等种种原因并不能按装机容量发电,这种规划和实际相背离的现象终将导致问题出现,而直接倒霉的就是那些没有经过有效评估和规划就匆匆上马的新能源企业。(任超然)

上一页  [1] [2]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