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资源生态 >> 能源 >> 正文

能源新产业 治沙新路径

Eedu.org.cn 作者:佚名    资讯来源:经济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1-18

  站在内蒙古自治区毛乌素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70米高的主厂房顶上,遥看点缀在沙地中一丛丛沙柳,公司副总经理仇志军难抑自豪之情。他告诉记者:“我们2003年进入鄂尔多斯市乌审旗的沙漠腹地,2008年生物质电厂投产。截至目前,已累计治沙造林33万亩。”

  仇志军带着记者来到公司的料场。这里,沙柳切片以及树皮、油葵壳堆成一座座小山,两台翻斗车穿梭其间,每隔5分钟就把一车木料投进运输皮带。“不少人有个误解,以为生物质电厂烧沙漠的植物,肯定会破坏植被。其实恰恰相反,沙柳这种沙生灌木每隔3年必须得平茬,平茬则复壮,不平茬则枯死。灌木平茬所产生的大量生物质不仅解决了电厂的原料问题,还拉动了生态建设,使新能源和治沙这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事情紧密结合起来了。”仇志军说。

  记者步行在毛乌素沙地,天空像洗过般湛蓝。原来没种沙柳的地方,沙土如此松软,道路如此难行,色彩如此单调。出了一身透汗,沾了一身沙子,耗了半个小时,还没走出一公里。迎接我们的乌审召镇查汗庙嘎查的牧民说:“这不算啥。前几年刮风的时候,咱们家被褥里、茶几上都有沙子,房前屋后都起沙堆。羊群找吃的,沿着流沙就上了房顶。”

  “自从与电厂合作,咱家的生活越过越好!”这位牧民说,“我的草地全部租给了电厂种沙柳,现在也不用放牧了。种沙柳,电厂给种树费;卖沙柳,电厂还每吨给300多元。合作4年,咱家已种沙柳4000多亩,今年到了平茬期,估计能卖300多吨沙柳。沙柳这东西怪着呢,每割下1枝3年之后就能长出7枝,到2013年,我家就能卖出1000多吨。咱家的收入节节高,树多了,草厚了,鸟也来了,花也多了。”

  薄暮时分返回电厂。沙地路边,几处沙柳切片加工点的人都已收工,牧民家里的炊烟袅袅升起。在电厂工作的司机阿古拉同记者熟了以后,话也多起来,“人家说咱电厂大烟囱里冒出的白烟跟牧民的炊烟一样干净,而且还有用处。”阿古拉把车停在塑料大棚边一指,“就用在这里。”

  毛乌素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京陆给记者当起了“导游”:公司把烟囱里排出的二氧化碳通过管道接入棚里的水中,再通过碳棒进行粉碎,实现充分融解,同时投入藻种及其他养分,专门生产螺旋藻。现在产业化试验已经成功,一亩大棚可生产出10吨湿藻。下一步准备推出工业旅游,再建螺旋藻大棚6000个,届时排出的烟气就会全部收集,做到“电厂无烟囱”。

  厂房里传来的机器轰鸣声,更衬出沙漠深处的宁静,新月如钩,繁星点点,洒下如水清辉。李京陆说,“我们公司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新能源治沙项目,在沙漠地区率先进行了低碳经济实践:造林30多万亩,每年可形成碳汇10万多吨;发电1.3亿千瓦时,相比煤炭发电减排二氧化碳10万多吨;对排出的为数不多的二氧化碳进行捕捉,很快也会超过1万吨;同时为当地农牧民创造绿色就业岗位7000多个,实现人均增收1万多元。”李京陆话锋一转:“在中国,东经110度以东的沙漠都有水,有水的沙漠就能输出‘300亩电厂院落+30万亩沙漠+6000个螺旋藻大棚’的新能源治沙模块。现在,我们已经在科尔沁沙地规划了两个生物质电厂,工作组近日就会东进。下一步,公司还将在浑善达克沙地、呼伦贝尔沙地继续布局。我们的设想是让生物质发电应对气候变化的创新实践,在浩瀚的沙漠上留下无尽的绿色。”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