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环球热点
 
  • 节能减排在国外

    [内容预览]

    | 2007/6/14 7:44:38
    英国   推出“零排放”住房  新华社专电英国近日推出了第一套不排放二氧化碳的住房,并且计划从2016年开始,该国所有新建住房都将按照这一环保住房的标准修建。  埃菲社11日报道说,这一住房使用了众多环保科技措施来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在工作人员完成的第一套样板房中,该住房配有太阳能板、一个生态采暖锅炉和多个能够有效收集雨水的装置。由于绝缘充分,这套有两个房间的住房所散失的热量比普通住房少三分

    [阅读全文]

  • 法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部长骑自行车参加内阁会

    [内容预览]

    | 2007/6/14 0:08:03
    6月13日,在法国首都巴黎,法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部长阿兰·朱佩在参加完每周内阁例会后推着自行车离开爱丽舍宫。本届法国新政府设立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部,整合了环境与能源、交通等与环保密切相关部门的职能,由热心环保事业的重量级政治家朱佩领导,体现出新政府在环保领域的决心。 新华社/法新

    [阅读全文]

  • 美国遭遇近百年最严重大旱 干旱或持续100年

    [内容预览]

    | 2007/6/13 20:22:21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正面临近百年来最严重的干旱,情形类似于上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的“尘盆(DustBowl)”气候环境,甚至还要更糟。美国的山脉和西部的沙漠已经连续八年干旱,而阿拉巴马的小麦农场则因为比雨量比通常减少12英寸也持续减产;弗洛里达州南部的奥奇丘比湖曾经富饶而肥沃,如今却滴水不见,几周前甚至还起火。美国的东南部一向以湿润、繁茂而闻名,然而近日却遭遇了1985年有记录以来最干旱

    [阅读全文]

  • 噪音污染:一种现代病

    [内容预览]

    | 2007/6/13 8:11:52
    里克·韦斯(应慧 编译)   里克·韦斯《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   创世之初,一片混沌,万籁俱寂。而从无声到有声,并非所有的声音都赏心悦耳。那些不受欢迎的声音被称为噪音。如今,噪音越来越多,事实是有了扫落叶机谁还会用扫帚呢?   说实话吧,我受不了噪音。正如上世纪散文家安布罗斯·贝尔斯所说,噪音实为“耳中的污秽”。说起“噪音”,我并不只是说人人都觉得听起来反感的声音,像那些刺耳的警报声、重金属音乐

    [阅读全文]

  • 英国推出第一座生态住宅

    [内容预览]

    | 2007/6/13 7:47:14
       这座正在英格兰赫特福德郡的沃特福德小镇展出的“无碳住宅”,是一座木质结构的4层双卧住宅,其环保设计能减少80%的燃料费开支,每年可为住户节约能源费开支800英镑。该生态住宅获得英国政府颁发的“五星级”认证书。(资料图片)  零碳排放 获“五星级”认证  这座木质结构的4层双卧住宅,由英国PRP公司设计、斯图亚特·米尔恩建筑公司建造。因其实现了住宅的“零碳排放”目标,该住宅被政府授予

    [阅读全文]

  • 东非三国携手保护维多利亚湖地区资源

    [内容预览]

    | 2007/6/12 22:38:32
        新华网内罗毕6月12日电  肯尼亚、坦桑尼亚和乌干达三国11日在肯尼亚基苏木成立维多利亚湖盆地委员会,以共同保护和开发这一地区的自然资源。     据肯尼亚媒体12日报道,肯尼亚总统姆瓦伊·齐贝吉在成立仪式上说,随着水位的不断下降,世界第二大淡水湖维多利亚湖正面临危机,影响着周边3000万居民的日常生

    [阅读全文]

  • 美国:拯救圣华金河

    [内容预览]

    | 2007/6/12 15:44:19
    美国河流网站消息:去年夏天联邦法官作出裁决,认定某联邦机构65年前在圣华金河修筑大坝是错误的行为。这意味着联邦政府要对河流的修复承担主要责任。   但是从水资源和政治角度来说,似乎并非如此。  国会必须拨出必要的资金,以满足由美国地方法院法官劳伦斯·卡尔顿制定的修复目标:恢复一个健康的水体,让鲑鱼重新回来安家。  90%的河水已经从原来弗雷斯诺附近的费恩特水坝下面转移到了圣华金流域南部和东部边界的

    [阅读全文]

  • 世界自然基金会警告全球海洋资源遭过度开发

    [内容预览]

    | 2007/6/12 13:45:31
    世界自然基金会日前在德国法兰克福发表报告指出,目前全世界70%的海洋生物,其中包括77%的鱼类遭到极限或过度开发,每年有近8600万吨的鱼被渔业部门捕捞,预计到2050年世界鱼类贸易将陷入停滞。  报告指出,商业捕鲸仍属于禁止行为。向海洋倾倒化学物质也被官方认定为非法行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石油对海洋的污染减少了85%。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则有助于保护众多海洋物种和珊瑚礁。  但这些措施并未有效阻

    [阅读全文]

  • 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

    [内容预览]

    | 2007/6/12 12:41:46
        近日“气候变化”再次成为国人、世人关注的热点:5月26日北京出现37度高温,创56年来同期最高;6月4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正式发布;6月5日是第36个世界环境日,今年的主题是“冰川消融,后果堪忧”;6月6日―8日在德国举行的八国集团与发展中国家对话的主题之一就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胡锦涛主席应邀出席对话会并就气候变化问题阐述了中国的看法和主张。&nbs

    [阅读全文]

  • 非洲中部森林砍伐加速

    [内容预览]

    | 2007/6/12 12:35:13
        科学与发展网2007年6月8日报道  一项新的研究报告显示,非洲中部的伐木业正在稳步增加。这份发表在6月8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的报告凸显了刚果盆地伐木区域的快速扩张,这包括喀麦隆、中非共和国,赤道几内亚、加蓬、刚果共和国和刚果民主共和国。该报告表明需要在保护林地的同时保持对非洲中部国家至关重要的木材生产。    美国W

    [阅读全文]

  • 日本富士山沦为“垃圾山”

    [内容预览]

    | 2007/6/12 0:26:29
    用怎样的视角看待——郭小华    富士山成了“垃圾山”——这是《南方都市报》、《海峡都市报》、《长江商报》等媒体6月10日的一则新闻标题。据报道,作为日本的经典象征之一,富士山不仅有着优美的自然景致,山脚和山道上也有不少垃圾,破坏了富士山的生态环境,有损其优美景观。“不是说日本游客素质高吗?不是说日本游客自觉捡垃圾吗?垃圾山扇了谁的耳光?”这是一位网友在这则新闻后的跟

    [阅读全文]

  • 城市加快扩张导致降雨减少加剧

    [内容预览]

    | 2007/6/11 18:02:58
    城市加快扩张导致降雨减少加剧    腾讯科技2007年6月11日消息:据国外媒体6月8日报道,研究人员表示,中国城市的扩大加快正在改变区域气候,减少降雨。素有“东方之珠”的香港从1998年至1996年经过了城市的高度发展,城区面积扩大了3倍。     根据经济统计数据分析,美国波士顿大学的罗伯特·卡夫曼(Robert Kaufmann)及

    [阅读全文]

  • 欧盟可再生能源发展蓝图——21世纪可再生能源:创造一个更加可持

    [内容预览]

    | 2007/6/11 14:11:39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兰州分馆 熊永兰编译    欧盟可再生能源发展蓝图是欧洲能源战略评论(Strategic European Energy Review)的有机组成部分,阐述了欧盟可再生能源的远景。发展蓝图建议欧盟设立一个强制性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目标——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欧盟能源消耗总量的比重达到20%,并对此目标的必要性进行了阐释,指出了使可再生能

    [阅读全文]

  • 美考古研究认为:气候变化与农业发展有关

    [内容预览]

    | 2007/6/11 14:05:20
        科技日报2007年6月11日讯   美国一个研究小组提出,在墨西哥巴尔萨斯中央河谷地区出土的一种树枝和植物木炭的微型化石,证实了新大陆玉米驯化过程的演变与该地区环境变化的关系,表明该地区的农业是在冰川时期后的炎热、潮湿时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研究小组成员多洛雷斯•皮佩尔诺说,我们对墨西哥

    [阅读全文]

  • 七个关键性步骤可规避全球变暖的危害

    [内容预览]

    | 2007/6/8 9:13:05
    大家知道,地球正在变暖,两极冰盖正在溶化。科学家们对此警告说,人类如果不马上采取严厉的措施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我们的后代子孙将会遭受一场人类自己制造的大灾难。政治家、商业公司以及个人应该担负起责任来,以阻止全球变暖的步伐,并寻找解决之道;如果出现了错误,也应该敢于面对批评。  目前,科学家们估计说,人类大约还有10年的时间来从容采取各种必要措施,以规避全球变暖带来的危害。在这种情况下,解决方案到底

    [阅读全文]

  • 美专家称“反射阳光遏制全球变暖”方法不可行

    [内容预览]

    | 2007/6/7 20:34:53
    在遏制全球变暖的问题上,主流解决思路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还有一种设想是使地球反射更多阳光。美国科学家最近报告说,模拟分析显示后一种方法虽然能抑制气温上升,但有一些不良后果,并不可行。一些科学家曾经提出,使地球反射更多阳光的方法比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更容易,见效也快。具体方法包括对大气进行改造,例如在云层中投放硫酸盐微粒,或者在近地太空轨道上设置多面巨大的反射镜。美国卡内基研究所的一个研究小组在美国《国

    [阅读全文]

  • 再高6℃ 10亿人有灭顶之灾

    [内容预览]

    | 2007/6/7 8:46:10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讯  世界环境日: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主题是:冰川消融,后果堪忧。1906至2005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0.74℃,预计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将升高1.1~6.4℃。人类面临严峻危机。  生存危机:南北极很多冰川已经岌岌可危,如果气候变暖模式持续下去,到本世纪末,地球冰川覆盖的范围将下降40%以上,由此导致的洪水、海平面上升、缺乏淡水等问题将影响到全球10多亿人的生存。  疾病

    [阅读全文]

  • 巴西制定首个地方性气候和环境保护法

    [内容预览]

    | 2007/6/7 0:51:38
        新华网巴西马瑙斯6月5日电(记者 陈威华)巴西亚马孙州州长布拉加于6月5日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在该州首府马瑙斯宣布巴西首个地方性气候和环境保护法《气候变化和环境法》正式生效。     这部法律首次正式规定州政府有义务采取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影响的措施,同时规定,位于亚马孙州的企业有义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或因二氧化碳排

    [阅读全文]

  • 应对全球变暖:发达国家肩负更大责任和义务

    [内容预览]

    | 2007/6/7 0:48:15
         这是2005年9月北极地区海冰景象的卫星照片。据测算,北冰洋2005年9月21日的海冰面积约为530.95万平方公里,为自有卫星监测以来的最小面积。    新华网北京6月6日电(记者孙侠 王立彬)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副主任徐影日前表示,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发达国家长期历史排放和当地目前高人均排放造成

    [阅读全文]

  • 专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前执行主任

    [内容预览]

    | 2007/6/6 16:14:49
    专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前执行主任  专访联合国前副秘书长、环境规划署前执行主任克劳斯·托弗  管过地球的人  他一生致力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和推广,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京都议定书》的幕后谈判者,还推动了全球环境基金会的成立。他就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前任执行主任、前联合国副秘书长克劳斯·托弗(Klaus Toepfer)。5 月,到访上海的克劳斯·托弗接受了《外滩画报》的专访。  文/ 庄清湄

    [阅读全文]

6511 篇资讯  首页 | 上一页 |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 下一页 | 尾页  20篇资讯/页  转到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