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在空间探测引力波?中科院发起“太极计划”
[内容预览]
| 2016/2/16 19:49:44中新网北京2月16日电 中国科学院16日举行“空间引力波探测与研究”媒体见面会,记者从会上获悉,中国科学院从2008年开始发起“太极计划”。一百年前,爱因斯坦在创立了广义相对论后不久就提出了引力波存在预言。百年来,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为寻找和发现引力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建造了多种实验装置。2016年2月11日,LIGO(激光干涉引力波观测站)实验组宣布直接观测到引力波信号。这一划时代的发现开启了引力波[阅读全文]
-
专家解析中国引力波探测设想
[内容预览]
| 2016/2/16 19:48:20新华社记者 吴晶晶 近日,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第一次直接探测到引力波,证实了爱因斯坦引力理论的最后一项预言,震动世界。引力波探测为人类开启了宇宙观测的全新窗口,中国科学家将在其中有何作为? 怎样才能探测到引力波?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研究员苏萌介绍说,一旦宇宙中某个地方产生了引力波信号,就好比大功率扩音喇叭在宇宙的某个角落喊一嗓子,这种时空的“震[阅读全文]
-
我国首架极地固定翼飞机首航南极完美收官
[内容预览]
| 2016/2/6 0:25:46新华社“雪龙”号2月4日电(记者朱基钗)记者从中山站获悉,我国首架极地固定翼飞机“雪鹰601”3日从南极中山站附近冰盖机场起飞,转场离开南极。在南极的两个多月时间里,“雪鹰601”完成各项测试飞行任务,并发挥了重要的科研平台作用,首航南极完美收官。“雪鹰601”于去年11月30日飞抵中山站。12月7日在中山站附近的冰盖机场成功试飞。12月22日,第一次搭载并启用全部科考设备试飞,成功降落南极泰山站[阅读全文]
-
“潜龙二号”西南印度洋海试通过现场验收
[内容预览]
| 2016/2/4 18:05:18科技日报北京2月3日电 (记者陈瑜)记者3日从国家海洋局获悉,我国自主研制的4500米级深海资源自主勘查系统“潜龙二号”通过了科技部委托专家组的海试现场验收。“潜龙二号”是“十二五”国家“863”计划深海潜水器装备与技术重大项目课题之一,总体目标为自主研制出一套4500米级的AUV(自主潜水器)系统,以此为平台,集成热液异常探测、微地形地貌测量、海底照相和磁力探测等技术,形成一套实用化的深海探测系[阅读全文]
-
中国科学家设计出可快速充电的环保低毒电池
[内容预览]
| 2016/1/24 23:14:47新华社华盛顿1月22日电 (记者林小春) 中国复旦大学研究人员22日说,他们设计出一种可快速充电的概念性环保低毒电池,将来有望应用于风力与太阳能发电等能量储存及智能电网峰谷调荷等方面。这项成果发表在新一期美国《科学进展》杂志上。研究负责人、复旦大学副教授王永刚对新华社记者说,现有商业化电池的电极材料或电解液都含有对环境不友好甚至是有毒的物质,因此他们在设计上着眼于选择低毒、环保的电极材料和电解液。[阅读全文]
-
中科院遥感卫星可瞬时估算PM2.5浓度
[内容预览]
| 2016/1/20 23:18:59中科院科研人员最新提出了一种PM2.5浓度遥感瞬时估算新方法,能在高污染状况下实现快速、实时、区域覆盖的PM2.5卫星监测。这是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获悉的。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发团队基于遥感方法和技术,研究了基于气溶胶光学厚度、细模态比、气溶胶层高、空气相对湿度等遥感参数的PM2.5遥感(简称PMRS)方法。PMRS方法可不依赖于大气化学模式模拟,能够获得高污染状况下的遥感[阅读全文]
-
我国科学家在南极获得三个重大科学发现
[内容预览]
| 2016/1/19 19:16:31新华社“雪龙”号1月18日电 (记者朱基钗)记者从南极中山站获悉,中国第32次南极科考队对南极大陆伊丽莎白公主地区域进行了大规模调查,首次实地探明南极冰盖底部存在地球表面最大的峡谷。南极洲东部的一些冰盖地区由于地域偏远,是迄今人类认识最少的区域之一。近年来科学家通过卫星遥感分析等手段,推测南极洲东部的伊丽莎白公主地区域的冰盖底部应该藏有世界最大的峡谷和冰下湖泊,这迅速引起了科学界同行的关注。自20[阅读全文]
-
生态经济型石漠化植被恢复研建新模式
[内容预览]
| 2016/1/13 18:24:35由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副研究员任华东承担的“生态经济型石漠化植被恢复模式构建技术研究”项目取得重大成果,为我国西南石漠化治理工程提供了有效的科技支撑。 项目通过对主要石漠化植被类型土壤理化特征及植被季节性动态变化规律的研究,探明了主要石漠化植被类型土壤理化特征及植被季节性动态变化规律,构建了石漠化植被恢复适宜物种选择指标体系,筛选出了适宜石漠化地区造林的优良生态经济型树种15种,以及以核桃[阅读全文]
-
水面机器人:水面清洁新利器
[内容预览]
| 2016/1/11 17:07:39①风光互补水面机器人②水面污染物自动清理机器人效果图③溢油自动去除水面机器人效果图■本报记者 沈春蕾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以下简称智能所)纳米材料与环境检测研究室研发出“风光互补”自主式水面机器人。研究室副主任余道洋告诉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这款水面机器人的动力系统、自动控制、通讯数据传输以及智能决策等技术水平达到了国内领先。”风光互补动力目前,国内外水面机器人的主要用途有水采样[阅读全文]
-
南极科考钻取出长3.55米深冰芯 研究气候变化的“金钥匙”
[内容预览]
| 2016/1/8 17:07:26南极科考钻取出长3.55米深冰芯 科技日报北京1月7日电(记者陈瑜)记者7日从国家海洋局获悉,当地时间1月5日,第32次南极考察昆仑队在昆仑站成功钻取出一支长3.55米的深冰芯,这是本次考察钻取出的第一支深冰芯。 此次钻探,昆仑队9位队员连续5天加班加点,在零下四五十摄氏度的极端寒冷天气下,调试深冰芯钻探系统获得成功。 深冰芯记录的古气候环境信息是研究地球系统气候变化机制的基础,而地球气候系[阅读全文]
-
揭示植物幼苗感知土壤深度分子机制
[内容预览]
| 2016/1/8 17:03:08日前,北京大学钟上威和邓兴旺课题组发现植物幼苗感应土壤中光照强度变化的核心功能蛋白,并揭示了出土过程中幼苗感知土壤深度变化而相应调整其生长发育的分子信号通路。相关成果发布于《现代生物学》。 土壤中生长的幼苗受多种因素调控,比如光照、温度、土壤机械压力等,但由于土壤成分复杂,人们之前对土壤中植物生长发育怎样被调控的分子机理知之甚少。科研人员通过土壤覆盖实验和分子遗传筛选,发现了一个进化上高度保守的泛[阅读全文]
-
空气质量预报能不能更精确?
[内容预览]
| 2016/1/6 22:47:28◆本报记者蔡新华 见习记者刘静 2015年12月中旬的一天早上七时起,上海市空气中的PM2.5浓度开始飙升,到当日12时达到178.6微克/立方米,从当日11时至14时的3个小时内,上海的实时空气质量指数始终高于200,处于重度污染状态。然而,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市中心气象台前一天发布的预报却称,当天下午上海的空气质量指数在35~55之间,空气质量为优良水平。 算上2015年11月底的一次,上[阅读全文]
-
科技助力碱化土壤改良成效显著
[内容预览]
| 2016/1/5 19:07:03近日,由华清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和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共同承担完成的“碱化土壤改良调理剂开发及盐碱地改良科技示范”课题顺利通过验收。 通过两年多的实施,课题研究形成了以脱硫石膏为主要成分的三种碱化土壤改良调理剂的配方及制作方法,申请了8项国家发明专利,其中有5项获得了专利授权。经2014-2015年田间小区试验表明,三种调理剂产品对中度、重度碱化土壤和碱土有显著的改良效果,在保证作物品质的条件[阅读全文]
-
汞污染防治与履行国际汞公约研讨会举行
[内容预览]
| 2016/1/5 17:46:472015年汞污染防治与履行国际汞公约研讨会日前在京举行。会议由中科院地化所与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等联合主办,200余位代表参加。此次会议围绕中国汞污染及履约需求、汞排放及其环境影响、汞的环境过程等专题开展研讨。2013年10月,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主办的“汞条约外交会议”在日本表决通过了旨在控制和减少全球汞排放的《水俣公约》。中科院地化所副所长冯新斌表示,中国的鱼类体内甲基汞含量远低于欧、美、日等国家和[阅读全文]
-
科研人员发现我国蕨类植物自然杂交新种
[内容预览]
| 2016/1/2 4:09:08近日,中科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首次通过测定叶绿体DNA和核DNA,发现了铁线蕨属中一个新的自然杂交种,其父母本分别是孟连铁线蕨和苍山铁线蕨。相关成果发表于《植物分类学》杂志。研究人员系统研究了该自然杂交种的形态特征,在电子显微镜下发现其孢子多为败育或发育不完全,并在孢子培养中发现其孢子萌发率较低等特点;通过分析该自然杂交种父母本的地理分布区,发现其自然杂交带处于云南中南部哀牢山地区[阅读全文]
-
新型催化剂成功用于焦炉烟气低温脱硝
[内容预览]
| 2016/1/2 4:07:21焦炉烟气低温脱硝工业示范装置日前在江苏沂州煤焦化有限公司成功运行。其中,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为示范装置提供了高效低温脱硝催化剂及工艺技术软件包。此次开发的脱硝催化剂具有操作温度低、脱硝精度高、抗硫性强等诸多优点。监测表明,焦炉烟气平均脱硝率超过90%,反应器出口氮氧化物浓度可小于70毫克/立方米,优于国家规定的排放限值。(程昊 刘万生)[阅读全文]
-
大洋钻探:到地球深处探寻生命极限
[内容预览]
| 2015/12/25 4:27:34新华社“决心”号12月23日电 (记者张建松)连日来,“决心”号大洋钻探船停泊在西南印度洋中脊海域,巨大的钻杆夜以继日地旋转,从海底钻取岩芯,目前已钻取上百米深。为了研究地壳、地幔的构造,揭示地球系统演化历史,多国科学家正在实施为期十年(2013年至2023年)的新一轮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现阶段科考的主要方式是用美国“决心”号钻探船,钻取深海海底的岩芯和沉积层样品。本航次大洋钻探的一个重[阅读全文]
-
大深度“潜龙二号”将试水西南印度洋
[内容预览]
| 2015/12/17 18:34:13科技日报三亚12月16日电 (记者陈瑜)硫化物的勘探对图像的精度、分辨率要求很高,普通船载探测设备能基本满足200米以内浅水域的要求,但对4500米这样的大深度“望洋兴叹”。我国自主研发的“潜龙二号”有望解决这一难题。15日它随“向阳红10”船前往西南印度洋,将完成热液活动区的海上试验,同时开展多金属硫化物合同区的试验性应用。“‘潜龙二号’相当于是在4500米水深处布放的一个近底观测设备。”国家海[阅读全文]
-
首款国产极地全地形车亮相南极
[内容预览]
| 2015/12/16 19:06:11“雪龙”号将极地全地形车卸运到普里兹湾的陆缘冰上(12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基钗摄据新华社南极中山站12月15日电 (记者朱基钗)我国自主研制的首款极地全地形车日前搭载“雪龙”号极地科考船,抵达南极中山站,在中山站附近地区成功进行了实地试验。该款极地全地形车采用前后双车体式,是一款全地形水陆两用多功能车,适用于雪地、沙漠、滩涂等多种复杂地形,2010年起已在国内一些地区投入使用。针对南极特殊的[阅读全文]
-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发现森林恢复可增加土壤碳稳定性
[内容预览]
| 2015/12/15 18:04:27本报讯(记者朱汉斌 通讯员周飞)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博士王法明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朱伟兴合作,发现森林恢复有利于提高土壤深层微团聚体组分和有机—矿质颗粒组分的含量,从而增加土壤碳的稳定性。近日,相关研究发表在《植物与土壤》上。在森林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碳的变化是现代生态学研究所关注的重点。森林的恢复可以促进土壤有机碳的固持,缓解气候变化和大气CO2上升所造成的影响。已有的实验研究表明,在小于30年的[阅读全文]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