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保科技 >> 国内动态
 
  • 科学家研制出新型高效水面自动清洁机器人

    [内容预览]

    | 2015/12/11 5:27:07
    本报讯(记者李瑜)日前,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智能研究所研究员刘锦淮课题组成功研发出“风光互补”自主式水面机器人。该机器人由水面漂浮物自动回收装置和水面机器人组成,类似于家庭清洁机器人,主要应用于各种海洋、湖泊、河道、滩涂及景区内的湖泊、池塘的固体垃圾、浮萍等清理,以及危险区域的远程作业。目前,研发单位已形成样机,并积极推进产业化进程。水面机器人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在动力上,主要来源于大容量

    [阅读全文]

  • 青海黄河源生态演变与保护研究取得新成效

    [内容预览]

    | 2015/12/10 18:57:35
        11月17日,青海省科技厅组织青海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奥克兰大学共同完成的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项目“黄河源的生态演变与保护” 在西宁验收。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青海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青海省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参加了项目验收会。

    [阅读全文]

  • 绿色设计为环境而生 “十三五”应注重三大关键

    [内容预览]

    | 2015/12/6 2:12:19
    2014年起,工信部开始在重点工业行业开展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创建,已经发布首批41家试点企业名单,第二  批试点企业正在申报。在开展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创建的同时,工信部牵头组织绿色设计产品评价试点工作,建立联合各行业机构的工作机制。  绿色设计为环境而生 “十三五”应注重三大关键    接连数天的北京雾霾已然成为了全国人民茶余饭后最主要的话题,或恐惧或玩笑,雾霾变成了谁也逃不掉的“生活”。北京飞机备降

    [阅读全文]

  • 我国首颗“碳卫星”载荷研制进入冲刺阶段

    [内容预览]

    | 2015/12/2 5:25:54
    新华网长春11月30日电(记者孟含琪)为有效掌握全球二氧化碳分布情况,“十二五”国家863计划设置了“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与应用示范”重大项目(简称“碳卫星”)。目前我国首颗“碳卫星”载荷研制已进入冲刺阶段,卫星将于明年出厂后择机发射。“碳卫星”以二氧化碳遥感监测为切入点,研制并发射以高光谱二氧化碳探测仪、多谱段云与气溶胶探测仪为主要载荷的高空间分辨率和高光谱分辨率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

    [阅读全文]

  • 中国成功发射遥感二十九号卫星

    [内容预览]

    | 2015/11/27 21:21:16
    11月27日5时24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二十九号卫星发射升空。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19次飞行。新华社记者 燕雁 摄新华网太原11月27日电(记者李清华、燕雁)27日5时24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二十九号卫星发射升空。遥感二十九号卫星将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这次发射的卫星和运载火箭均由中

    [阅读全文]

  • “科学”号科考船赴热带西太平洋执行科考任务

    [内容预览]

    | 2015/11/27 21:20:10
    新华网青岛11月26日电(记者张旭东、席敏)我国新一代海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26日从青岛母港起航,赴热带西太平洋执行科考任务。科考队员将在黑潮源区至西太平洋海山区开展地质和生态大断面综合调查,这对于我国研究厄尔尼诺现象等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介绍,本次科考任务预计需要35天,调查海域航线全长1300公里。这一海域水温较高,是全球构造最复杂、海陆能量和物质交换最强烈的海域,是推进我国深

    [阅读全文]

  • 研究发现高效碳代谢利于棕榈科植物林下生存

    [内容预览]

    | 2015/11/11 17:16:54
    本报讯(记者贺根生)由广西大学和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等合作开展的研究发现,棕榈科植物叶片暗呼吸速率低,导致碳净合成效率高,因此有利于它们在光照稀少的热带森林林下生存。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科学公共图书馆·综合》。棕榈科植物是热带雨林的重要成分。在自然条件下,其主要分布在热带森林的中下层,受到上层植物遮荫。研究人员选择了种植在同一植物园的棕榈科78个属的80个种,以及南美洲热带雨林中的30种棕榈,

    [阅读全文]

  • 中国第32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从上海出征

    [内容预览]

    | 2015/11/9 4:55:47
    11月7日,“雪龙”号驶离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11月7日,“雪龙”号停泊在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当日,中国第32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从上海出征,踏上了为期159天、总航程约3万海里的科考征程。在位于长江口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国家海洋局和上海市政府为队员们举行了简朴、热烈的欢送仪式。考察队乘坐“雪龙”号从上海起航后,将穿过赤道,经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穿越西风带到达中山站,

    [阅读全文]

  • 学术搜索:走向“智能”化

    [内容预览]

    | 2015/11/4 4:27:03
    本报记者 计红梅学术搜索一直是谷歌、微软、百度等IT巨头角力的战场之一。最近,微软学术搜索频频发力,给这一市场又增添了一些变数。10月28日,在计算领域大师云集的第十七届“二十一世纪的计算”大型学术研讨会上,微软与清华共同签署了“学术大数据项目”合作备忘录,力图将清华在大数据领域的研究成果与微软在搜索方面的丰富经验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微软学术搜索的结果。此前,微软学术搜索刚刚上线了一个新版本,并将之

    [阅读全文]

  • 我国计划2016年年底前执行发射0.5米分辨率遥感卫星

    [内容预览]

    | 2015/11/2 1:19:33
    我明年发射0.5米分辨率遥感卫星  科技日报讯 (记者付毅飞)10月30日,在湖北武汉举行的中国商业航天高峰论坛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杨保华透露,该集团公司计划在2022年左右建成0.5米级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系统,并将于2016年年底前执行首次发射。  杨保华介绍,该系统将以“16+4+4+X”形式,即由16颗0.5米分辨率光学卫星、4颗高端光学卫星、4颗微波卫星以及多颗视频高光谱等微

    [阅读全文]

  • 微生物治理土壤重金属通过鉴定

    [内容预览]

    | 2015/10/23 5:26:27
    10月17日,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王革娇教授牵头的微生物菌剂控制土壤重金属转移项目通过了湖北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专家认为,该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微生物技术应用农田重金属治理领域起到了引领作用,建议进一步开展安全评估和田间实验,加快推广并形成产品,实现产业化。  王革娇介绍,该项目针对农田土壤严重的重金属污染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铬、镉等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利用铬还原菌、硫酸还

    [阅读全文]

  • 中国动物学会动物行为学专业委员会在京成立

    [内容预览]

    | 2015/10/23 2:58:47
    动物行为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五届中国动物行为学研讨会和培训班圆满结束 10月11日的北京天空碧蓝,阳光明媚,中国动物学会动物行为学专业委员会(简称中国动物行为学会,Animal Behavior Society of China, ABSC)成立大会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隆重召开;同时,于10月11日-14日举办了生命科学论坛(动物行为的功能、机制和进化)、第五届中国动物行为学研讨会

    [阅读全文]

  • 科技救秸秆:还待政策撑腰

    [内容预览]

    | 2015/10/21 22:14:28
    本报见习记者 李晨阳俗话说“秋高气爽”,但当秋天撞上一年一度的秸秆焚烧季,空气也着实“爽” 不起来。自入秋以来,全国多地遭遇严重雾霾天,而多省密集焚烧秸秆正是主要原因之一。焚烧秸秆不仅影响空气质量,长远来看,还会使农田肥力大量流失,给农业发展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害。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计划主任杨富强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要解决秸秆焚烧难题,就必须为秸秆找到合理的出路。而找出路的关键在于取得

    [阅读全文]

  • 2015全国植物生物学大会召开

    [内容预览]

    | 2015/10/14 17:29:06
    2015全国植物生物学大会近日在长春召开,会议主题是“植物科学与粮食安全”。此次会议由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中国作物学会、中国细胞生物学会、中国遗传学会、中国植物学会联合主办。专家学者就植物激素与发育、光合作用与光信号调控、植物—生物互作机制等专题开展了学术交流,促进了植物生物学研究领域的合作。

    [阅读全文]

  • 成都生物所等揭示青藏高原土壤微生物群落对温度的响应机制

    [内容预览]

    | 2015/10/11 18:28:45
    土壤微生物在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土壤微生物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直接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但是,人们尚不清楚土壤微生物对气候变暖或变冷的响应过程和机制是什么。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李香真课题组芮俊鹏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汪诗平合作,在青藏高原利用土壤移植野外定位试验,将海拔3200m的土体,移植到3400m、3600m、3800m,模拟气候变冷的情况;同时将3

    [阅读全文]

  • 中国工程院代表团参加海峡两岸气候变迁与能源永续发展论坛

    [内容预览]

    | 2015/10/11 17:51:04
    中新网北京10月10日电 (记者 张素)中国工程院10日消息称,“海峡两岸气候变迁与能源永续发展论坛”(第十二届)将于2016年10月在北京举办,由北京科技大学承办。  10月1日至5日,以原副院长、“两岸气候变迁与能源永续发展论坛”大陆理事长谢克昌院士为团长的中国工程院代表团赴台湾参加“两岸气候变迁与能源永续发展论坛”。  参会者表示,此次论坛为两岸学者在推动低碳工业与城市发展、促进气候变迁及能

    [阅读全文]

  • 我国新一代气候预测装置将用于预测台风和暴雨

    [内容预览]

    | 2015/10/11 17:49:42
    资料图:解放军携带国产气象预测车赴俄军演记者从中科曙光公司获悉,我国新一代短期气候预测装置——“地球数值模拟装置”原型机即将面世。届时,“地球数值模拟装置”原型机将借助中科院大气所长期发展、积累的“CAS地球系统模式”,对暴雨、台风等短期气候和自然灾害等进行预测。“‘地球数值模拟装置’预研及原型系统建设”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牵头,联合中科曙光公司、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

    [阅读全文]

  • 南京大气科学联合研究中心将成立

    [内容预览]

    | 2015/9/8 22:55:56
    中国气象报记者吴越 曹颖报道 8月31日,中国气象局批准了江苏省气象局上报的《南京大气科学联合研究中心组建方案》,将成立南京大气科学联合研究中心。该联合研究中心成立后,将实现江苏气象部门与当地高校科技资源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南京地区气象科技、人才队伍优势,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平台,凝聚创新合力,激发创新活力,打造人才培养高地。  南京大气科学联合研究中心由江苏省气象局、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阅读全文]

  • 用科技之手解环保之困

    [内容预览]

    | 2015/9/7 16:05:52
    本报记者 王晨绯新疆是典型的干旱区,是我国的西北战略安全屏障和生态安全屏障,其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事关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全局。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干旱内陆区资源能源开发力度骤然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经济总量逐渐提高,由此对生态环境带来一系列的压力,甚至是破坏。“中科院新疆生地所新疆干旱区环境污染与生态修复实验室作为中科院在边疆布置的国立科研队伍,有责任也有义务为确保新疆实

    [阅读全文]

  • 研究揭示生态位分化加速物种进化

    [内容预览]

    | 2015/8/24 17:25:20
    本报讯(记者彭科峰、彭丽)生态位分化及对新环境的适应在物种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揭示近缘物种间生态位的分化或保守性对于理解物种形成是至关重要的。日前,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合作,揭示了生态位分化加速物种进化,相关成果发布于《科学报告》。普氏原羚属是一个古老的亚洲特有单系血统,包含三个现存物种。这些物种主要聚居在青海藏族和蒙古高原等地。日前,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进化与保育研

    [阅读全文]

2028 篇资讯  首页 | 上一页 |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 下一页 | 尾页  20篇资讯/页  转到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