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保科技 >> 国内动态
 
  • 台风预报仍缺少大数据支持

    [内容预览]

    | 2016/8/11 10:20:46
    本报记者 马卓敏 今年第4号台风“妮妲”于8月2日在深圳登陆。其实早在8月1日,深圳市气象台就将全市台风橙色预警升级为红色,进入台风特别紧急防御状态,而这次预报就有来自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气象大数据的技术支持。此次预警虽及时,但也有人发出了台风预警过度的质疑。 如今,气象大数据是否已广泛流行于台风预报领域?它能否帮助人们做好台风的精准预测?又该如何避免台风预警过度?对此,《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

    [阅读全文]

  • 中科院植物所开发智能花卉识别系统 拍花可识名

    [内容预览]

    | 2016/8/11 10:09:00
    本报讯(记者牛伟坤)以后走在路上,碰到不认识的花再也不用发愁了!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与百度等单位合作开发的“智能花卉识别系统”,让“拍花识植物”成为现实。 中科院植物所“数字植物”项目数字植物系统研发专题负责人李敏介绍,早在二三十年前,人们已经开始在植物图像识别上做出尝试,只是一开始绕了点儿弯路,科学家们最初将目光锁定在“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上,试图帮助公众通过叶片识别植物。这一选择倒

    [阅读全文]

  • 玉兔号月球车正式告别:超期服役两年 功勋卓著

    [内容预览]

    | 2016/8/3 18:01:09
    据新华社报道,超期服役两年多的“玉兔号”月球车确定停止工作,并通过微博@月球玉兔车向粉丝告别:“Hi!这次是真的晚安咯!” 据了解,“玉兔号”是我国首台月球车,与着陆器组成“嫦娥三号”探测器,2013年12月成功登月,携带四台科学设备,进行月球表面巡视及科研工作。 今年7月28日,“玉兔号”按时进入第33月夜休眠期,再次刷新国际上探测器月面工作时间最长纪录。 “玉兔号”的设计寿命仅三个月,为何

    [阅读全文]

  • 重金属超标有望快速实时检测

    [内容预览]

    | 2016/8/2 18:40:38
    本报讯 合肥工业大学成功研发出一种快速无标记的核酸适配体体外筛选方法,通过这一方法筛选的核酸适配体,对金属离子表现出高度的亲和力和特异性,提供了性能优良的金属离子亲和物质,从而实现了对重金属超标的快速实时检测。 这一成果论文近日发表在国际纳米材料领域顶级学术期刊之一《美国化学学会·纳米》上。 传统方法对金属离子的检测,需要借助质谱等大型仪器设备,成本高昂且费时费力难以普及。如何摆脱对大型仪器的依

    [阅读全文]

  • 构建新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内容预览]

    | 2016/8/1 9:56:39
    本报讯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正式印发《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将信息化贯穿我国现代化进程始终,加快释放信息化发展的巨大潜能,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加快建设网络强国。《纲要》是规范和指导未来1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纲要》指出,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兴起。全球信息化进入全面渗透、跨界融合、加速创

    [阅读全文]

  • 生物质快速热解液多联产技术:污染土壤旧貌换新颜

    [内容预览]

    | 2016/7/26 13:28:21
    田原宇指导团队成员分析实验数据。  ■本报记者 廖洋 《舌尖上的中国》热播,各色美味的食材映入了大家的眼帘;然而,一直以来“舌尖上的安全”敲响的警钟却从未间断。 大气和水作为污染物的载体,可以采取控制污染源的办法缓解,而直接关系“舌尖上的安全”的土壤,既是污染物的载体,也是污染的本源。近年来,土壤污染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已构成严重威胁,治理土壤污染迫在眉睫。 5月28日,国

    [阅读全文]

  • 污染土壤有了绿色修复技术

    [内容预览]

    | 2016/7/26 12:14:44
    本报记者崔煜晨北京报道 “土十条”发布后,国内土壤修复治理技术需求增加,不少深耕土壤污染治理的企业也迎来了巨大发展空间。山东济南杰兴环保技术有限公司近日在北京展示了其土壤修复最新发展成果——利用腐植酸修复铬污染土壤。 据了解,腐植酸是动、植物的残骸经过微生物的分解和转化以及地球物理化学的一系列过程而形成的一类有机弱酸混合物。而以生物液体腐植酸作为绿色修复剂,应用于铬污染土壤治理中,经过一系列还原

    [阅读全文]

  • 专家称北极研究有助预测全球气候变化趋势

    [内容预览]

    | 2016/7/15 10:43:20
    新华社“雪龙”号7月14日电(记者伍岳)北极,不只是一片童话中的银色世界,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第七次北极科学考察队首席科学家李院生表示,北极的变化不仅与我国联系紧密,对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未来航运发展等方面都有重要参考意义。 李院生说,北极是对全球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地区之一,北极的气候变化也会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作为一个北半球国家,北极环境的变化会对中国的气候条件造成直接且长期的影响,甚至会导致

    [阅读全文]

  • “蛟龙”在马里亚纳海沟南坡发现活动泥火山

    [内容预览]

    | 2016/7/14 17:07:21
    科技日报青岛7月13日电 (记者付丽丽)13日,伴随着悠扬的汽笛声,国家海洋局向阳红09号船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及其科考队员抵达国家深海基地码头。至此,2016年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中国大洋第37航次)历时94天,航行11837海里,累计下潜22次,安全圆满地完成了计划的科学考察任务。 本航次第二阶段首席科学家彭晓彤表示,这是蛟龙号自2012年7000米级海试成功以后,首次重返海沟区密集地开展超

    [阅读全文]

  • 南极冰架崩解或对我国新科考站建设带来不利影响

    [内容预览]

    | 2016/7/11 11:04:59
    图a为特拉诺瓦湾水深图以及冰山漂移路线;图b为2016年4月21日阿博特山东侧固定冰范围以及局地水深;图c为2015年冬季固定冰的最大范围 科学网讯(记者 崔雪芹)在南极罗斯海维多利亚地、南森冰架北侧的难言岛,我国计划新建第五个科学考察站。但最新研究发现,2016年4月7日南森冰架前端发生大面积崩解并形成两个大冰山,其中一座厚度达200米的冰山已搁浅在难言岛附近海域,这将对我国新的科考站建设带

    [阅读全文]

  • “全球水循环观测卫星”突破关键技术

    [内容预览]

    | 2016/7/11 10:54:25
    本报讯 日前,由我国科学家提出的国际上第一个对全球水循环关键多要素进行同步观测的科学卫星计划——“全球水循环观测卫星”已完成了主被动协同反演和有效载荷关键技术的攻关和试验验证,背景型号研制通过验收,为接下来的工程研制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十三五”科学卫星计划的实施做好了准备,将争取在2019~2020年发射。 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

    [阅读全文]

  • 程海教授团队新研究:亚洲季风可追溯至64万年前

    [内容预览]

    | 2016/7/6 10:23:13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程海带领研究团队,对中国一个洞穴中石笋进行了分析,把亚洲季风的历史推到64万年之前,提供了至今为止最详细和准确的亚洲季风变化的记录。该成果6月30日在线发表于《自然》。洞穴沉积物中氧的同位素水平可用于判断过往的气候状况,如温度和季风强度。把氧同位素记录和铀钍测年结合在一起,可以对这些气候条件判断出一个非常准确的时间点。程海团队使用了一种最新改善过的铀钍测年技术,对湖北三宝洞深处1.

    [阅读全文]

  • 兰州大学等发现牦牛和藏羊适应逆境新机制

    [内容预览]

    | 2016/7/4 10:12:46
    本报讯(记者刘晓倩 通讯员韩瑾)近日,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龙瑞军研究团队、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共同研究发现,青藏高原牦牛和藏羊的瘤胃微生物营养生态学的分子机制,即如何使宿主实现低甲烷排放和有限营养素利用效率的最大化。该成果已在《细胞》旗下子刊《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上发表。随着甲烷等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暖威胁的日益加大,发达国家的动物学家试图通过传统家畜遗传育种的方法来选育“低

    [阅读全文]

  • 中科院生态中心揭示多年生草本年轮材料的气候学价值

    [内容预览]

    | 2016/6/29 14:44:19
    本报讯(记者陆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傅伯杰研究组在黄土高原草本年轮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揭示了该地区多年生草本年轮材料的气候学价值。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在《科学报告》杂志上。草本年轮结构,是指在某些多年生草本物种的根部次生解剖结构会像木本植物一样在生长季早期形成较大的导管组织,而在生长季节晚期形成较小的导管组织,从而形成可以识别的逐年年轮组织结构。该研究采用了草本

    [阅读全文]

  • 新降解技术或让“白色垃圾”变身清洁柴油

    [内容预览]

    | 2016/6/23 9:53:22
        本报讯(记者黄辛)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黄正课题组和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管治斌课题组合作,在聚乙烯废塑料降解研究中获重大突破,成果6月18日在线发表于《科学进展》。该技术不仅可降解几乎所有类型的聚乙烯,还能兼容商业级别聚乙烯中各种添加剂,被证明适用于实际生活中多种聚乙烯废塑料。废塑料难以降解,被称为“白色垃圾”。聚乙烯是年产量最大的塑料产品,相较于其他类型聚烯烃

    [阅读全文]

  • 半碳化生物质可用于土壤改良

    [内容预览]

    | 2016/6/22 9:23:31
    科技日报东京6月20日电 (记者陈超)日本理化研究所环境资源研究中心菊地淳领导的国际研究小组开发出“利用半碳化生物质改良土壤综合评价法”,可通过综合分析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征对土壤进行改良。土壤由大小不一的沙石、经微生物分解后残留的腐殖质以及由雨水、河川等带入的矿物质等多种物质组成。这些物质交织形成团粒结构,使土壤保持适度水分,并通过空气通道向植物和土壤生物提供氧气。迄今为止,学术界发表了众

    [阅读全文]

  • 遥感监测让农业更“智慧”

    [内容预览]

    | 2016/6/14 8:53:58
    本报记者 王晨绯一说起病虫测报,传统概念中的场景往往是测报人员手拿小本,站在田间数虫子。传统的病虫害目测手查单点监测方法和有限站点的气象数据预测方法只能获取“点”上的病虫害发生信息,远远不能满足“面”上对病虫害的大面积及时防控需求,农业生产上迫切需要开展大面积、快速、动态、无损的病虫害监测研究。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黄文江在国内外率先系统开展了作物病虫害遥感监测和预测研究。十余年来,

    [阅读全文]

  • 我国成功发射第23颗北斗导航卫星

    [内容预览]

    | 2016/6/14 8:47:54
    杨志远 摄据新华社西昌6月13日电 (李国利、陈勃)12日23时3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23颗北斗导航卫星。这颗星属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卫星入轨并完成在轨测试后,与其他在轨卫星共同提供服务,将进一步增强系统稳健性,强化系统服务能力,为系统服务从区域向全球拓展奠定坚实基础。这次发射的北斗导航卫星和配套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中国运

    [阅读全文]

  • 中国农大实现规模化沼气工程沼液减排新突破

    [内容预览]

    | 2016/6/8 10:36:19
    本报讯(记者温才妃 通讯员刘铮)沼气在我国的能源应用特别是农村能源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但在现有技术下,沼液处理是一个重要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董仁杰带领生物能源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团队,在国内率先提出了规模化沼气工程低比例沼液碱性内循环稳定高效制气和高比例沼液酸性外循环高效酸化预处理技术,开发了沼液循环回用氨氮浓度预测软件系统,实现了规模化沼气工程沼液的循环回用、高效减排和稳定制气。据介

    [阅读全文]

  • 我国气象信息处理新系统投入业务运行

    [内容预览]

    | 2016/6/7 10:47:08
    科技日报北京6月5日电 (记者游雪晴)我国自主研发的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MICAPS4.0日前在全国气象部门正式投入业务运行,这标志着我国气象预报将真正实现实时化、智能化,数据分析也将更专业化、精细化。MICAPS,即现代化人机交互气象信息处理和天气预报制作系统,系中国气象部门气象卫星、天气雷达和数值预报等产品的综合应用业务技术支撑平台。对于时时刻刻都要分析处理海量数据的气象预报员来说,就是须

    [阅读全文]

2028 篇资讯  首页 | 上一页 | 5 6 7 8 9 10 11 12 13 | 下一页 | 尾页  20篇资讯/页  转到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